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即为创造

2016-05-30刘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范仲淹活动课家国

刘军

语文活动教学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综合能力和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目标的开放式教学。它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讨、思考、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的学生群体性的学习实践活动。语文活动教学其功能和意义不可小觑。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语文活动教学恰恰能满足和实现学生心灵深处希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的强烈的精神需求,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性彰显的一个精彩过程。

在三十年的语文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体会到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不断拓展语文学习活动的空间,要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阶段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学生提供阅读、鉴赏、写作、倾听、表达、评价等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创新意识。

在阅读范仲淹的诗词文章故事时,我敏锐地发觉这是创设语文活动教学的绝好原材料。于是我着手创计了以“范仲淹的家国情怀”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课。此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个人独立研究学习阶段。活动形式是个体独立研究性学习,活动内容是每位学生独立完成老师指定的学习内容。第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是将自己独立研究学习后的收获以作文的方式写在周记本上。我布置的学习任务如下:第一、二学习小组的学生重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写读后感或赏析类文章,题目自拟;第三、四学习小组的学生阅读“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罢宴”两则文言故事之后写读后感;第五、六学习小组的学生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这首词,并就此词写鉴赏文章;第七、八学习小组的同学阅读《苏幕遮 碧云天 》这首词,并就此词写一篇鉴赏文章。还有,全班同学共同探究的问题——阅读范仲淹的《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江上渔者》这两首诗词后思考有何阅读感觉和认识。

第二阶段是小组探究合作学习阶段。探究合作学习阶段要求各组整合各自的学习成果并与其他小组交流协作,最后整合出完整的课件。

第三阶段是活动成果集中展示阶段。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完成展示。各组展示完成后由教师作活动导入、评价及内容补充。

第四阶段是拓展延伸,学以致用阶段。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完成活动:(1)以“人生高境界”为主题,运用人物(范仲淹)素材,每位学生写一段260字左右的议论文主体段,在课外限时15分钟完成;(2)交流分享“人生高境界”主体段,各学习小组推荐优秀文段后汇总、编辑优秀文段,印发给全班学生学习。

整个活动设计遵循开放式原则。首先,课堂空间是开放式的。它由课内小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大课堂,我引导学生树立大课堂、大语文观念,将生活与语文紧密联系起来。其次,学生思维是开放式的。由于在活动中作为教师的我不直接提供和灌输知识,学生的思维也就没有了条条框框的束缚和限制,需要依靠自身或与合作者协作的探究、思考来获取结果,学生在主动自学或参与学习活动之后,对获得的知识自觉进行加工和存储。再次,答案是开放式的。“范仲淹家国情怀”研究材料的多角度性和多层次性,学生个体体验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丰富性,决定了答案很多时候不可能是标准的、唯一的。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可以肯定和鼓励。最后,活动课形式是开放式的。语文活动课全国无定编、无定例,没有固定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模式,广大语文教师拥有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的广阔的创造空间。正因为此活动教学在学习活动的空间、思维、答案、形式上都具有开放性,且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主,活动过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它更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标准、轻创造,重技巧、轻思维品质。这个语文活动教学,重视过程、重视创造、重视思维品质的养成和提升,追求的是将语文综合素质最终沉淀成为人的内在的、稳定的、长远的品质而受益终身。

开展语文活动要特别注意两点:第一是活动设计与教学阶段目标的契合。第二是活动过程要合理有序。第一点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学情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增长能力。我创设“范仲淹的家国情怀”这一主题的语文活动课,确定这一选题考虑的正是学生思想认识、知识层次和教学任务三者的契合。该课活动主体是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他们了解范仲淹及其基本思想观念,他们熟悉《岳阳楼记》《渔家傲·秋思》,有全面提升语文素养以迎接高考的任务,需要复习并深化理解初中背诵过的课文,需要学会翻译、评价、运用课外文言文,需要学会鉴赏、运用课内外诗词,需要进行即事即题的读、写、说的强化训练,需要把握研究对象的事迹进行写作拓展延伸。这些教学任务繁多而抽象。我以此活动选题为载体,纵及范仲淹少时求学至61岁办义庄,横及评、传、诗、文,活动阅读材料由课内延至课外,材料丰富而不乱,都与教学目标紧紧契合。第二点是强调合理有序开展活动,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和素养。此活动由四个阶段构成,即“课外独研→课外合作→课内分享→课外写作”;两个限定,即“限定主题,限定时间”。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有分有合,八个小组任务不同,角度各异。老师的导引贯穿课前与课间,老师负责串场点拨和补缺拓展。

要使语文活动课具有创造性,还要讲究“度”“量”。语文活动课冠之以创造性,是强调其新颖而特有。新颖才激兴激趣,特有才适用。据此,创造性语文活动课需讲究“度”“量”。这里的“度”,是难易适度之意。不同生源,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其语文活动课难度的设定必不相同。若将此堂活动课放到初三去开展,那就不是激兴激趣,而是为难学生折磨学生了。活动中阅读材料的“度”设定在熟悉与陌生之间,已及与未及之时,此活动课的阅读材料为四熟五生,其比例很合适。活动项目的“度”是指将活动难点分摊均匀。八个学习小组的活动项目各有易难,难度系数接近,公平竞争,挑战性强,刺激度大,兴致更高昂。这里的“量”,指的是参与面、课容量和活动频率。语文活动课的理想参与量是全员投入,大面积丰收。语文活动开展的目的是提高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必须确保活动的参与面,每一位学生只有亲身参与活动,在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领悟、创造、总结,才有可能形成系统的认识和稳定的素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学习的素质生成了,就更能有效地学习。我在设计这一语文活动方案时,特别注意使活动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以调动起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热情。让学生活动有所得,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更不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而活动。让学生于课内课外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开展语文实践性活动,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互动性和合作性,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活动中,既要将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显性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又要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隐性目标渗透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实践活动中,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感悟。所以语文活动还要立足“人文”,不忘“立人”。语文课程同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通,活动课主题定名为“范仲淹的家国情怀”,目的就是要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胸怀“家国”之大气度。且看学生在探究学习之后写下的作文句子:“家国情怀,并不是口头上的叫嚷,而是行动下的真章。我们尚且不要求每个人都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作为时代接班人的我们,是否要以这一点来督促自己、鞭策自己呢?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范仲淹,而我们只是希望能够‘与天下之忧同忧,与天下之乐同乐而已。”“正如许育瑜同学在周记中所写的那样:何为悲悯?悲是慈悲,悯是体恤。范仲淹的悲悯,已成自然。”这些话质朴、真诚,表明学生真正地走入了范仲淹的内心世界,获得了情感熏陶,提升了人生境界。

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起点,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是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否能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对活动的评价、教师对活动的总结和测评都是不可缺少的。当学生们看到第一阶段“课外独研”全班56人的56篇作文,第二阶段“课外合作”的8个小组8篇成果论文和两个诗词鉴赏PPT课件,第四阶段“课外写作”全班56人的56段260字左右的议论文主体段以及汇编印制的“‘范仲淹的家国情怀语文活动佳文佳段展读”时,当学生想到自己课外查阅有关范仲淹的大量资料时,当他们回想起愉快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当他们表达自己灵魂深处受到范仲淹家国情怀濡染时,我的教学实践体会是:人的认识发展必须且只有在实践中才得以最完美的实现。课堂即实践,实践即生活,实践即生成,实践即飞跃,飞跃即创造。

[作者通联:广东湛江市二中]

猜你喜欢

范仲淹活动课家国
家国两相依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实践探索
活动课
家国情怀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范仲淹苦读轶事
让语文活动课“动”起来
略谈“家国情怀”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