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刍议

2016-05-30高绪亮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6年2期
关键词:异体字读音字形

摘  要: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古文教学的难点,为了识别、区分、理解它们,我们应该从三类字的历史演变入手,弄清其产生的背景条件、具备特点、表现形式等,找到其规律,才有助于我们阅读古代文献和继承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通假字  古今字  异体字  读音  字形

在古文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区分认读很困难。事实上,这涉及到汉字发展的历史,涉及到汉字音、形、义的历史延革。以下就谈谈这三种字。

一、通假字

(一)通假字的定义

先看例子,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中有:

(1)愿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在这里,“倍”和“背”表示“背弃”“背叛”。而例(1)借“倍”表示“背”的意思,人们就把同一时期汉字的借用现象叫通假。其中,被借用的字叫通假字,被替换的字叫本字,写成“某”通“某”,其中第一个“某”表示通假字,第二个“某”表示本字。

反过来,我们不能说:例(2)中“背”通“倍”。即通假不可逆向。

(二)通假字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据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1]载东汉·郑玄语:

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以音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而已。受之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乡,同言异字,同字异言,于兹遂生矣。

可见,古人记录或书写时没有恰当的字可用,只好把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借来临时代替,其他人也跟着仿效,便产生了假借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2]论“假借”亦有类似说法:

“本无其字,依声托事,……。”

意思是:仓卒无其字,即记录时没有合适的字,只好临时借用一个字替代解燃眉之急。假借的特点是——本无其字,临时借用。

通假属于借用范畴,即临时替代。只是假借的前提是“本无其字”。从时间上看假借属于“历时存在”[3],而通假的前提是必须同时存在,属于“共时存在”[4]。既然是同时存在,又为什么要临时借用呢?其实通假字就是古人在写别字,属于文字规范化问题。通假字的成因大致如下:

1.古代汉字数量较少,为了满足记录、表达需要,临时借用。

2.读书人使用文字的主观随意性及后继者跟进仿效,形成了使用习惯,约定俗成保留下来。

3.政府没有很好地规范。

4.抄写或出版业者粗心大意,等等。

仔细观察上例中的“倍”通“背”,发现通假的两字有如下特征:

①相通的两个字同时存在。

②两字读音相同(相近)。

③两字在本义上没有丝毫联系,字形上没有任何相似性。

④在表示某个义项时可以临时通用。

⑤两通假字之间不可逆向通假。

(三)通假字的类型

翻阅古代文献我们发现:汉字通假现象很普遍,也很复杂。大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一对一通假,如: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颁”通“斑”(花白)

(4)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惠”通“慧”(聪明)

2.一对多通假,如:

①蚤

(5)明日不得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蚤”通“早”(及早)

(6)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荀子·大略》)“蚤”通“爪”(趾甲)

②卤

(7)小臣信顽卤。(刘桢《赠五官中郎将》)“卤”通“鲁”(迟钝)

(8)大破二国之军,流血漂卤。(《战国策·中山策》)“卤”通“橹”(大盾)

(9)诸所过毋得掠卤。(《史记·高祖本纪》)“卤”通“掳”(掠夺)

二、古今字

(一)古今字的定义

古今字是指产生时间有先后之分,字义、字形上有承继关系的一组字。先出现的为“古字(有多个义项)”,后出现的为“今字”。今字替代了古字的一个义项。用“某,后写作某”的形式表示[5],第一个“某”表示古字,第二个“某”表示今字。

(二)古今字的产生原因与特点

古今字的产生也是基于汉字数量较少的现实,一个汉字往往要承载多个义项。于是人们就在古字的基础上另造新字(即今字)取代它的一個义项,古字不再承担这个义项,这就是“形声造字法”,这个办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汉字数量的需求。可见,古今字是因造字法而产生,属于“历时存在”。如:

(10)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反,后写作返(返回)

(1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后写作悦(高兴)

仔细观察发现:今字一般是在古字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形符,或更换一个形符,两字读音却基本相同或相近。

从古今字的演变情况看,其具有如下特点:

1.两字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之分,即历时存在。

2.两字读音相同或相近。

3.古今字在渊源上有紧密的承继关系。

(三)古今字的对应关系很复杂,大致情况如下:

1.一对一,增加形符,如:

(12)距关,毋内诸侯。(《史记·项羽本纪》)内,后写作纳(接纳)

(13)小知不及大知。(《逍遥游》)知,后写作智(智慧、智识)

2.一对一,更换形符,如:

(14)隰则有泮。(《诗经·卫风·氓》)泮,后写作畔(河岸)

(15)敛不得凭其棺。(《祭十二郎文》)敛,后写作殓(入殓)

3.一对多,增加形符,如:

①共

(16)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左传·崤之战》)共,后写作供(提供)

(17)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共,后写作拱(打拱,表示尊敬)

(18)民不知礼,未生其共。(《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共,后写作恭(恭敬)

②辟

(19)以君辟臣,辱也。(《晋楚城濮之战》)辟,后写作避(躲避)

(20)今王治齐,非左右便辟无使也。(《战国策·齐策四》)辟,后写作嬖(宠爱、宠幸)

(21)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论衡·说日》)辟,后写作璧(中间有孔的玉)

三、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定义

异体字是指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字形不同的一组字。用“某”同“某”的形式表示,这类字在字形认读上会给人带来麻烦。例如:

(22)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桮羹。(《史记·项羽本纪》)

(23)吾翁即汝翁。必欲烹乃翁,幸分我一盃羹。(《汉书·项籍传》)

在表示“一杯(肉汤)”时,分别用“桮”和“盃”,两字读音、意义一样,但写法很不同,这是典型的异体字,写作“桮”同“盃”。

(二)异体字产生原因

1.造字法与异体字

①针对同一事物,因造字法不同,产生异体字,如对“泪水”一词,会意造字法造出“泪”,形声造字法造出“淚”。如:

(24)孤儿淚下如雨。(《乐府诗集·孤儿行》)“淚”同“泪”,泪水

②针对同一事物,因着眼点不同更换了形符,产生异体字,如“暖”“煖”。如:

(25)轻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煖”同“暖”,暖和(的衣服)

③也有更换声符的,如“慷”“忼”。如:

(26)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史记·项羽本纪》)“忼”同“慷”,慷慨

2.书写与异体字

书写的随意性也极易产生异体字,文字学家唐兰在《中国文字學》中说:“一个字的偏旁配合,有时是很随意的”[6],因书写不规范或不统一产生异体字,表现为构字部件的移位。如:

(27)昔慙柳惠,今愧孙登。(嵇康《幽愤诗》)“慙”同“惭”,惭愧

(三)异体字的特点

1.读音、意义完全相同。

2.出现时间不确定。

3.字形构造写法不同。

4.异体字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异体字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反而增加了人们识字和理解的负担,因此应大力规范。

四、古今字、通假字和异体字的辨识

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是汉字发展的特殊现象,难认、难辨、难懂。现列表如下:

读   音 存在时间 字形关系 义项关系

通假字 相同或相近。 同时存在。 字形没有任何相似。 两字在本义上毫无内在联系。是临时“借用”关系。

古今字 相同或相近。 存在时间有先后,即历时存在。 基本上都有共同的声符,字形上相似。 字义一脉相承。

异体字 读音相同。 或同时存在,或历时存在。 多数字有相同的构字部件,或部件位置有变化。 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下规律:

1.读音相同或相近是通假字、古今字共同特点。清代语言学家王引之在《经义述闻》[7]序中引述其父王念孙的话,说:“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可见我们应该读本字(或今字)的读音。

2.通假字重在临时借用,字形字义没有承继关系,而古今字的音、形、义都有继承关系,这是区分通假字和古今字的重要特征。如“倍、背”是通假字,而“昏、婚”就是古今字。对于两类字的字义,清·王引之在著述中也给出了明确的说法:“……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鞠为病矣。”又说“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可见,王引之是主张通假字应读本字之音,解本字之义,即“以声求义”。同理古今字也应当读今字之音,解今字之义了。

3.异体字与通假字应从构字部件方面相区别,异体字与古今字从意义的承继关系上相区别。

总之,我们只有弄清三类字之间的根本区别,通过积累和总结,才能正确区分通假字、古今字、异体字。

注释:

[1][南朝陈]陆德明:《经典释文·叙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63年版。

[3][4]刘忠华:《谈古今字与通假字的划界原则方法》,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王力:《古代汉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

[6]祁永敏:《异体字产生的内部原因探析》,语文知识,2011年,第1期。

[7][清]王引之:《经义述闻》,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

(高绪亮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221000)

猜你喜欢

异体字读音字形
“那”与“哪”的读音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字词篇
甲骨文“黍”字形义考
甲骨文中的字形直立化二则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音同》中的异体字与讹体字
添一笔变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