APP下载

止于言善 始于行善

2016-05-30李峥媛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声援凤山纳粹

李峥媛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在繁华的闹市,一个衣衫褴褛、面带愁容的行乞者,向路过的人们乞讨,一对年轻男女相拥着不屑而过,一男孩要把压岁钱给行乞者,妈妈告诫孩子,行乞者是骗子。

这一切,都被一个中年男子看在眼里:“唉,现在的人啊!”他叹声离去。

我不想深究行乞的真假,也不屑痛斥年轻男女的无情,也不便批评“妈妈”的世故,更无需褒赞男孩的善心。只希望大家别被中年男子的言行所蒙蔽,因为我们应该“止于言善,始于行善”。

佛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要用善意和慈悲的情怀对待世界。我不否认,世界上有许多“弱肉强食”的丛林原则,但是,正是在血泊边上的点滴善良,使人类没有退回丛林变成动物。社会风气愈劣,善良之谈愈热。网络上,生活中,人们从不吝啬用最美好的词汇描述善良,可是又有多少人明白,“善良”不仅是一个名词或形容词,还是一个动词呢?

慈悲与善良需要行动。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大肆屠杀犹太人,当时国际上采取“绥靖政策”,各国驻德使馆都将四处逃难的犹太人拒之门外。当他们走投无路之际来到中国使馆提出办理签证的请求时,工作人员爽快答应,于是越来越多的闻讯赶去的犹太人顺利办理签证,逃出虎口。驻德大使何凤山一面与德国法西斯巧妙周旋,一面顶着国民政府的压力,继续将犹太人送往中国上海,使得上海成为当时接受犹太难民的少数地区之一。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劣等民族”,这是怎样的无国界的大爱和无种族的善举。据了解,他帮助的犹太人比《辛德勒的名单》中还要多得多。康德说过:“对于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不可讨论,也不必讨论。它们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毋庸质疑,必须绝对服从。”

何凤山对善良的“绝对服从”令人敬佩,以至很多年后的今天,许多当年死里逃生的犹太人还感念着他的善举。中国之善,相比起那些有能力却不愿管和没能力不敢管的国家,彰显出了中华民族的善良与大爱。当时有些国家高调“声援”,或者闭口不言,事后或批评纳粹或同情犹太人,其虚伪即可一眼洞穿。如果不是英国消极应战,波兰怎会灭国?如果不是一些国家无动于衷,纳粹分子怎敢屠杀犹太人?那些所谓“声援”与鄙夷六芒星的欧洲人和主动报告犹太人踪迹而邀功的人又能有多大区别?还好,历史是公平的,那些保护犹太人的善良人被颂扬和敬仰,而当时所谓的“声援”与“谴责”早已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中了。

没有行动的悲悯与善良,即使有着强烈的感情,也是虚伪的,即便有强烈的反响,也是无用的。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你爱护别人,雪中送炭,你才会被爱护与尊重,才会得到别人的慈悲回报。只有拥有善良的举动,人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因为这个真实可触的光源而晶莹剔透。我们中国人骨子里就沉淀着许多善良因子,儒家也一直把仁爱看做最高德行,因此,我们更应该用爱拥抱世界,始于行善而不只是言善。

【借而鉴之】

本文由材料中的小故事引出“止于言善,始于行善”这个主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对待法西斯暴行的态度为材料,于对比之中,表达了对止于言善者的强烈愤慨,对行善者的崇高敬意。字里行间流淌着真切的感情。另外,从一则多人物材料中寻找出一个最不易引人注意的人物来立意(如本文即从中年人立意),是最容易出彩的。

猜你喜欢

声援凤山纳粹
台当局“声援”香港暴徒引公愤
声援警方执法
捶醒穿日军制服、行纳粹礼的无知
《白丝带》:纳粹是怎样炼成的?
望云千顷 感事多怀——写给许凤山画的话
凤山的弥勒佛
抗战时期上海的纳粹魔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