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2016-05-30姜睿雅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法治思维

姜睿雅

【摘要】:本文从习总书记系列讲话中关于社会矛盾化解的重要指示精神谈起,分析了目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的必要性和路径选择。从立法、司法和制度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矛盾化解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化解社会矛盾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需要,而法治又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机遇期,社会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必须以法律手段作为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主要手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凝聚全社会深化改革的法治共识。

一、当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必要性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维护社会稳定的紧迫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调处难度加大。这种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就使得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大局稳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在法律日益普及、全社会民主意识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形势下,传统的行政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治理的新要求,领导干部只有充分具备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才能依法履职、依法决策,创新社会治理体系,促使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纳入法治轨道,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证。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执政党,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的执行主体,其影响力和示范作用远远大于其他社会成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矛盾能力的提高,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进程,法治国家的建立,决定着我们党能否依法执政。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进行到今天,一方面全体中国人民都分享到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同时也产生了社会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分化。利益分化产生了大量的矛盾纠纷,耗费了党和政府大量的精力。如何通过规范的法律程序解决,这迫切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将从初始决策到纠纷解决的一系列环节均纳入法治的轨道中去,寻求一种稳定高效的解决纠纷模式。因此,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是新形势对领导干部的新要求,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由之路。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是全面深化改革,凝聚社会共识的重要途径。面对如何改革,特别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领域内改革路径选择等重大课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十八大报告强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改革设计了法治的最优路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则是凝聚法治共识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得有法可依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伟大成就, 使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都基本纳入法治化轨道。从这一层面来讲, 改革的成效将更加体现在如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的能力上,以切实保障改革沿着法治化的道路加快前进。因此,运用法治思维,学习法治方式应当更加成为各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迫切需要和内在要求。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路径选择

(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首先要加强法治的宣传教育工作,树立民众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理念。

要讓公众信任法律,对法律有所信仰,国家就必须不遗余力地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在具体操作中需要转变维稳理念、思路和模式,让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稳定法治化。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和保障人权、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把忠诚于法律作为实现自身价值和追求的准则,把坚守公平正义作为最基本的职业情怀,用公正廉洁的职业道德约束自己。为此必须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价值观教育、巩固法律知识,以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实际行动,引导带动广大干部群众在社会上形成遇到事情找法律的良好氛围。同时,对于广大民众,要创新法治教育的宣传方式,注意研究群众的实际需要和接受能力,切实增强法治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要加强立法工作,推动良法善治。

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保障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法律在科技进步、知识产权、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农村发展、财政金融等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的调解、规制、保障和促进作用,切实维护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不断创新社会治理的方式。依法明确基层组织的法律地位,从法律上确定基层组织的基本职能以及主要的工作方式,将基层运作机制逐步纳入到法治化轨道,实现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并举,建立社会矛盾的多层过滤化解体系。还要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实现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方面社会保障的国家层面的法律化,加快公共衛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立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困难群体的救助制度,形成全面覆盖社会建设各项事业的法律构架和法治化的运行机制,保障和促进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等基本权利,保证所有社会成员享有平等的机会。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要维护司法权威,重视司法解决纠纷的关键作用。

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对于化解社会矛盾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而司法权威的确立则是社会形成法治信仰的关键,这种权威绝不是外部强加的,首先在权力体系的内部需要得到认同和统一,需要我们各级领导干部的以身作则对司法裁判予以尊重,积极承担司法裁判确定的责任和义务,摒弃以权压法的落后思维,通过司法权威的最终确立,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法治信仰。这对于司法机关而言,首先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实施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理性权衡司法案件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到公平正义。其次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完善司法程序,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对司法的需求。当然,强调重视司法在矛盾解决中的作用,并不是说所有的矛盾都要通过诉讼来解决,这既不现实,也没必要。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只有一种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我们这样人口规模如此巨大、国情如此复杂的国家,更不可能凭某一种方式解决一切问题。我们必须发挥政治优势,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用好调解、仲裁、教育疏导等方式,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各样的矛盾纠纷。但不论通过什么方式,都要依法进行,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原则,实现法治思维和群众路线的有机统一。

(四)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要完善制度设计,建立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制度机制。

首先,在调解方面要健全完善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建立矛盾纠纷调解衔接配合机制,在平等自愿基础上,坚持调处结合,能调则调,当处则处,该判则判,依法妥善化解更多民间基层矛盾纠纷。在复议方面,要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妥善化解行政机关与相对人之间的争议,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在行政裁决方面,要健全行政裁决制度,依法明确行政裁决的适用范围、裁决程序和救济途径,强化行政机关解决同行政管理活动密切相关的民事纠纷功能。最后,在诉讼方面,要发挥诉讼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最后一道防线的功能,健全完善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制度,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树立司法权威,确保实现定分止争、案结事了。

猜你喜欢

法治思维
浅析新时期下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
大学生法治思维养成研究
简析基础课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军队院校任职教育中师旅团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培养探析
党员干部法治信仰培育研究
用法治思维创新群众工作
运用法治思维推进精准扶贫
运用法治思维做好秘书工作
法治思维视角下的艺术管理学科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