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翻译策略看辜鸿铭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

2016-05-30杨薇董红利

亚太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辜鸿铭论语

杨薇 董红利

摘 要: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将中国文化逐步介绍给世界,一方面既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的了解,另一方面又使得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进一步加深。文章以《论语》为例,通过辜鸿铭归化翻译策略在中国教育典籍英译中的运用来进一步阐释和丰富对辜氏归化翻译策略的认知。

关键词:《论语》;辜鸿铭;中国教育典籍英译;归化翻译策略

一、前言

中国教育典籍内涵极其丰富,广纳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信息,既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又呈现出生动的形象性和比喻,独具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区域特征,因此具有极高的价值。当前,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已俨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翻译活动和特殊的翻译领域,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迈向世界、实现中西方文化对等交流和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归化翻译策略的选择

在中国教育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译者被视为联结两种不同文化的桥梁,译者的译文既要考虑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异,又必须得将中国教育典籍所蕴含的思想理念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因此,译者应首先对读者的目标动机与层次需求进行深入了解,进而选择恰当的手法进行译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典籍。

在对《论语》进行英译的过程中,辜氏将目标语作为自身英译的归宿,在充分考虑到读者层次与需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让源语的思想理念渗透到目标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背景之中。辜氏在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西方思想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对归化翻译策略的使用达到一定高度。

三、归化翻译策略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辜氏在教育典籍英译中所采用的归化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译文的语言和风格,其二是注释的内容和方法。以《论语》为例,在其英译的过程中,译文的语言风格和注释的内容方法将辜氏的翻译策略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一)译文的语言和风格

在译文的语言和风格上,辜氏尤其强调译文的文采,强调《论语》本身作为文学作品的特征。其译文从整体上看行文流畅,语言简练,富有文采,亲切自然。辜氏善于通过增加适当的字词实现上下文的连贯,因此译文读起来没有任何枯燥乏味的感觉,有的则是生动有趣。如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辜氏译为:“Confucius,referring to the state of government in his native State and that in a neighboring State,remarked,“If TsI would only reform,she would have as good a government as Lu (Confucius native State),and if Lu would only reform she would have a perfect government.”辜氏在英译文中尽量使用西方惯用的思维模式进行表述,这种地道、标准而又不失典雅的译介使得其英译文更为西方读者所接受。此外,在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不对等的状态下,辜氏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译介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儒学西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

此外,辜氏还很注重语气的传达,在对《论语》的英译中,他善于描绘原文的语气,微妙地再现活的对话体,并创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如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辜氏将“贫而无谄”译为“to be poor and yet to be servile”,“富而无骄”译为“to be rich and yet not to be proud”,而将“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处理为“but better still it is to be poor and yet contented;to be rich and yet know how to be courteous.”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口头语骤然使平淡的回答富有了生气,更能显示辜氏译文的独特之处。

在《论语》英译的过程中,辜氏尽量采用英文读者所熟悉的词汇,使用现代英语中地道的句子结构进行英译。如对“《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中的《诗》译为“The Books of Ballads,Songs and Psalms”。他在此所选择的三个英文单词借以表达诗经中体裁非常丰富,其中Ballads是英国文学史上熟悉的歌谣题材,而Psalms则来自《圣经》《旧约》,具有强烈的基督教色彩。

(二)注释的内容和方法

在注释的内容和方法上,辜氏更趋向于比较和比方,用西方历史的人与物比喻典籍中所提及的人与物,这种方法被金学勤称为“以西喻中”。如他将“颜回”比喻成“The St. John of the Confucian gospel”。除此类比喻外,他还大量采用西方思想家、作家、诗人的言语替典籍中的章节加注,并不时对中西文化的一些问题进行比较阐述,而此类方法又被金学勤称为“以西释中”。如孔子赞扬其弟子“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的译文后注释道:“正如上文提到的舜乃是智慧型的人,即马修·阿诺德所谓的‘希腊型的代表一样......”

在《论语》英译本中,辜氏对中国的人名和地名进行了变通,或以西方人所熟知的人名和地名来替代,或省去不译。尤其是对书中提到的地名,主要是当时各诸侯国之名,辜氏一般则用“a certain State”来代替,外国则用“a foreign State”代替,将孔子的鲁国译为“the native State of Confucius”。他认为应尽量省去不必要的东西,将重要的、有用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具体的翻译呈现出来。

四、归化翻译策略的效果

《论语》英译中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的效果在于其译文更加富有流畅性和可读性,犹如文学作品一样使人感到浓厚的意味。归化策略的使用让行文更加自然、语言更加生动,在原文原有的风格上塑造出更高的境界,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其对中国教育经典的阐释不仅有利于西方乃至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为西方的译者提供了翻译方面的借鉴。

辜氏对《论语》的译介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很多人对辜氏《论语》的英译效果抱有不同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辜氏所做出的贡献却不可忽视。林语堂曾盛赞道:“辜氏译文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其右。”可见辜鸿铭英译造诣如此之高。辜氏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对中国教育典籍的英译在很大程度上推广了自身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彰显出具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的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气质。

五、结语

中国教育典籍英译活动不仅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劳动和艺术。而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间的交际,不仅是不同语言间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对文化的移植过程。具体到中国教育典籍的译介时,译者应充分考虑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懂得如何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特质,让目标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中西文化的渗透和融合。

参考文献:

[1]何其莘,仲伟合.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金学勤.《论语》英译之跨文化阐释[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Ku Hu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M].Kelly and Welsh Limited,1898.

[4]刘宏伟.辜鸿铭《论语》英译策略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5]汪榕培,王宏.中国典籍英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杨林,闫丽君.辜鸿铭《论语》归化翻译策略[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单位:四川文轩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辜鸿铭论语
传统文化卫道士辜鸿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辜鸿铭:被小丑化的国学大师
辜鸿铭戏弄袁世凯
论马修·阿诺德对辜鸿铭文化思想的影响
半部《论语》治天下
意识形态对辜鸿铭翻译的操控
辜鸿铭倒看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