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精准扶贫的云南实践

2016-05-30孙凌燕冷秋苏丽霞

时代金融 2016年14期
关键词:元阳县哈尼信用社

孙凌燕 冷秋 苏丽霞

云南,有个曼妙诗意的别称——彩云之南。那里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众多的名胜古迹、丰富多彩的物产、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地方历史文化,所有这一切,令人心驰神往。

然而,在这光鲜亮丽的背后,云南还有着这样一组数据:到2015年年底,云南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471万人,居全国第二位;国家级贫困县88个,居全国第一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贫穷是云南的另一张名片。脱贫攻坚已成为云南发展的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

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在提高脱贫攻坚成效。关键是要找准路子、构建好的体制机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对于贫困农户而言,要脱贫致富,最大的掣肘是资金。要“拔穷根”,金融支持不可或缺。云南省金融机构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大扶贫开发投入蛋糕,在“精准”上下工夫,在“造血”上谋长远,确保扶到点上、帮到根上。

旅游引路 美丽“开门”

汽车在红河州的山间公路盘旋了两个多小时,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记者的车停在了一片开阔地带。迎面正是传说中的哈尼族蘑菇房。一幢幢形如蘑菇、茅草盖顶的土黄色房屋依坡而建,高低错落,几株翠竹、三三两两盛开的桃花点缀其间,平添了几分别致。蘑菇房一侧的梯田层层延伸到谷底,初春时节灌满水的梯田,此时在夕阳的照耀下,泛滥着碎金烂银的光华,宛如一条条色彩斑斓的彩带。这样一幅灵动的中国山水画,让人仿佛置身梦境。

“这就是我们元阳的‘哈尼小镇,县农村信用联社大力支持的项目。”人行红河中支工会主任张树林的介绍把记者拉回到现实。

据介绍,1300年前,哈尼族就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区开垦出百万亩梯田种植稻谷。直到1995年,美景才被前来观赏的法国人传播出去,元阳哈尼梯田最终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成为中外摄影家的天堂。

梯田、蘑菇房、棕林、竹园、茶园、寨门,既是哈尼族山寨的基本景观,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元阳县在拥有如此美景的同时,又是聚边疆、山区、民族、贫困四个特征于一体的国家级特困县。为了把旅游资源优势和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哈尼小镇”应运而生。

“哈尼小镇”作为2013年州级“美丽家园”示范样板村之一,是全面展示哈尼族文化、梯田农耕文化的美丽乡村旅游项目。

“截至2015年末,我们累计发放‘哈尼小镇购房贷款16户,发放金额885万元,现有余额763.6万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贷款资金需求。”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主任刘敏说。2014年项目开工以来,元阳县农村信用联社积极加大对“哈尼小镇”项目的贷款资金支持,促进了“哈尼小镇”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哈尼小镇”建成后,将极大破解哈尼梯田旅游“吃住行、游购娱”不足的瓶颈,促进哈尼梯田旅游开发。

“哈尼小镇”只是“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结合政府“美丽家园”建设,2013年,人行昆明中支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推出“美丽家园”贷款。元阳县倮马点村的白文兴是这个贷款的众多受益人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忙着装修房子。50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哈尼族人,过去在村里做民族传统首饰加工。去年4月,他从信用社贷了5万元“美丽家园”贷款,在公路旁盖起了一幢3层半高的蘑菇房,房子还在内部装修阶段,一层就已经以每月8000元的价格租了出去。“楼上我打算开旅馆,欢迎你们下次来我这儿住。”白文兴言语间充满了自信和对信用社的信任,“今后有困难的时候我还会找信用社。”

“美丽家园”建设项目启动实施以来,云南省金融机构持续跟进。以红河州为例,截至2015年年底,金融机构发放支持“美丽家园”建设信贷资金余额达45亿元。在金融信贷创新的帮助下,全州完成做特民居拆除重建17610户、改造提升5412户;做美村庄13个。目前,具有苗族特色的“滴水苗城”正在建设中,特色鲜明的蒙自“尼苏小镇”、彝族文化聚集的弥勒“可邑小镇”已初具规模。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正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扶贫的大趋势。

产业引领 龙头带动

走进红河州建水县和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一颗颗石榴盆景映入眼帘,记者好像进入到了一个偌大的园林公园。盆景里的石榴树从几十年到上千年树龄,默默地述说着石榴的历史,火红红的嫩芽已经冒了出来,散发着春天的气息。公司董事长李跃标带着大家观看石榴庄园、参观标准化养殖场、体验休闲旅游设施,一路上李跃标滔滔不绝,从种养配套发展到果畜循环发展,从果蔬立体发展到餐桌上的安全,处处感觉到他对农业的热爱。记者被他的这份热情感染,忘记了连续奔波的疲劳,大家兴致勃勃地聊起了他的“发家史”。

“我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这就说到我和信用社的渊源了。”李跃标回忆,“那时家里穷,我16岁就辍学了。1988年8月,我从信用社贷了1万元,到河口县去拉花生、芝麻等农产品回来贩卖,第一年就赚了3.6万元。”从这以后李跃标走上了经商的道路。随着信用社的贷款逐步增加,他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周边有名的致富能手。

“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抱着这样的理念,从2007年开始,李跃标重返家乡,将积累的资金全部投向农业,成立了和源农业开发公司(以下简称“和源农业”)。

如何实现兴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和李跃标打了20多年交道的金融机构,选中了和源农业这个龙头企业。在信贷资金的助推下,七八年的时间,和源农业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加盟等方式聚集起6个县市、70余个村寨、4万多名农民的近10万亩土地,打造了集中连片的高原特色蔬果基地,形成了年产值15亿元的经营规模。

“过去我所在的李伍村是周边最贫困的,现在是最富有的。公司吸纳了村里三分之二的人工作,过去在昆明打工的村民如今都回来了。我们每天用工2000多人,都是附近的农民。”李跃标介绍说。

猜你喜欢

元阳县哈尼信用社
我眼中的哈尼十月年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特朗普放话要会鲁哈尼
哈尼幸福万年长
哈尼之心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生数学学习现状探析——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为例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