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与利用的现状及对策

2016-05-30吴晓燕汪懿婷

西江文艺 2016年19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策略发展

吴晓燕 汪懿婷

【摘要】:蓝夹缬制作技艺,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工艺,一直在浙闽交界的一代一代传承着。江浙一带农村妇女经常穿着的蓝印花布衣服,就是由该工艺制作而成的。这种堪称我国传统印染工艺活化石、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的民间手工技艺,其中蕴藏着古老中国浓郁的文化的缩影,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1]文章针对温州地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与利用的现状进行探讨,同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出若干解决意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发展;策略

自清代中晚期以来,传统夹缬是以单色蓝夹缬的形式,传于东南部的浙江温州地区,是当地民间的婚用被面。不了解蓝夹缬的人常常将蓝夹缬与蓝印花布相混淆。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汉族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1] “蓝印花布用石灰、豆粉合成灰浆烤蓝,采用全棉、全手工纺织、刻版、刮浆等多道印染工艺制成”。而蓝夹缬虽用靛青染制而成,在制作、印染、成布的方面都与其有很大的区别。从工艺流程來说,蓝夹缬的制作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打制以及夹缬印染,其中花版雕刻最为关键,优秀的蓝夹缬花版艺师往往身兼民间戏班班主,他们对戏曲的体认是构成蓝夹缬纹样特征的重要因素。[3]1970年代后,蓝夹缬淡出生活范畴,只在少数几个作坊间传承。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温州苍南蓝夹缬文化产业最为繁荣,然而80年代之后夹缬与现代工艺中和,从此失去了市场。2011年5月,蓝夹缬以其珍贵价值及濒危状态,进入中国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温州的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特殊地貌不仅造就了更多丰富的自然风光,也因其地理隔绝成就了不同的山水文化,蓝夹缬在温州地区的发展状况不尽相同,各有优劣。宣传和质量的不同,使蓝夹缬在各地面临的发展状况有差异。但蓝夹缬在产品的多样性上尚还欠缺,仍需作出发展。

一、温州蓝夹缬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们现场问卷调查的反映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不足因素的遍布情况

图1:蓝夹缬产品不足所在

根据此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对于蓝夹缬目前的不足,有21.15%的人认为设计老土是蓝夹缬发展最大的障碍,20.19%认为缺乏实用价值,18.27%觉得价格过高,17.31%的人认为蓝夹缬的购买渠道单一,另外6.37%认为质量难以保证,其余的16.35%被调查者有自己其他的看法。

蓝夹缬是一种特殊的戏曲花布,其中印有戏文等情节,然而传统的雕饰、蓝色染料也使蓝夹缬市场认可度不高,受众面积狭小。问卷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人员表示希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得到发展,然而对蓝夹缬的发展表示无可奈何,蓝夹缬目前的样式不能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可,认为市场不大。

1.成本高,价格偏贵

以一块图案大小的5.4*4.9分米的长方形蓝夹缬产品为例,其售价是60-100人民币(土布),这对于只用来收藏的人也许并不贵,但是消费者若用作其他用途,那么便花费较多,普通消费者存在着难以接受该价格的可能性。产品的售价还和产品的制作工艺、纹饰有关,若是制作工艺复杂,颜色繁多,價格便水涨船高。工艺无法量化,全凭经验传承。其中,高成本集中于花版雕刻,布料选购,这也是蓝夹缬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2.样式单一,创新受限

现有的蓝夹缬产品以土布粗布为主,虽然瑞安地区的传承人推出了将蓝夹缬技艺应用到丝绸布料上,但相较于市面上丰富多样的种类,蓝夹缬目前应用的布料种类明显过少。在图案上,蓝夹缬制品内容多以戏曲人物为主,更多地是沿袭原有的印染雕版,由于重制和更换的费用十分昂贵,一副新的雕版制作成功的好坏取决于雕版中的暗孔能否将染料输送到预期位置并成功印制成图案。其中不免需要多次试验,现有传承人处于成本效益的考量,在雕版内容方面并没有做出多大改变。

3.传承机制存在问题

温州的蓝夹缬需要三地的传承人并未就蓝夹缬的传承和发展做出探讨和融合,各家固守自己的蓝夹缬技术,仅瑞安传承人出版相关书籍,但就核心部分各自传承人各自做出研究,其中,乐清、苍南两地关于蓝夹缬的技术的掌握最为彻底和纯正。蓝夹缬的技术可推溯到唐代,浓厚的历史积淀也使蓝夹缬技术的创新更不易做出。乐清地区的传承人出于生计,另谋出路;苍南地区的传承人难以为继,瑞安地区的传承人实则中途学习蓝夹缬技艺,就技艺而言,不如其他两家传承人纯正,三家都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传承人以老年人为主,未出现新生代,这使得新鲜活力无法注入,也使得该技艺出现传承断层问题。

4.销售地点有限

在温州市有能力制作蓝夹缬的生产点只有两处,而辐射而出的销售地点除两处生产地之外,仅有瑞安该地开设专卖店,另采用制作地订购,展览会、博物馆推广,实体店销售的方式,受众面只能局限于临近地区,以及推广地区的面向群众,辐射面比较狭窄,从而影响蓝夹缬的推广和销售。另有热爱蓝夹缬的民众自发建立网店。但这样的销售状况并没有在大程度上推动蓝夹缬的发展。这样的尴尬情况也间接反映出蓝夹缬并未发挥出其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魅力,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

5.化学染料的竞争

作为印染原料,靛青不仅在价格上高于化学染料,在制作上也更麻烦费时:靛青在常温23℃下需发酵60小时,靛青浸染蓝夹缬前后至少3小时才能印染完成;化学染料只需30分钟,且是一次性完成。另外,靛青的质量受日照、土壤、生产者等诸多因素影响,充满变数,而化学染料则相对稳定。靛蓝膏含有2%的靛蓝素,而化学靛青含有95%的靛蓝素,制作相同产量的蓝夹缬,靛青的价格将近是化学染料的17倍。化学染料会对人体皮肤产生伤害,坚守植物染料,采用纯草本印染是该产品的优势,也是该产品的推广的难度之一。

6.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温州市所有关于蓝夹缬的推广活动几乎都是市民的自发组织,而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的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大方向。温州市政府相关的部门虽然在2001年将蓝夹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并在电视台播放纪录片,但对于蓝夹缬的宣传推广力度仍是不够的。

温州仅有的博物馆是一所民办博物馆,没有国家统一下发的经费,只能依靠板蓝根副业,蓝夹缬订购维持生计。而只有一处乐清南苑蓝夹缬技艺研究所,也是私人开展。突出的表现就是政府没有积极推动相关机构蓝夹缬的推广,瑞安地区的发展状况相较于乐清、苍南两地的情况较好,但也处于半停工的状态,应季而变。而苍南的薛勋郎的染坊目前已经处于停工的状态,不复当日辉煌。

二、温州地区蓝夹缬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保留特色,流水线工艺

在现有工艺的基础上,蓝夹缬原有的去浆、理布至晾布的一系列工艺能够通过流水线的方式,一方面不破坏原有生产工艺,另一方面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在利用人工和自然环境的环节,为避免该因素对夹缬印染的不确定影响,可适当考虑改进生产工艺,引进先进设备进行生产。

2.创新内容

在图案上,除戏曲风格的样式,传承人可尝试其他印染内容,如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原有样式中为结婚所制的“双喜”,为将蓝夹缬制品用于其他用途,可考虑不再雕刻。由于雕版所用树木多为百年生的檀梨木,原料稀缺且成本昂贵,蓝夹缬制作并不适用于个性定制。

在布料上,植物性织物、动物纤维等含有蛋白质的材料皆可被印染。布料越薄,制作工艺越难。传承人需经过多次试验,扩大该技艺所能运用的范围,推陈出新。

社会也可通过举办蓝夹缬设计比赛、蓝夹缬制作工艺技能比赛等相关比赛,设立蓝夹缬创新基金等方式,鼓励民众投入蓝夹缬创新、复兴运动,激励专业人士研发蓝夹缬新技艺、新技术,促进蓝夹缬的不断创新,以此来保证蓝夹缬竞争力的不断提高、与时俱进。

传承人与专业设计机构合作,为蓝夹缬在原有的历史底蕴中添入现代时尚元素,使其在保留其原有特点的基础上更好地适应现代市场需求,从而提高蓝夹缬市场竞争力,促进蓝夹缬产业的发展,使蓝夹缬回归主流市场。

3. 创建蓝夹缬青年培育体系

确立蓝夹缬传承人正统地位,并通过向社会公开招徒、出版蓝夹缬技艺书籍、建立公办蓝夹缬博物馆、组建蓝夹缬发展研究室等方式确保蓝夹缬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并通过国家补贴、社会捐赠、以商养研等方式来为其提供物质保证。

通过开办蓝夹缬文化夏令营、蓝夹缬技艺基础班等方式,推广蓝夹缬基础教育,培养蓝夹缬青少年人才,为蓝夹缬未来的良好发展与创新培养土壤,奠定基础。随着联合国年教科文组织对非遗文化遗产的界定,具有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开始得到相应的扶持。随着政府对非遗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逐渐从殿堂走下深入学子的课堂。以温州的为例,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泰顺廊桥编梁木拱桥技艺成为了温州龙港高级中学的校本课程开发案例,[4]温州瓯塑走进中学选修课程。将非物质文化纳入教育体系,建立系统、科学的教育体制,将教育导入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领域,无疑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5]

4.丰富营销方式

将蓝夹缬销售地点从线下扩大至线上,还可采用多种营销方式,如采用代理商经销的方式扩大销售范围。还可以采用空间式营销,销售该产品可以与当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相结合。

通过与当地景区联系,利用蓝夹缬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其为唐代贡品的特殊地位,面向游客推出一系列以蓝夹缬为主要材料的旅游纪念品,在帮助景区创收的同时提高蓝夹缬知名度,并为蓝夹缬的发展积累一定的资金,同时使游客有机会了解、感受蓝夹缬文化,获得蓝夹缬工艺品,达成城市形象、游客与蓝夹缬的三赢局面。

温州当地多外贸商人、出口业发达,温州商人在国外经商具有历史较久、商贸渠道较广、商誉较好的特点,蓝夹缬历史悠久,具有中国独有文化特点,符合外国民众喜好等优势,专为外国民众推出系列蓝夹缬产品,帮助蓝夹缬打开国际市场,促进蓝夹缬的全面复兴与发展、壮大,并提高温州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与文化底蕴,达成温州与蓝夹缬的双赢。

5.恢复色彩多样性

在色彩上,夹缬历史可追溯自唐代,消失的彩色夹缬现已重见天日,浙江温州郑巨欣教授采用套染的方式复原了彩色夹缬的制作技艺,然而市面上现有的蓝夹缬色彩主要为蓝、白二色,传承人可从红花、姜黄等植物中分别提取红色、黄色和现有的蓝色套染组成各式色彩,从而扩大夹缬的色彩范围,使样式更加丰富多彩。植物染料相比化学染料印染的产品存在着轻微褪色的现象,传承人可尝试改善工艺,采用先进的固色技术改变现有的褪色状况。

6.扩大宣传力度

政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除提供相应资助外,还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支持其发展,如支持非物质文化进校园等活动,通过电视播放相应宣传片来增进民众对该非遗文化的了解,举办博覽会邀请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技艺等方式宣传蓝夹缬。

民间亦可联系报社、电视、广播等媒体,邀请其前往蓝夹缬制作地等地参观、了解蓝夹缬,推出相关报道、纪录片,并合理利用网络宣传平台,通过在知名网站投放蓝夹缬宣传片来扩大蓝夹缬知名度,激发其他民众对蓝夹缬的兴趣,从而促进蓝夹缬的推广与发展,帮助蓝夹缬改善鲜为人知、少人问津的现状。

通过民间蓝夹缬爱好者及相关组织联系,自发、定期举行蓝夹缬公益讲座、蓝夹缬制作活动等公益活动,并与当地或附近的学校、敬老院、社区等单位联系,推出蓝夹缬进学校、蓝夹缬进社区、蓝夹缬大讲堂、走进蓝夹缬博物馆等活动来宣传蓝夹缬,推广蓝夹缬,提高蓝夹缬在各个年龄、各个阶层的知名度,从而引起社会各界对蓝夹缬的关注,促进蓝夹缬的发展。

温州的蓝夹缬传承人可相互协作,在制作技艺、创新、推广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推动蓝夹缬。温州乐清、瑞安、苍南三地政府通力合作,共同帮助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傳承和发展。

三、總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6]

蓝夹缬传承中存在着一是传承人稀少的问题,由于该技艺复杂,传承多为家族性,年久容易导致制作方式的失传。现如今,有且仅有三方面在制作销售蓝夹缬手工艺制品。制作方的稀少也致使产量低下,使蓝夹缬未能做到推广有力。而是蓝夹缬所能衍生的产品受众面小,根据调查显示,现出售的蓝夹缬制品多以工艺品展览欣赏为主,包括床上用品、衣物服饰等方面并没有得到发展,依旧处于启蒙阶段。由于销售目的的过于单一,也是遏制了蓝夹缬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使购买人群的类型较少。三是其知名度低,根据我们在当地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就连当地群众对蓝夹缬的了解都是相对较少的,了解的主要人群是年纪偏大的人,而在青年群体中,对蓝夹缬——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几乎为零。在当地的知名度如此,更何况在更大的范围内。知名度未能完全打开也限制了蓝夹缬制品的销路,对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四是规模小,由于蓝夹缬制作工艺掌握在家族手中,多为私人作坊,生产规模小,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难以规模化,实现流水线生产。

蓝夹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发展产业当前面临的环境十分严峻,发展前途令人堪忧。但是随着社会对非遗文化重视度的提高,非遗文化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藍夹缬能够迎来久违的春天。

参考文献 :

[1]张琴.中国蓝夹缬(B)[M].学苑出版社,2006:52-53.

[2]应焕祺.民生七十二行——印染[J].乡镇论坛,2014(06):27.

[3]张琴.蓝夹缬的历史、现状及前瞻[J].北京民俗论丛,2013(00):89-92.

[4]蔡江新.“非遗”在高中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艺术教育,2013(03):46.

[5]莘月,许亭玉,张龙琳.高校设计学专业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思考[J].纺织科技进展,2014(03):84-86.

[6]樊祖荫,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若干问题的思考[C].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 2006(01):10.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策略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