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溯”材新用·孝绪慎独

2016-05-30廖文军汪锋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孝顺内心心灵

廖文军 汪锋

【“溯”材展示】

孝绪七岁出继从伯胤之。胤之母周氏卒,有遗财百余万应归孝绪,孝绪一无所纳,尽以归胤之姊琅邪王晏之母,闻者咸叹异之。十五冠而见其父彦曰:“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庶保促生,以免尘累。”年十六,父丧,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外兄王晏贵显,孝绪度之必至颠覆,闻其笳管,穿篱逃匿,不与相见。及晏诛,亲戚咸为之惧。孝绪曰:“亲而不党,何坐之及?”竟获免。梁武起兵围建邺,家贫无以爨,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孝绪知之,乃不食,更令撤屋而炊。(唐·李延寿《南史选译·阮孝绪传》)

【运用方向】

1. 莫被钱财遮望眼。能淡然对待财物的诱惑肯定是一种清洁的精神,一种人生的大智慧。而把“应归”自己继承的遗财完全转送出去,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定力!比钱财更珍贵的是清洁精神。

2. 要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人生一世,你选择怎么生活是自己的自由,但是一个有目标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阮孝绪年仅十五就“愿迹松子于瀛海,追许由于穹谷”,这样的定位让他之后的人生淡泊致远,也在乱世中得以保全自己。

3. 孝顺。孝应该是人之本性,发自内心,露于言表。孝顺的表现形式多样,年十六的孝绪在父丧后“不服绵纩,虽蔬菜有味亦吐之”,正是对父亲的哀悼和纪念。恭敬地生养是孝顺,郑重地哀悼也是一种孝顺。

4. 有远见。见其外兄显贵却能推之将来的颠覆,后来亲戚怕受牵累时又能泰然处之,好一种远见和目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里,孝绪表现的是“我有远见,何来忧患”的沉静和智慧。

5. 慎独。慎独,是一个人人格精神的坚守,最难,也最可贵。虽然只是“僮妾窃邻人墓樵以继火”,即使没有其他人知晓,但是“窃”这种行为对一个能坚守内心准则的人来说,是一种精神的玷污。

【适用话题】

坚守 孝顺 慎独 人生目标

诱惑 远见卓识

【写作片段】

慎 独

“这事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见到电视屏幕上两个人正鬼鬼祟祟地“交易”,突然有所感:当我们处在这“只有天知地知”、旁人谁也不知的境况中,是否真的就能放纵心中的欲望和丑陋呢?

这是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也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在商品经济大潮席卷之下,我们常以自愿或被迫的心态在利欲之河浮沉;一个人的力量,更易被外物和浮躁绑架。可这正是“大浪淘沙始见金”“岁寒才知松柏之后凋”之时,一个人只有坚守内心的准则,让善和真在只剩下一个人时还能主宰我们的灵魂,主导我们的的行为,他才如清风夜唳中看守心灵月亮的树般,那么清洁,那么挺拔,连枝枝桠桠都被明月辉映到极致。阮孝绪就是这样的人,哪怕贫贱得 “无以爨”,哪怕并不是自己去偷取那几株柴薪,哪怕只有天知地知,可内心对善执著的坚守让他“不食”,让他“撤屋而炊”,他就用这种方式表现了一个贫贱者心灵的高贵。

慎独的第一要义,就是用灵魂的清洁坚守心灵的明月。

……

天知地知,还有我心自知,用真、善、美作标杆,你就会真正体悟曾国藩的内心独白:“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亮点评说】

在一个浮躁、充满物欲的时代,我们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片段从眼前事件引发感想,引出思考,使议论的生发不至突兀;论证部分能紧扣素材,并联系中心观点进行分析,比喻论证也有特色,给了内心困惑的我们以形象的心灵启迪。

猜你喜欢

孝顺内心心灵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唤醒心灵
孝顺
La cultura de la piedad fi lial en China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