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画审美特性

2016-05-30王晓彤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常理观景国画

王晓彤

【摘要】: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 传统艺术国画得到了极大发展。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独辟蹊径,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国画从工具材料、艺术追求、审美理想等方面都与西方画有着明显的不同。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形式,从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绘画形式、艺术创作、画幅形式以及表现内容几方面展开论述。我们要欣赏中国画,就必须懂得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创造和审美原则。、

【关键词】:国画创作;审美特性

一、 国画创造特性

(一)工具材料

中国画所运用的工具材料包括笔(毛笔)、墨、纸、绢等。主要是毛笔作画,毛笔的特点是柔软而且富有弹性,笔端尖而有锋,有利于绘画中线的勾勒,并可以发挥多种笔法。国画的一大特色就是为用线来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其次是墨,传统的中国画用墨,以纯细的桐油烟精制而成的, 根据与水的调和比例的大小,可以有浓淡变化。在中国画中讲究“墨分五色”即“焦、浓、淡、干湿、清淡”等。中国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自然光色的困扰,专注于画面。笔情墨韵的营造对象精神气质的艺术境界。中国画用的纸绢,有较好的韵墨性能,可以针对不同的画而选择不同类的纸,多一般用宣纸(生宣、熟宣、绢)作画,使用墨汁在上面渗化开来,自然形成浓淡不同的层次,也可以说中国画与所用的纸绢相辅相成,共同构筑了一个浓淡相宜,笔墨歌舞的艺术世界。最后画的装裱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横向的和纵向的。

(二)描绘手段

中國画在描绘形象当中,不像西方画那样想描绘创造一个视觉幻想的世界,而是从一定程度上把描绘当成一种“示意”通过自己手下的画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意,借助灵活飞动的线条和挥洒自如的笔墨描绘出自己心中想表达的情感。

(三)整体效果     中国画与西方画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中国画中最显著的一点就是“空白”,而西方画中几乎见不到“空白”。中国画在表现出主体物之后,不太重视背景的装饰,而西方画则不同,都需要背景的衬托,可显得更加完美。中国画中的“空白“除了形状不相同以外,留給人想象的余地,显有不可替代的艺术效果,中国画素有崇尚简练的传统。

二、审美原则

从艺术性上来讲,中国画的用色力求单纯概括,更有自然界的真实色彩所不及处。中国画非常重视强调诗、书、画、印并用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使画面丰富而有变化,为中国画特有的形式美。简单地讲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来比较:以情观景、以理观景、以心观景。

(一)以情观景

中国画的精髓就是不但要把事物的形神传达给观众,更重要的是画家把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也传染给观众,因此中国绘画艺术在观察事物时总是“感情用事”。用强烈的感情去感受生活,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②这就是说观察生活时首先需要画家自己具有真挚的感情、饱满的热情,以及浓郁的兴趣,而不是作冷冰冰的无动于衷的旁观。而西画观察事物只限于对象的形、色、明、暗,它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中国画却相反,我们的先辈创造了许许多多的观察方法:如冷暖观、动静观、面面观、前后观、上下观、表里观,以大观小、以小观大、无所不观等方法。这些观察方法都是呈散点状、移动状,没有固定的视点和视线。对对象进行多方位的观察,然后综合所看到的事物在脑海里的印象,寓情于景,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境界,这也是中国绘画所要追求的最高目的。

(二)以理观景

理就是画家在深入观察生活中,分析总结出来的现实生活的基本规律特征,也是事物的本质特征。要求画家在观察对象时不被一些偶然的、暂时的、个别的、局部的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抓住事物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稳定的、本质的东西。中国绘画特点是画常理之常形兼及变则。物体是常理之常形,而物体的色彩、明暗是常变之变则,是虚象;是由于光线的照射所引起。一个物体因光线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和明暗。物体表面是由面构成的,本来没有线,线是我们先辈观察分析和概括提炼而成的。它不受时间、环境影响和限制,用线表现物体外轮廓之常形,因此中国画的线是理性的,用线的眼光观察事物就是以理观景。它最能抓住事物形色的常理和本质特征,带有明显的主观能动性。只要你抓住事物的不变的本质和常理,了解事物的偶然性变化,那大千世界无论如何千姿百态都能归纳出它的本质和常理,就能正确表现事物特征的本质。因此中国画能“不似之似为真似”虽变 形而真实,能以墨代色,能计白当黑,计黑当白,能以少胜多,以小观大,以大观小。所以学习欣赏中国画时,不但要用眼看,更要心想。而西画所追求的是一种向科学看齐的纯客观的方式,是表现瞬息万变的表象和偶然性存在的特点,是事物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个别形态。例如在一天的早、中、晚三个时间段所画三张同一角度的写生画,其色彩、形象都不同,甚至有时画笔跟不上对象的变化。而中国画画家只要精通事物之规律,意识事物之常理,了解事物之常形,便可左右逢源,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来“搜尽奇峰打草稿”。

(三)以心观景

生活中的万事万物无须一一观察,与我们有关的就看,无关的就不看,注意力所到之处便看,注意力未到之处便不看,这也是人们的观察习惯。中国画画家就是以“见心之所见”来观察事物的,加上有意识的艺术追求和取舍,物象主体力求清楚明确突出,而其他东西及背景可以尽量减少、舍弃,甚至空白。这样得到的印象才能深刻、清晰、突出,否则,就会模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对客观事物观察熟悉后,再经过画家主观的概括、分析、提炼形成意象,然后加工成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以心观景,以心思物,应物象形的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所以中国画画家认为机械地抄袭自然最没有出息。“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只要两三枝其他可以视而不见,这种对事物进行提炼概括的典型方法,传统画论谓之“以一当十,遗貌取神”。而西画观察事物是见之所见,完全像照相机镜头一样追求客观的反映,是限制在一定的视点、视域之内;而中国画以心观景便可获得充分自由,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回。秉着这种原则和指导思想去品评鉴赏我们中华民族的国粹,将会从中发现更多难以捕捉的美。

参考文献:

[1]晏云.浅谈中国画的笔墨[J].美术教育研究.2016(17)

[2]屈菁,屈健.从“世纪之辩”看当代笔墨创新[J].美术观察.2016(09)

[3]姜巍,王冰.开设中国画鉴赏与修复专业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16(10)

[4]陈云.中国画的基本理念及现状(上)[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6(07)

[5]徐文艺.徐文艺中国画艺术[J].钟山风雨.2015(04)

[6]《黄宾虹山水画论稿 》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1年版  第54 页   《画法要旨》

[7]崔师瑜.浅谈中国画的创作[J].参花(下).2014(07)

猜你喜欢

常理观景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麓湖春天观景
天台山观景(古体诗)
你永远不知道身边有多少快乐源泉
萨格勒布木结构观景塔
“不按常理”做梦
屠辰飞室内设计作品
国画欣赏
不按常理出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