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沉淀之花绽放——徐怀中《底色》历史叙述中的诗性之美

2016-05-30李茂丽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底色诗性历史

李茂丽

【摘 要】:《底色》在战争与和平的永恒之思中,呈现着历史和文学的优美。本文力图解读徐怀中《底色》在报告文学这种纪实性文体中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的遵循,以及如何实现个人叙事的日常性和人性美。

【关键词】:徐怀中;历史;诗性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徐怀中的《底色》,以描写中越战争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西线轶事》和《阮氏丁香》作为文本参照,站在越南对美国的自卫反击战和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两次战争上思考,有着反思式的冷静客观和深邃清醒,用文字记录和观照半个世纪以前的那场旷日持久的美越之战,对历史的宏大叙述中糅合了文学家个人化叙事的深邃之思和诗性之思,以个人之眼来穿透宏大叙述的历史之眼。

一、历史叙述中的人性之美。

虽然《底色》记叙的是历史,虽然对历史事实的叙述中具有史的认识价值和宏大叙事,但其侧重点却不是历史史实本身,而是历史中的人物,历史中个人的遭遇。作者提供了比史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日常生活画面。写战争中的人,是把人物置于个体和家庭这个微观叙事的基点上,然后再把其置于战争宏大叙事的特定环境之中,拓宽了人物的活动时间和空间,立体地展现人物的丰富而复杂的全貌。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之外,展现了人物的人性之美,文学的诗性之美。

作者在文中篇幅里描述了很多英雄人物: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有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如震撼美军统帅的学生阮文追、戎马倥偬的阮志清大将,一直跑前跑后的幕后人员清传等。在作品在对英雄人物的描述中,避免了人物扁平化简单化的神化描写,而是人物圆形化真实化的人化描写。尤其是人物的描述上力求非傳奇化,让英雄回到人的本身。展现英雄的坚强勇敢之外,还特别注重描写个体特点和丰富的内在情感,“打捞着记忆的片段,展现人性内在的丰饶与美好”[徐刚.《报告文学的现实关切与文体革新——第六届“鲁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

描写女英雄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九章之中,写到了一位传奇女性,农家出身的女副司令员在越南军中排名第三的阮世定,作者没把她神圣化,而是尽量描述生活化真实化。既展现她作为英雄的传奇光辉一面,也更多地叙述和展现她作为女性的柔情之美。她既不是惟命是从的传统妇女,也不是高大威武的传统英雄形象,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和空间呈现出她作为英雄和人的两面,是一位充满了生命活力和生活激情的女英雄和新妇女形象。

二、历史叙述中的关怀之美。

作者对越南人民对美侵略的反抗之中,一方面理智而清楚看到了战争中越南人民全民皆兵众志成城可歌可泣的反抗力量和智慧。另一方面又以一位文学家巨大的悲悯之情感觉到了一场战争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甚至于每一个人所带来的巨大灾难。作品中展现了女性所承受的战争之痛,可能还远远超过了男性。

《底色》中把大量篇幅留给了女性这较比男性柔弱的性别,表达对人物更多的生命的关怀尤其是对女性的关怀。文中有为爱而走革命道路的潘氏娟,有宁折不弯坚强斗争的阮氏珠,救死扶伤忘我工作的军医六姐,还有广大的女游击队员和战士。特别是作者在第七章中全章叙写的胡志明小道上被遗忘的女性,胡志明小道遭遇到了美军的狂轰滥炸和毒气攻击,在22万人冒着生命危险日夜抢修中,有15万人的娘子军。作者徐怀中把自己的最柔软的感知和文字投入到了这些常常被忽略的女性身上。

在作品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了在平静文字背后和清楚表述之中,作者那颗悲天悯人之心中所给我们描述的战争是人类的灾难,不仅在于摧残人的身体,也摧残了人的心灵;不仅毁灭了国家,也毁灭家园。生命失去的悲痛,心灵受损的伤痛,精神压抑的沉痛,在字里行间迎面向我们而来!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致敬,看到了生命关怀的深情!

三、历史叙述中的深邃之美。

徐怀中一直以来虽然不是一位丰产的作家,但他有着纯正的艺术感觉和明确的美学追求,以对战争的深切体验,立足于自己的艺术范围之内,表达对战争和历史的情感体验和冷静思考,“叙述语调从容有致,感染力中透着震撼力”[2],让我们看到作者用文学的深刻力量切进历史所洞察到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深邃之美,震撼着我们对战争和和平的永恒之思。

作者在對越南南部战争地区的描述中追问和思考者战争的本质。第三章写澜沧江时,作者既写了作为战争的界河,也写了流淌的自然之水,触摸到了河边的男男女女在战争中依然保有的对和平生活的热爱,那种静谧和美好才是让人类不断向前的力量,在战争人为赋予的历史界河使命和自然之水的河流形态中去追问和反思战争和和平。“远在第一个直立人出现之前,小溪江河就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由自在地流淌着了,哪里知道什么国界线不国界线?”[3]河流,是自然的也是人为的国界线,这条自然之水倾其所有,施惠于东南亚各国土地,同时也表达了两岸各国人民通航灌溉和平交往的世代愿望,也隐喻着对于作者对于战争和和平的思考:战争不是常态亦不是人类的追求,和平生活才是常态才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向往。正如徐怀中自己承认的那样:“:一言以蔽之:最好的战争,也远不及最坏的西线无战事好。”[4]底色,凸现的是对人的反思,对战争、历史、人性的思考,徐怀中以一位作家的文学之眼观历史之事,以诗性的深邃和文学之美坚韧执着地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国家和民族,直抵人心。

注释:

[1]徐刚.《报告文学的现实关切与文体革新——第六届“鲁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 0 1 5 年第8 期,88。

[2]红柯:《徐怀中长篇纪实文学〈底色〉:和平思想贯穿战争回忆》,《文艺报》2013年3月1日第3版。

[3]徐怀中.《底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26。

[4]徐怀中,董夏青青.《我的未来是回到文学创作的出发地——徐怀中先生访谈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15 年第2 期,23。

参考文献:

1、徐刚.《报告文学的现实关切与文体革新——第六届“鲁奖”报告文学获奖作品述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2 0 1 5 年第8 期。

2、朱向前.《军旅文学史论》[M],东方出版社,1998。

3、红柯:《徐怀中长篇纪实文学〈底色〉:和平思想贯穿战争回忆》,《文艺报》2013年3月1日第3版。

4、[英]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M],何兆武,张文杰译,商务印书馆,1997。

5、徐怀中,董夏青青.《我的未来是回到文学创作的出发地——徐怀中先生访谈录》,《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J],2015 年第2 期。

6、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底色诗性历史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永恒的底色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新历史
底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底色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