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链接生活,开启课堂教学的另一扇窗

2016-05-30姚菊芳

学周刊·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课堂教学

姚菊芳

摘 要: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不高,是因为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使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土,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想要课堂教学有另一扇窗为学生打开,教师就要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学习和生活链接,真正还给学生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关键词:链接生活;课堂教学;另一扇窗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11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72

美国教育家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生气勃勃的生活。”语文教学本就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语文。

一、认识的链接

现在的孩子处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中,对于生活中各种事物的认识都是非常有限的。比如,在教低段学生认识厨房用具的时候,有的学生连灶台和煤气灶都分不清楚。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接触过,又怎么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呢?在学量词的时候,一只海鸥,一片沙滩,学生都能说得很溜,可是问:一()秧苗,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可被告知“一(畦)秧苗”的时候,学生纷纷表示不懂。

所以说,如果学生多到厨房转转,多到商场见识见识,多到乡间田野走走,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同时也拓展了他们的认识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生活中来,与生活相结合,让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

二、情感的链接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提炼人生的真谛。

(一)让学生与文本共鸣

教师教学时要加强与学生已有经验和生活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教材产生共鸣。以《妈妈的账单》为例,当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作业:这篇文章很感人,你对你的妈妈每天为家人所做的事又了解多少呢?请你回家为你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并把这个过程写下来。我欣喜地发现:有的学生对妈妈每天要做那么多事情而发出了内心的呼声;有的学生把妈妈每一天为家人所做的一些琐碎的小事都捕捉到了等。这样的链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学生受到了教育。

(二)陶冶学生的情操

当然,情感的链接也可以带学生进入广阔的大千世界里去观察、去实践、去体会。比如,教学叶圣陶《荷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带到荷花池边,一边读文,一边欣赏荷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切地体会到:荷叶的多、绿,荷花开放的不同姿态的美。学生面对着一池的荷花,才会产生遐想,才会和作者一样: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和荷花一起翩翩起舞,与蜜蜂、蜻蜓共叙昨夜做的好梦……这样他们才能进入叶老所描写的那种物我和谐的美好境界,在这个过程中既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又培养了他们的语感,同时培养了他们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怀,这样的语文课堂就显现了它的活力。

(三)打造情感链接的方式

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文本有关的情境,使学生把学习内容和生活链接起来,进而产生阅读的兴趣。 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将朗读训练贯穿全课的始终,在朗读的过程中,利用恰当的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三、实际操作的链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听、说、读、做等各项基本活动中,动手实践最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在学生的大脑中留下的记忆最为深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信封填写的内容时,我发现学生根本没写过信,因为他们生活在一个网络时代,而对于用书信联系的方式一窍不通,要想让孩子体验、认识、感受这个传统的联络方式——书信,我只好布置了一个这样的任务:你们每个人给老师写一封信,这封信内容不定,但这封信一定是要寄给老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学生逐步掌握了信封填写的方式。

四、生活化作业的链接

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课外学、课外用。学生作业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学习生活的链接

所谓学习生活主要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与学生学习活动相关的生活,以校园生活为主。如在了解了五年级学生的生活情况后,我们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对教材内容进行个性化与生活化再加工,将《写一个熟悉的人》改为《巧取绰号》,让习作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二)家庭生活的链接

家庭是儿童学习语文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儿童的启蒙老师,教师可以抓住每个学生家庭的特点巧妙设计语文作业,如可让学生采访父母,了解父母小时候的生活,感受父母创业的艰辛,帮助父母再学习等。这不仅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密切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也落时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新课程理念。

(三)社会的链接

社会是比家庭更广阔的学习场所,巧妙地利用这些教育资源,充分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让语文随时随地相伴他们左右,还能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乐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把生活带进语文课堂,语文教学才是真实有用的,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提炼人生的真谛。总之,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将课堂融入到真实的生活中,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2.

[2] 肖川主编.名师作业设计经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 于永正主编.个性化作业设计经验[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4]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2009.

[5] 孙会.重视开展课外阅读[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2011(3).

[6] 凌明月.让阅读构建人的存在[J].福建教育,2010(7).

[7] 周健华.培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J].阅读与鉴赏,2011(4).

[责任编辑 赵景霞]

猜你喜欢

课堂教学
从“会读”到“会写”的课堂教学策略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高校课堂教学探讨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中的活与实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