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及解决路径探究

2016-05-30王水苗张陶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解决路径冷漠道德

王水苗 张陶然

摘 要:“扶老人被讹”事件、“小悦悦”事件以及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给当代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道德冲击,引起了人们的反思。针对此类事件,首先要对道德冷漠现象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提出合理的解决路径。道德冷漠的研究就是为了警醒人们要注重道德问题,并且付诸行动解决这些问题。

关键词:道德;冷漠;解决路径

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2-0177-02

时代在进步,经济在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精神和思想道德却止步不前,出现了道德冷漠的现象。“小悦悦事件”以及该不该扶老人的问题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社会道德冷漠的危机,刺痛着我们的良知神经。对于道德冷漠问题,我们该如何看待以及如何解决呢?作为当代中国的一份子,我们应该探讨与思考这一影响我们中国未来的严重问题。

一、“道德冷漠”现象的表现形式

旁观者对受害者被害以及其发出的求助漠不关心,不采取积极手段给予帮助,这表现出了旁观者的道德冷漠;受助者对他人给予的救助不予以言语或行动上的感谢,这表现出了受助者的道德冷漠;还有一种根源性的道德冷漠是来自于实施者,他们偏离了道德,无视受害者的生命健康,对其实施伤害,这是一种严重的道德冷漠。为此,本文对这三种道德冷漠类型进行以下分析。

(一)旁观者的道德冷漠

中国有个成语叫“冷眼旁观”,但也有句谚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显示了旁观者的特征。有些旁观者冷眼漠视所见到的人与事,而有些旁观者却能将事情看清。道德冷漠属于“冷眼旁观”,旁观者道德冷漠的出现源于旁观者自身的心理以及受周围其他围观者的影响。

从旁观者自身心理角度来分析,旁观者将伤害他人的实施者与受害者视为陌生的“他者”,认为自己没有牵扯到这件事中并且置之度外是最为安全的,只需静观其变。

从受其他围观者的影响角度来分析,旁观者自身会观察周围围观人的反应,他们会因为其他人不行动而不主动帮助求助者,认为自己没必要出手帮助。

(二)受助者的道德冷漠

社会道德冷漠并不只是旁观者造成的,受助者也加剧了社会道德冷漠。如今的受助者越来越不懂得感恩,认为别人给予自己帮助是理所当然的,忘却了中国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例如,贫困大学生在受助后的冷漠表现让资助者心寒。

帮助贫困者是资助者发自内心的完全出于道德的超义务行为,所以也需要受助者的感恩。而受助者如果将受助视为权利的话,那他们应向公共机构诉求,而不是向个人资助者提出需要被资助,这种错误认知将会抹杀个人资助者的善德。

(三)实施者的道德冷漠

实施者对受害者实施伤害,漠视了受害者的一切,这是一种道德的沦丧。实施者的道德冷漠给社会造成了危害,比如交通事故逃避责任的肇事者,因个人利益出售有害食品的商家等。如果没有这些实施者的不道德违法行为,就不会有旁观者和受害者,就不会出现道德冷漠现象。

二、“道德冷漠”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社会经济

1.社会经济的变化。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人们的生活物质水平提高,但是却出现了一些道德伦理价值观的冲突。人们开始过分追求物质水平,而忽略了道德与精神层面的提高。因此,社会上出现了拜金主义,表现为过分追求金钱与利益,逐渐迷失自我,出现精神缺陷,最严重的是做出不利社会的事,例如食品安全问题。

2.竞争激烈的市场。其实食品安全问题也与市场竞争带来的影响有关。社会经济的变化带来了竞争激烈的市场,这使得各种市场法则泛滥,也导致了拜金主义的出现,使得人们从自身利益出发,产生了金钱至上的观念。当这一思想成为一种习惯时,人们就会对待任何事物都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

(二)社会道德制度与法律观念

1.不太完善的社会道德制度。道德制度用来约束和调节不同的个性行为,使人们认同和遵守公共规则,培养人们的集体行为与心理,构建和谐道德社会。但是,我国社会的道德制度却不是很完善,从而让道德冷漠现象有机可乘。

2.存在冲突的法律观念。如今的社会道德与法律发生了一些冲突。道德问题使得法律观念逐渐变为空白,人们将无法通过法律和道德手段来维护自身以及他人的利益。因此在权衡自身与他人利益时,人们选择以自身利益为重,加剧了道德冷漠。

(三)道德教育

1.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说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但现在的父母对家庭教育存在一些误区。首先,有些家长认为孩子的教育仅仅指学校教育,父母只需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并顺利完成学业,同时提供金钱与生活支持,却疏于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极大限制了孩子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其次,有些家长采用一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比如,有的家长坚持“棍棒下出孝子”,严厉体罚孩子,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有的家长则溺爱孩子,造成孩子过分地以自我中心。再者,有些家长忽视了自身言行举止对孩子道德素质和人格养成的影响。比如,有的家长道德行为不端正,嗜赌成性,封建迷信,甚至触犯法律,影响孩子的成长。

2.学校教育。谈及学校教育,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高于人格及心理道德的教育。虽然在《中学德育大纲》中有提到德育,但我国学校教育在德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学校的德育形式是学校要求学生参加的相关实践活动,并不是学生发自内心地以道德品质培养为目标的道德活动,使得学生视道德为束缚,道德教育无法深入学生内心。其次,学校教育脱离了现实生活,在学校里宣扬真善美,却没有告诉学生现实生活的丑恶与社会问题,使得学生无法真正认识社会,无法识别并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再者,有些学校只视道德教育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忽略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只注重成绩和升学率,这使得道德教育很难实施。同时,有些学校也有不注重自身道德修养的教师施以不当的教育方式,严重影响道德教育。

3.社会教育。进入社会,我们不仅要学习一些谋生技能方面的东西,更重要的是道德方面的东西。而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与社会道德教育的缺乏有密切的关系。社会上存在着许多诱惑与冲突,人们过多地以金钱以及利益为主线,忽视了社会道德教育,使得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导致了道德冷漠现象。如果人们拥有根深蒂固的道德观念,就不会出现各种道德冷漠问题。

三、解决“道德冷漠”问题的路径

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无疑是当今社会的一大危机,有个成语叫祸起萧墙,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会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对于解决路径的探究,笔者选择从之前的原因分析着手,相应地提出了一些解决路径。

(一)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

我国的道德风尚建设跟不上社会的发展,传统道德文化受到了时代的冲击。有些传统道德文化不适合如今的社会,比如三纲五常与三从四德,而有些优秀的传统道德文化仍然适应社会发展,比如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精忠报国等。因此,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加强社会道德风尚建设,树立正确的适应社会的道德价值观,增强公民的道德意识,减少道德冷漠现象。

(二)加大道德赏罚力度,建立道德保障机制

道德行为是出于个人的意志而做出的,不需要强制实行,它只会受到道德行为准则的约束。所以,有些人因违背道德不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而使其道德意志渐渐薄弱,比如旁观者;而有些人因做出道德行为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奖赏而渐渐漠视道德。因此,我们应该建立道德保障机制,形成相应的法律观念,加大道德赏罚力度,给予见义勇为的行为一定的奖赏和鼓励,对见死不救的行为给予一定的批评或处罚。

(三)加强道德教育,开启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是纠正错误的道德思想并输入正确的道德思想的重要途径。我国道德教育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因此需加强道德教育。家长应接受一些与教育孩子相关的知识,关心孩子成长,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给予孩子正确的道德教育;学校应落实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知识与道德教育双管齐下,并聘用高素质教师正确引导学生的道德教育;社会应重视道德教育,开启道德教育模式,比如企业定期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

(四)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素质并付诸行动

道德问题从个体逐渐扩大为社会问题,所以建立道德机制,开启道德教育模式,应从社会个体抓起。而作为社会一份子的大学生更要重视道德问题,并付诸行动。大学生应发自内心地接受良好的道德教育,认真对待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不断完善道德素养。步入社会后也要重视道德教育,做一个“四有”公民。不做有违道德与法律的事,不做伤害别人的实施者;帮助有困难的人,而不是冷眼旁观;受到别人帮助时,给予感谢,并要遵守承诺;在利益冲突面前,不要只想到自身利益,顾虑一下他人、集体甚至国家的利益。虽然个人的力量很小,但是只要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做有道德、守法的中国人,就像问题由小变大一样,道德力量也可以由小变大,道德冷漠将不复存在。

猜你喜欢

解决路径冷漠道德
过度冷漠是种病
突然之间
东霞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数字版权管理与合理使用权利冲突的解决路径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