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搞好品德与社会教学

2016-05-30周必强

俪人·教师版 2016年16期
关键词:品德生活课程

周必强

【摘要】品德是一个人走向成功至关重要的因素。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在社会这个群体组织里,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而形成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无形中就确立了你在群体中的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情感体验 尊重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简称“品社”,是对小学生进行系统的品德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着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在“品社”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义不容辞的。那么如何搞好这一课程的教学啦?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激励为主,尊重学生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层都具有得到别人赏识和表扬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需要从老师和同学的肯定和表扬里感受成功。”教师在评价时要做到激励为主,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这样才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教学《变来变去的水》这课时,课前布置学生在社区中观察水能中能有哪些形态,鼓励他们能在网上或书籍中查找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兴奋的汇报他们的收获时。有人说:“我我知道冬天的水是固态的,结成了冰。”我表扬他说:“你真是个爱观察的孩子!”另一名学生说:“我知道妈妈在烧水时,水烧开了就变成汽。”我又及时抓住时机夸他:“你能发现生活中最常见的事,能发现身边的每一个细小的变化,你也是爱观察的孩子!”听到我的夸奖,学生的脸上充满了自豪的笑容。另外,还要表达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懂得尊重学生,为学生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体验成功后的喜悦。如果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充分尊重与鼓励,就会以百倍的努力去学习,就会在他们小小的心田里播下自尊自爱的种子。

二、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要“在生活中找教育”。学校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毕竟是有限的,必须拓宽到社会上去,让学生去接触社会,学生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生活,在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在真实丰富的情感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如教学《保护环境》一课,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我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验回归生活、高于生活、引导生活的理念,实现品德教育的最终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是对儿童已有生活经验与体验的整理、反思、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反过来引导儿童的整体生活。杜威认为:在社会课学习中,必须重视学生的经验、兴趣和关心,应通过各种对真实生活的模拟性体验性学习来研究社会生活。因此为增进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品德与社会课的学习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实践和体验,使学生在充分感知和体验的基础上,提升对社会的关心,发展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认识,进而形成积极的社会态度和社会责任感。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要根据不同的社会情景和课题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养成。如我在执教《当地震来临时》一课时,当学习完地震知识和避震方法后,我设计了三种情境模拟地震来临,进行地震自护演习。一种是在学校,一种是在家里,一种是在学校操场,分小组演习。当一个小组演习时,我要求其他小组要认真观看,演习后评价哪些做法是正确的、有效的,哪些做法还需要改进。孩子们在准备过程中,就积极地讨论正确的做法,而演习时更不敢怠慢;其他孩子观看时非常认真,表扬他们的正确做法,同时也提出了他们脑海中产生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找到了避震时更有效的办法。情境体验浓缩了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这种轻松、活泼、鲜明的形式,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学生的情感与道德得到洗礼与启迪。

四、转变教师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古至今,教师一直以知识的传授者出现在学生面前。而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却转换了。

1.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

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人,不再是教导者、监督者、评判者,不再是“教”教材的人,不再是居支配地位,单向地向学生传播知识和信息的人,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不可否认的、高高在上的教授者,而是走到学生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活动的人。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

2.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在本课程中,教师不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学生活动的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支持,为他们的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持学生进行各种尝试。教师与学生合作,共同进行活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实现对学生的引导。

总之,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应把孩子们的主体体验过程看作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引导孩子在生活中体验,在活动中体验,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原来的静态的知识经验在个体的心灵中被激活、被催化,从而产生广泛的联系,获得新的意义,产生新的创造,从而实现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中的有效体验。

【参考文献】

[1]杨瑞国.追寻品德课体验学习的真味[J]. 中小学德育. 2013(08)

[2]顾卫红.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5

[3]刘萍.我国小学社会课程研究(1988-2011)[D]. 扬州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品德生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品德
论茶的君子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