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人文性教育

2016-05-30唐祝太

关键词:人文情感语文

唐祝太

摘 要:人文性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而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用以教学的文学作品,大多是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现实,借以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这样一来,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和人格塑造方面便具有别的学科不具备的优势。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带领学生在精神和人格素质的养成过程中,通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没有德育渗透的语文教学,就等于没有了灵魂,其实际是一种纯功利主义的教学观。但语文德育渗透又是一门综合的艺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提高语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迹地实施德育。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0-055-02

暑假做志愿者的时候,偶然碰到了上一届的陈同学,虽然未曾教过她,但是她的成绩和能力在当时都是赫赫有名的。所以对她是非常熟识的了。无意间听她和巫老师聊天的时候说到:“我很喜欢我们王老师,她上语文课除了给我们讲知识以外,还告诉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教会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的态度……”听到这里,不仅让我反思,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否也应该加强人文性教育。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孔子在《论语》中对弟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在人格方面。唐代的韩愈提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又从理论上将老师传授学业的传统功能延展为教授人生的课程。而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科学,不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负载着让学生认识、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任务,了解扩展我国民族文化的内涵,同时还具有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审美教化功能。尤其是教材中选用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多是通过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生活,宣扬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倾向,表达作者的审美理想和道德情操。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追求其对精神和人格素质的影响深层文化本质,如果能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那才不至于使我们的“教书育人”的教学目的“小学而大遗”了。

人文教育的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可以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化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对于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教育,我有几点看法:

一、用丰富的情感渗透课堂细节,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感情熏陶

在课堂活动中,课堂的主体是师与生,在课堂的交流、对话过程中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为语文课堂活动的凭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丰富载体:一篇篇课文无不依附着情,浓缩着、洋溢着情。例如,学习《散步》时,通过一段孝顺父母的公益广告引入,有感情的品味文章的感人语句,谈谈自己的亲情故事来让学生体会平常被忽略的父母之爱。学习朱自清的《背影》要使学生在充满父子亲情的篇章里,体会父子之间相互关爱,真挚动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爱亲人、爱生活,感恩图报的情感,学习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要使学生理解爱国主义情感,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热爱学习、热爱和平的情感,进一步激起青少年学生刻苦学习,热爱祖国,抵抗侵略者,报效祖国的情思。总之,利用文学作品,因势利导,引发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

二、坚持“智”与“德”结合的原则,让学生获得更具体、形象的感情体验

其实,各个学科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智”与“德”结合是必要的。语文学科更是如此,语文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更具体形象地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更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如学习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要能使学生在了解紫藤萝的生长历程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不屈、向上、永恒,进而激发自己积极向上。在学习《斑羚飞渡》时,可以让学生看到种族中的那种团结、奉献的精神,以及人类的残忍、自私。

三、抓住时机多形式、多途径的渗透,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作为语文老师,有很多机会可以触及学生的内心和思想,比如说周记、作文、演讲等活动中感受到学生的个性,也可以通过写评语等形式与学生沟通。这些形式既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薰陶,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例如语文活动的比赛,即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协作的重要性。

四、注重挖掘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为学生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奠定基础

教育即生长,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长。教师是这一过程的身体力行的推动者和塑造者。中学生的人生态度、人生观既具可塑性,又日趋定型。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语文就是人文,语文有语文的教学规律不能忽视语文的教学规律盲目蛮干。语文不是科学不能按照理科的教学方法去教授文学,有的学校为了迎接中考高考,大搞应试教育,推行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对于理科可能很有实效,但是对于语文来说完全是违背了语文的教学规律,使语文失去了原有的魅力,破坏了语文的人文性,使得语文科变得枯燥乏味。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这些来教育学生,不仅可潜移默化,还能提高教学效果。我在讲述史铁生《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重点讲述他双腿残疾后与“心魔”作抗争时复杂、痛苦、矛盾的心理历程,并向学生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卫国,不幸致残眼盲,可他身残志不残,克服困难,著书立说,在编辑部遗失他的首稿后并不气馁,象蜗牛一样又第二次写成此书。同时,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思考:当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又将如何去应对和解决呢? 课后,学生纷纷找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阅读,并及时写下心得体会,许多学生对自己过去逃避困难和挫折的心理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反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当学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时,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们的课堂,真情实感便洋溢进了他们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和影响着他们。

语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挖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来表示,创造性地施教,使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获得思考。

结语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学会艺术地运用语文文学作品,随时随地,不失时机地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借助文学艺术形象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质。这不仅对塑造学生人格,甚至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巨大推动作用。我认为对学生进行人文性教育应是每个语文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它将推动我们的教学向着更高层次的内容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德全.教育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立新.心理学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赵然.课堂教学技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人文情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人文绍兴
情感移植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