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三三”学本课堂改革实践为例谈学校课改路径

2016-05-30高铭飞

教育界·上旬 2016年1期

高铭飞

【摘 要】与所有的改革一样,课改也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漫长过程,需要正确清晰的、合乎校情的、顺应改革目标需要的路径,这是改革成功的关键。本文以“三三”学本课堂改革的阶段历程为例,阐述课改路径中课题引领“入模”的必要性、课改过程中“草要教研”的重要性以及为实现课改突破自觉“出模”过程中校本小微课题研究的巨大作用。

【关键词】“三三”学本课堂改革     综合课题     草根教研      小微课题

一、以综合课题为“模”,确立课改航标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较好地实现课改目标,学校几经论证,选定了相关的综合课题,以此引领课改的方向。

“三三”课堂教学(全称是“三环节、三联串”课堂教学)核心内涵是“一单、二识、三要素 ”。一单,即依托《自主学习单》组织教学,它由“预习——任务串,交流——问题串,反馈——评价串”三部分组成。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单》是高效课堂的依托和保障。二识,即课堂教学秉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摒弃满堂灌;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反对一刀切”这两大主旨。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学生自主或合作完成《学习单》的中“预习任务串”,师生共同围绕“问题情景串”展开交流讨论,并运用“反馈评价串”检测提高和巩固知识,通过对“预习任务串、情境问题串、反馈评价串”精心预设和精彩生成,积极构建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高效“学本”课堂。三要素,即“学习单导学、合作式学习、多元化评价”,这是支撑“三三”课堂的三个核心要素,是实现高效课堂的三个助推器。

二、以“草根教研”为基, 夯实课改足印

所有教育改革的最终指向,不外乎是使教师成为变革的主体,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校课改的行进要融于校本草根教研的全程,才能切实促成教师的改变和成长。我校“三三”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校本教研“三个一”系列活动夯实了课改的基石,夯实了课改的坚实足印。

每课一“单”,精编《自主学习单》。“三三”课堂得以实施的前提是编制高质量的《自主学习单》。为在编制过程中实现教师层面的“减负提质”,备课组需根据组内每位教师所积累的实际经验、教学个性特长进行科学分工。作为主备教师,必须对分配的课例进行“精雕细琢”,确保“预习——任务串”“交流——问题串”“反馈——评价串”科学高效。首先由主备教师完成“初稿”,提前一周供其他成员共享;其次由授课教师根据本人教学风格经验和本班学生学情实际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后形成“二稿”,投入课堂教学;最后经课堂教学的实践,结合课堂生成与教学心得作再次修改形成“精稿”。 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不断的修改、补充、完善,而不能“一劳永逸”。

每周一“磨”,精磨课改研讨课。典型成功的课例展示活动是推进课改纵深发展的有生力量。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在集体备课基础上扎实开展每周一次的“主题式磨课”活动,旨在对“预习——任务串”“交流——问题串”“反馈——评价串”三部分进行主题式的“打磨”。课改展示课的计划期初由教科室牵头制订并按周实施。每个教研组须扎实按计划每周开展“主题式磨课”“课堂教学的观察与诊断” “同课异构”等主题研讨,对“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转换、课堂提问、课堂反馈”等进行跟踪记录,引导教师反思和总结,以此来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更好地把握不同学科的课改路径,找准课改切口。

每月一“坛”,精设课改论坛。 每位教师结合《自主学习单》的编写及“磨课”交流、学习培训等所得,参与学校定期组织的“课改论坛”。“课改论坛”有时是面对面的“课改沙龙”,有时也是书面化的课改感悟分享,学期初由教科室牵头制订计划并按月实施。活动中,老师们或畅谈课改的感悟体会,或交流具体做法措施,或讨论遇到的困惑疑难,大家从不同的角度围绕主题畅所欲言。发言、交流材料定期结集,优秀作品在校园网或校报《越风》、校刊《课改采风》等进行进为广泛的交流与分享。

三、以“小微课题”为帆,加速课改进程

每日一“单”,每周一“磨”,每月一“坛”——行思相随,教师成为学习的主人,教研活动不再是“鸡肋”,学习、研究、反思、交流逐渐成为教师们的生活习惯,这一切大大加速了学校课改的进程。同时,老师们在设计《自主学习单》、投放课堂教学和反思教学行为的过程中,遇到一系列困难,产生一系列困惑,从中发现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形成了最初的“问题群”,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提炼,“小微课题”得以建立。

小微课题研究的队伍在不断壮大,学校教科研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小微课题”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也为各级立項课题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支撑材料,进而促使学校综合课题的研究水平和成果不断提升。2012年《初中课堂“预习+交流+反馈”教学模式的实践与研究》研究课题成果获上虞区一等奖;2013年升级后的《以“三环节、三联串”模式实现初中课堂“以学定教”的实践与探究》获绍兴市教科研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更名论证后的《“三环节、三联串”学本课堂的实践研究》于2014年获省教研重点课题二等奖。

至此,学校已经基本理顺了课改要求和目标与教师原有的教学行为的关系;课改实践步骤和任务的落实与学校原有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的关系;澄清了教师对课堂教学“模式化”的误解,逐渐扔掉了改革初期“建模”的拐棍;明确了学校课堂“改革”实则课堂“改进”,不仅知道课堂教改需努力体现“以生为本,学为中心”,而且注重教学设计时的情境问题创设和课堂教学“一气呵成”的流畅性。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教师的工作状态不断改变: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创新意识日渐萌发,“草根教研”的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学习状态的积极转变……学校课堂改革正在向着良性的轨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