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诗歌阅读对高中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016-05-30张小丹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田园诗批判性古典

张小丹

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高中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要在阅读中增加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阅读鉴赏中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古典诗歌是高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对古诗总是敬而远之,读不懂,不爱读,更不用说批判思维的培养了,究其原因是多数学生读不懂古诗。

培养批判性思维先要从读懂古诗开始。

要读懂古诗,当然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所谓“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古典诗歌是极具韵味的,它常用含蓄内敛又曲致婉转的言辞与手法来抒情写志,它极短小精致,却意蕴悠长,费尽思量,能满口余香。所以,教学中要重视古诗阅读的积累。

读懂古诗,要注意对意象的把握。意象把握不准,自然不明诗意。许多意象由于长久积淀和反复出现,其含意是固定的,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比如:梅、兰、竹、菊,往往象征高洁,掌握这些传统意象有助于读懂古诗,教学中要注意归纳具有特定含义的传统意象。

教学古诗中,我还发现高中生批判质疑能力不强,与教师教法有关。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常常习惯把古典诗歌按题材归类,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征战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羁旅诗”,这种分类教学基本符合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先建模,让学生“有法可依”。每类题材的主题基本上是固定的,正确定位诗歌题材,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中心主旨,不至于产生太大偏差。比如学生判断出一首诗属于山水田园诗,那么诗歌的主旨无外乎赞颂自然田园之美好,抒发作者或享受、或向往的心情。按题材归纳,使学生鉴赏古诗时能先入为主,减小了读懂的障碍,学生就沉溺于这种诗歌阅读模式之中,所以老师喜欢以这种方式教古诗。

那么这样的教法,有没有不足之处呢?我认为还是有的。这种授课方式,很容易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固定的模式,学生一看到山水田园诗,就立刻想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形成一种机械的条件反射,甚至成为枷锁。长此以往,学生对诗歌理解就很浅层,只能一知半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简直是诗歌阅读的悲剧,因为再无美感可言,再无思考的空间,再无回味的余地。最重要的是,学生失去了独立、主动思考思辨的能力,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所以我们教学古诗,高一、高二年级不宜过多涉及分类鉴赏,那种帮助学生对诗歌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规律的方法可以放在高三时进行。

因现有教材选编的诗歌皆为经典,无论主题亦或赏析争议都不是很大,所以单靠教材上的诗篇内容,也难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妨给学生拓展一下课本之外的古诗,当学生手中再无权威解读的辅助,也就摆脱了固有模式的束缚,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才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我曾做过这方面的尝试。比如我曾用过《玉台新咏》中的一首《上山采蘼芜》,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诗。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描写弃妇的哀怨,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责难和进行控诉的诗。我国著名的古代文学专家余冠英先生认为:“她(指诗中女主人公--笔者注)的命运决定于丈夫一时的好恶。”在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也有这样一段文字:故人“因无辜被弃,对喜新厌旧的‘故夫提出了责难”。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也同样认为诗中女主人公的不幸“仅仅由于男子的喜新厌旧罢了”。然而通过细读文本,我们可以推测出他们婚姻解体的几种原因,比如无子嗣,不讨公婆喜欢,都存在可能,诗歌也可能通过描写这对青年男女,因为时代所不允许的客观原因被迫分手,描绘了当事主人公痛苦的内心世界,进而表达了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强烈愤懑和无奈之情。所以断定为女主人的不幸是因为男子喜新厌旧,也未必妥贴。通过选择这样一类诗歌进行鉴赏分析,可以初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他们不轻信既有定论,不在权威面前一味地随声附和,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成为一个具有有批判性思维的人。

正所谓诗无达诂,诗歌想象空间很大,因而诗歌阅读本来就是一项个性化色彩浓郁的活动,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所以平时教学要激发学生兴趣,拓展阅读广度,排除外界干扰,不受参考资料影响,不迷信专家权威。一首诗歌,当能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自己的理解,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

(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化思维培养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2014ZJK02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猜你喜欢

田园诗批判性古典
从不同侧面求解古典概型
田园诗
出入于古典与现代之间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怎样读古典诗词?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古典乐可能是汪星人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