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

2016-05-30王璐瑶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王璐瑶

摘 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分析了济宁市进行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背景,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指导,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比分析兖州市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三个地区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情况,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并实事求是地针对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建议,以便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03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乡经济也得到很大发展,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未突破,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农村社会建设相对落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1]。

由于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还处于开始阶段,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农村社区建设,展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村社区。通过对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研究,在分析济宁市新型社区农村建设的现状,揭示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出实施建议。

一、济宁市新型社区农村建设的现状

随着济宁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滞后的问题逐渐突出:一是一些村庄建设新房不拆旧房,造成土地大量闲置和资源浪费;二是农民绝大部分积蓄用在了住房建设上,增加了农民负担;三是住房重复建设,农村大体10年左右就要建一轮新房;四是村庄规模小,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造成居住环境差和基础设施难配套。为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济宁市紧紧围绕“生产发展、乡村文明、生活宽裕、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方针,进行了积极探索。

近几年来,济宁市各级财政部门采取措施,多方筹集涉农资金,全力支持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兖州市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兖州市新兖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兖州市作为山东省较早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县级市之一,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项目24个,合并涉及村庄95个,已启动65个村庄,建成住宅246幢8 027户。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可以满足农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也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新的平台。不仅设立投资机构,同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金村社区作为五大万人社区之一,基本实现了“五化十通”。“五化”即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十通”即通路、水、电、气、暖、排污、公交、电话、宽带、有限电视。该县明确利益主体是农民,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满意,利用产业实现依托发展。新兖镇的太阳吴村中心社区是产业带动的典型,该社区是由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太阳纸业与吴村合作建成的。

(二)汶上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汶上县作为山东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的示范县,其社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坚持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进行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破口,因地制宜,创新思路,汇聚广大群众的智慧,统筹城乡推进[2]。该县不仅在社区设警务室以改善居住治安环境,同时,还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建党性教育展馆,利用产业进社区增加村民就业渠道。目前,汶上县发展社区产业项目50多个,成立股份合作社16个,实施土地托管6万多亩,流转土地8 000多亩,3万多农民群众实现就近多元化就业[3]。

(三)梁山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梁山县以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为契机,充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积极稳健地推动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坚持合理规划,积极稳步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县共规划63个新型农村社区,目前已开工建设13个。不仅社区建设坚持公开透明,扩大社区服务功能,同时还立足实际科学规划。梁山县按照城乡一体、镇村一体、全域一体的规划思路,将全县672个行政村规划整合为73个社区、120个基层村。

兖州市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要求,各自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侧重点则不同(如表1)。

数据来源:通过山东新闻网和济宁新闻网等资料搜集

由此可知,兖州市新兖镇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在产业带动基础上,通过合村并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汶上县主要是因地制宜地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汶上县通过实际情况建设不同的新型农村社区,更好地促进了济宁市的新农村建设。梁山县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于解决制约农村发展的土地瓶颈,在新型农村社区内深入开展便民服务,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识和本领,从而更好地解决农村社会管理难题。

二、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干部群众认识不高,拆迁工作方式不合适

喻屯镇邵庄寺村是济宁市中区最偏远的村庄,由于村干部对村民住房拆迁的思想工作没做足,工作方式不正确。例如,在邵庄寺村拆迁中,乡镇干部的工作方式是先敲门,如果村民不开,他们就嗖地一下爬上墙头;在村民签协议书时,捂着协议书的内容先让村民签字摁手印,然后再把协议书给村民,村民不理解为什么要拆迁,使一些村民误认为当地干部在拆迁过程中得到了好处。这样,部分农民只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概念有模糊认识,把新农村建设当成政府工程,缺乏主观能动性。

(二)工作进展不平衡

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进展不平衡。近几年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些急于求成,建设速度过快,这样得到的社会效果未必好。而且有的乡镇规划社区多、投资力度大、进展速度快、社会效果好,也有部分镇工作进展缓慢,导致乡镇发展不平衡。多数社区是从城中城边村、乡镇驻地村、园中村、压煤搬迁村等率先启动的,而边远村庄和经济条件薄弱村庄的社区建设尚未破题。

(三)社区建设成本逐步增加,农户住房资金不足

目前资金仍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一大制约瓶颈。一些乡镇资金筹措渠道还比较单一,融资难度大,资金到位慢,乡镇资金压力相当大,造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层推进有很大难度。在新型社区的村民住房上,很多贫困户、孤寡老人在自我资金的制约力上受影响较大。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群众广泛参与

农民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参与者,也是最大受益者。因此,在建设中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搞好典型带动,用新的思想理念指导新型社区建设。走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是大拆大建的误区,用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参与新型社区的建设[4]。增强广大干部群众主动搞好社区建设的信心,形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凝聚力。

(二)坚持规划先行,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县域经济发展计划、乡镇体系、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等专项规划相衔接,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规划、农村公共服务规划等有机结合。不搞“大跃进”,充分考虑农村各地地理位置、资源配置、人文环境和村民生活习惯等因素,合理确定新型社区建设位置和规模,因地制宜实施村庄改造,打造一批特色乡村社区,努力建设一批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

(三)建立科学管理机制,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在新型农村社区成立社区党组织,探索实行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农村合作组织党支部设置的新模式。积极探索社区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物业管理公司有机统一的“三合一”的社区管理体制,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功能[5]。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转型[6]。抓好村容村貌整治,着力解决农村垃圾乱堆、污水乱流、杂物乱放、违章乱建的问题,改善人们的生活居住环境,为发展乡村游创造条件。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农村危房改造、合村并点、旧村改造等房屋建设为重要内容。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绝不仅指新楼建设,它不是简单的人口聚集,也不是简单的居住环境的改善,而是在农村营造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让农民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公共服务[7]。本文以相关理论和实践为指导,对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和社区建设中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新型农村社区的规划要点,从不同社区模式、社区布局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等方面,通过对三个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分析,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提出了实施建议。本文对新兖镇、汶上县和梁山县三个地区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作了初步研究,在研究内容和结论方面难免有失偏颇,对规划实施的认识尚浅,有待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张远.济宁市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2:4-7.

[2] 精心搞好资金运作 扎实推进农房建设[Z].汶上县人民政府办公室,2010.

[3] 刘长春,张伟光,苏醒.(汶上县)新社区新生活[EB/OL].济宁市政府公众服务门户,2012.

[4] 王东阳.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9.

[5] 汤慧铃.新型农村社区改革试点的经验与问题探微[J].人民论坛,2013(总第391期).

[6] 济宁市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EB/OL].环渤海网站联盟,2010.

[7] 王东春,张夫真.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变市民[J].中国财政,2010,(11):12-13.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HU Wantai·TALK about Chongqing City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