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教学:亟待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

2016-05-30黄助昌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模式化教程高考作文

黄助昌

批评容易,建设难。每年高考作文命题都会触发全民狂欢,三教九流齐上阵,作家学者同发声,形成围观之圈,发起围攻之势。然而,一阵热闹只不过形同街头卖艺的杂耍,一哄而散之后,什么也不曾留下,只待来年再啸聚,如此而已。映象式的观感,即兴式的评论,治标不治本的医诊,只类似庸僧论禅,隔靴搔痒,都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之处,也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就目前的命题模式而言,无论哪位高人出题,都必将自取其辱,因为整个中小学的作文教学并没有一个独立而规范的系统。命题要求既是固化的,又是莫测的;既要在意料之中,又要出意料之外:如此对立,无论怎么做,都是挨骂的主。

高考作文命题关键问题是:这种命题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置之于国际视阈中尤其明显。

温儒敏教授沉重而犀利地指出:“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温儒敏著《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人人喊打”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样考下去,“国危矣”;“人人参与”是因为高考就是这么考的,你必须适应它。恶果是“全线崩溃”,归因是“套式训练”,温教授一针见血,深中肯綮。类此洪钟大吕之音,其实一直不绝于耳,但教育举办方都似乎失聪或麻木了,找不到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遏止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

事实上,“模式化、文艺腔”已经固化为高考作文的“美学”特征,固化为阅卷评分者的美学标准,固化为语文教师的美学模板,固化为考生的美学追求。为了能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学生必须每天读背“满分作文”,绝缘名家名篇,正如《儒林外史》的儒生只读八股文,不知李杜诗。读多了名家名篇,思想必定自由,“立意”极易相悖,只此一点,足以让高考上演“滑铁卢战役”的悲剧;读多了名家名篇,文风张弛自如,极易游离“主题”,只此一点,足以让“星沉海底当窗见”。过尽千帆,沉舟侧畔,有多少倾覆?血的教训让语文老师不敢放任学生博览群书,自由行文。为什么?因为有高考作文的“美学”,因为高考作文已经衍变为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一种应用文文体——变异了的“八股文”。

“高考应用文”只是在高考考场上才有用,其成绩也只限于高考录取才有用,除此之外,一生中不会写也不需要这种文体的文章。这种写作放之世界,更是一无是用。请参看历届《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GRE)全球成绩报告》,其中中国学生最能体现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分析性写作”的成绩(还有阅读能力)从来比不过西方诸国学生,低于全球平均成绩,这也印证了温儒敏先生的“全线崩溃”说。

是不是中国学生的其它能力也是如此呢?不,数学能力就远远高于世界各国(GRE只考阅读、写作、数学)。这值得中国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借鉴、反省与深思:为什么中国学生阅读写作能力不能像他们的数学成绩那样冠绝全球?恐怕不能只归结于中国现代“重理轻文”的世俗观念,其实,我们作文没比数学少练少写,阅读习题没比数学少做少讲。

窃认为之所以中国学生数学成绩优异,是因为:一是系统规范的教程,二是严谨细化的学考,三是宽广多元的思维。这三点其实也是新加坡、加拿大、英、美等国的写作成绩优异的原因。其系统性从迈克尔·卡里尔的《中等语言技巧——写作》可窥一斑,他明确地规定了一些文体的规范训练项目:1.非正式的书信,2.给材料写作,3.描述人物,4.描述地方和物品,5.描述过去,6.比较,7.邀请,8.优选,9.指示,10.未来的计划,11.正式书信,12.报告,13.梗概,14.演讲,15.劝告,16.说服,17.描述过程,18.叙述一则故事,19.发表赞成或反对意见,20.辩论。

写作的目的不是语言游戏,而是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家庭、自然等的训练,是培养学生洞悉自己心灵,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诉求和观点的思维训练。如美国小学一年级的写作教程一般要求:写简短的说明文,描述一种体验,写简短的记叙文,描述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感受细节。二年级则要求:根据自己的生活和体验写简短的记叙文,给朋友写信,要有日期、问题、正文、结尾和签名。这样的写作训练无疑极具生活气息。

中国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Ⅰ要求考生写一封信,结果半数以上的考生写的都不尽符合书信体的完整格式。由于长期的作文训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相当一部分学生连这样一点文体要求的变化都不能适应,书信写作的基本能力缺失,直接写成了“标准议论文”——模式化、文艺腔。

其它文体的写作情况怎么样?虽然高考要求“文体不限”,但极少有人写除了“议论文之外的文体。即使写了,也往往被低评。现状如此残酷,“美学”如此强势,迫使作文教学不得不趋于模式化、文艺腔,迫使学生不得不“未雨绸缪”——宿构、套作。这种恶习不仅盛行于中国考场,而且还蔓延到国际考场。但是,英美考官决不姑息,直接宣布这样的雅思作文成绩无效。中国的应试作文在重视个性与创意的英美考场上,参与国际竞争时遭遇到了“全线崩溃”。

作文教学要想彻底扭转积习,必须用重典,下猛药,可以仿效英美的做法,对“模式化、文艺腔、套作、宿构”的作文直接判定0分,或宣告其语文成绩无效。当然,这也只是治标。要想治本,还得有扎实的建设:首要的是建构系统规范的独立教程。

我们中小学没有独立的写作教程,写作只是依附于语文课本之中的一小部分。就是这小一部分,也只是一些支离的技法的介绍(就其实质,还是为了应试),而没有把写作视为精神方面的行为,没有科学的写作理论作指导,因此学生作文普遍呈现“假、大、空”的文风。这是因为:从小学到高中,写作从来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训练,基本上都是应付考试,就连依附于教材之中的“写作教程”也早成了弃儿。因此,作文教学一直处于畸形的训练之下,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批判能力等等全都被禁锢于这种固化的应试模式之中,最后的悲剧是:只剩下所谓的“记叙文”“议论文”两种文体。到了高中,就只剩下“议论文”,因为只有这种文体能够在考场上快捷地“模式化、套作”,能够将背诵的“满分作文”快捷地拼盘,“文艺腔”流光溢彩,易于换取高分。

我们平时的写作也只有课堂作文、考场作文,学生根本无暇进行写作前的准备、酝酿、深刻的思考。在这种机制之下,学生很难写出独具匠心的个性文章,只能因袭“满分作文”的模式,只能拼盘“满分作文”的内容。我们没有欧美那种课外作文,那种课题式的长篇著述,那种“田野调查”式的真文章。比如这样的作文题目:1.为人类服务的动物。2.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3.为度假作准备。4.度过一周假日的最好方式。5.写一篇你喜欢的书籍的评论。6.简要描写一些你在闲暇时喜欢做的事情。7.学习外语的价值。8.我最好的朋友。9.我喜欢的与厌恶的……我们学生训练的只有感悟短篇,高考作文也不过只要求“800字”。“800字”的思维训练,只有在中国考场上能“自娱自乐”,到了国际考场一试水,就只能望洋兴叹了。

我们的作文命题也值得深刻地反省:为什么不能贴近生活贴近自我?如果拿上文的9个作文题目来高考,焉会出现“宿构、套作、模式化、文艺腔”?翻阅“满分作文”,爱因斯坦、霍金、陶渊明、李白等等“万能例子”(还有“万能开头”“万能结尾”)被牵强附会地引用无数次,但就是不见“自我”,这样的作文怎能不“假、大、空”呢?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真正获得并全面地掌握受用于人生、有国际竞争力的写作能力呢? 野叟献曝:

1.研究所有的文体(包括便条之类),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严谨细化的界定,制定“写作内容标准”,形成系统,有计划有步骤有序列地推行于各个年级。每一年级只学且考某些文体。高考不限。

2.根据各年级写作要求的不同,编制出系统规范的独立的写作教材,通盘统筹,不失序,不重复建构。“写作策略与运用”操作性强。文体多元,思维必多元。

3.设置专职教授写作的老师,使其专业化,不被其它事务干扰。将阅读、写作各自独立。

4.作文命题必须贴近生活贴近自我,且不能固化为某一种模式。“变”是常态,确保思维的广度和多元化。

5.不只有课堂作文,还要有周作文、月作文、学年作文。不只有区区几百字的短篇作文,还要有扎扎实实的中篇、长篇作文。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6.作文单独考试。

[作者通联:江西万年中学]

猜你喜欢

模式化教程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透气感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挽碧制作教程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模式化”报道背后捉“活鱼”——浅析如何从政务活动中挖掘有价值的新闻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玉米高产模式化栽培技术
成公绥赋作的模式化与创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