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盆盎之间见精神

2016-05-30陈晖张重明

四川党的建设·农村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安龙盆景成都

陈晖 张重明

两株银杏近10米高,一雄一雌,树根底部盘根错节,虽然树干已经开裂,但是依然不断冒着新芽,生命力旺盛。“我昨天才把叶子全部打了,以便进一步修整形状。”都江堰市安龙镇卉景村64岁的胡久全说。难以想象,这两株银杏树已经有1000年以上的树龄。“400多年前,当时川人已经对这两株树进行了蟠扎定型,所以才具备了三弯九倒拐的川派盆景造型。因此这两株盆景也被称作‘川派盆景鼻祖。”省盆景协会常务理事、安龙镇文化站长冷月刚介绍说。

“1983年我父亲花1万元买了这两株盆景,如今已价值连城,前段时间有人喊价3000万元,我都没卖。为啥?因为徐悲鸿的画能够卖上亿元,我这盆景出现的时候还没有徐悲鸿的画呢!更重要的是我还没有遇见知音。”胡久全说着,又给他的罗汉松蟠枝去了。

相对于胡久全这样三代传人的盆景世家来说,70后袁铭昌就是川派盆景新一代传人的代表。在2015年9月举行的成都市百万职工技能大赛中,他获得了盆景组第三名。“对我来说,就是传承优势,开拓创新。”袁铭昌目前独创的“罗汉松成型枝蟠扎技法”、“树木无痕根接法”等已在业界获得了广泛认同。

成都是中国盆景的发源地之一。相传五代时,就有后蜀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遍植梅花并依画意蟠扎,作多姿梅桩,形成雏形。唐宋时期,很多官员、文人如李德裕、苏东坡、梅尧臣、陆游等也时常制作、吟咏盆景。后历经元、明、清,一路沉浮,四川盆景以山草、树石构成景观,表达心志,至清末、民初形成风格、流派,以其独特的技法体系、造型风格,成为中国盆景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称为“川派盆景”。

胡久全和袁铭昌所在的安龙镇号称“中国川派盆景第一村”。在泊江河畔,精致的农家小院与造型迥异的盆景花木相映成趣,犹如一个巨型盆景。全镇共有川派盆景盆艺家4000多户,株数达4000余万盆。“每年赚个20-30万元不成问题。”袁铭昌说。

在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省级传承人张重民看来,这种情况绝非偶然。他解释说,成都历史上就是一个著名的“花乡”。清末时,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羊宫都要举办花会,来自成都周边各县的盆艺家、花农们都会带着自己精心培育的树桩盆景,像赶集似的从四面八方赶到青羊宫花会展示、品评、销售盆景,场面非常壮观,可见盆景当时在民间的受欢迎程度。

“盆景的精神,其艺术本质应当就是一种山水精神,一种田园精神,一种对自然的回归精神。”张重民侃侃而谈。

与川派盆景艺术结缘三十余载的张重民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他的川派盆景系列理论,比如山石盆景、树石盆景构成中的“势”,有“起、承、转、合、落、结、走”的创作理念;提出了“台隔”、“树隔”、“层层得势”、“视觉心理连线”、“渐变缩小、放大、旋转、移动”等创作构成法则等。这些都在近年来川派各类盆景创作和布展中得以广泛运用,并被誉为“张氏盆景制作法”。他也带出了一批批弟子和再传弟子。

几片当下的鲜嫩叶片,映衬着百千年的老枝,古淡和秀润就这样结合到一起,从而寄寓人们独特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景如画,盆如纸,盆景历来被誉为“立体画、无声诗”,历代的川派盆艺家都是在盆盎中,用山、草、树、石抒写自己生命的印迹。

责任编辑:冯雅可

猜你喜欢

安龙盆景成都
穿过成都去看你
数看成都
微型盆景欣赏(二)
微型盆景欣赏(一)
微型盆景欣赏(一)
贵州安龙十里荷塘4种生境冬季林鸟群落结构差异性
成都
安龙县委离退局组织老干部进行健康体检
安龙县委离退局专题廉政教育党课
从“安龙奠土”仪式谈白族的土府神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