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叙”画龙,用“议”点睛

2016-05-30王代福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6年2期
关键词:梦话事例同学

王代福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中学生早恋是青春期的产物,是生理和心理逐渐发育成熟的表现,是每一个青少年必须面对的问题。虽然花季的情感是一种最美好的情感,然而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毁了自己的一生。因为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使命,我们千万不可以在春天就去挥霍夏天……

请以“早恋”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或这种现象的看法。

要求:叙议结合,缘事说理;文体自选,立意自定,文题自拟;篇幅不得少于600字。

这次作文要求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选取自己身边发生的、或是自己亲身经历,并有所感悟的事件,以记叙、描写为主,辅以议论,在叙事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写出自己独特的体会,以引起读者的思考。

写作本文,可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一、把握方法

文题要求中提到的“夹叙夹议”是一种写作方法,它要求一面叙述某一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这种方法的好处是: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夹叙夹议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叙与议应有机有序地结合。

二、弄清关系

显然,夹叙夹议中的“叙”和“议”是紧密相联的,切忌写出来油是油,水是水。它们的关系是:叙是议的基础,议是叙的深化。换一种说法,叙是铺陈,议是点染。如写“早恋”这个话题,描述身边发生的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与该话题相关的一件事就是“叙”,由这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是“议”,“议”是由“叙”生发而出的。一般说来,议的文字不宜太长,用语应精辟、凝练。那么,如何处理记叙和议论的关系呢?大家可牢记两点:其一,记叙和议论的结合是有机的,二者不能相互脱钩。记叙为主,议论为适当的提炼、概括和升华。其二,应合理安排议论的位置。议论可用在全文或一个大层次的开头,起提示、概括文章内容、表明作者思想或立场而展开下文的作用;也可以用在文章结尾或一个大层次的结尾,用来深化主题,揭示自己的思想或看法。

三、以“叙”画龙

一般说来,“夹叙夹议”中的“叙”常见的有三种情况:记叙性叙述、描写性叙述和议论性叙述。记叙性叙述带有很强的叙事性;描写性叙述有浓厚的描写色彩;议论性叙述往往由几个事例构成,常采用排比的句式,酣畅淋漓,大气磅礴,表达出飞扬的激情和深邃的思想,极具感染力。这种“叙”难说是叙还是议,实际上是理性化的叙述,叙议一体,渗透了作者的思想与情感。这三种叙述方法,记叙性叙述要把事件的过程写清楚,适合举一个事例时使用;描写性叙述要有对人物和情节的想象再造,适合对一个场景或情境的描述;议论性叙述要选择几个相关的事例,具有概括性,适合列举一组典型事例时使用。总之,在训练中,可以针对所选事例和自己的写作习惯而采取恰当的叙述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叙”是在“画龙”,它应是文章的重心部分。

四、用“议”点睛

一般来说,夹叙夹议中的“议”,是文中语段的核心和灵魂,也是事例叙述的意义之所在。“议”,通常有四种常见的议论方式:一是分析性议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议论形式,是对叙述的事例加以分析,揭示事例的内涵,阐释事例的意义,透析事例的实质,使读者能够悟道明理。二是感悟性议论。这种议论在叙述事例之后生发开去,着重表达作者的感想和领悟。三是联想性议论。由事例引发联想,由此及彼,联想到过去、现实、未来,联想到包含着类似道理的事例,表达出作者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四是对比性议论。先是对所叙述的事例阐述、挖掘,然后再举出事例与之比较分析,找出二者的相同点或不同点,通过对比,孰优孰劣,褒贬分明。总之,夹叙夹议的文章中,“议”是“点睛”的部分,也是作者表达的一种认识。如本文中的“议”,就要通过剖析“早恋”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阐发出它的危害,以引起大家的警戒和反思。

班级风波

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冉良平

星期天的下午,我返回了学校。

刚走进教室,几十双眼睛一齐向我射来,那些目光古怪而又陌生,仿佛他们盯着的不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而是动物园里新来的“珍稀动物”。有的同学窃窃私语,有的同学指指点点,有的脸上带着嘲弄的讪笑……“今天怎么啦?”我纳闷地问自己,径直地走到自己的座位上,若无其事地看起书来。身后的笑声更大了,还唧唧喳喳地在议论着什么,似乎还提到了我的名字。我终于忍不住了,便转过身来,质问后桌那发笑的同学:“你们在笑什么?”他们立刻缄口不语了。我心中的疑团更大了,一定要问个青红皂白。在我的再三逼问下,春梅才说:“晓林梦见于清骑着自行车,载着你在街上飞快地跑呢!”她刚说完,周围的几个同学就哈哈大笑起来,大家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了我的身上。我顿时被羞得满脸通红,但又无话可说,只得漠然地坐在位上,半天缓不过神来。我想:这明明是无中生有嘛!一个毫无根据的梦,怎么能拿它当真?这简直是无知,无聊,不可理喻!想到这里,我又羞又气又委屈。为了安慰自己,我找出了充分的理由:这只是一个荒唐的梦而已,纯属子虚乌有,况且我坐得端,行得正,“身正不怕影子斜”。

可事情远不是我想的这么简单。从此以后,我竟然被包围在风言风语之中了。几个“死党”一见到我,就望着我笑,还涎着脸问我,觉得“他”怎么样?要不要她们“牵线搭桥”?那一阵子,班里最热门的话题就是关于我和他的事情,什么我“偷偷地望着他笑”啦,“他对我格外好”啦……还有几个“好事者”竟搜集起我们的“材料”来:某月某日,我俩故意一前一后地走进教室;某月某日,我偷偷地写了张纸条给他……我数了数,这些“莫须有”的罪名总共有二十多条,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啊!唉,天底下竟有这般荒唐的事!一个无稽之梦,竟然弄出了这么多的是非,真令人伤心,使人气恼!其实,我和他什么也没有,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罢了。由于他数学成绩较好,我偶尔向他请教一下不懂的问题,并不是想建立“那种”关系。唉,真是有口难辩啊!

我真不明白,新时代的中学生竟然还那么封建!难道男女同学之间的界线还这么森严?男女同学之间的隔膜还这么深厚、这般神秘?难道男女同学之间不应该大方地建立真诚的友谊?

同学们啊,愿你们多一点单纯、理解、信任和真诚,少一点猜疑、嘲弄、隔膜和误解!让我们携起友谊之手,互帮互学,以全部的精力畅饮知识的琼浆,用勤奋和拼搏去实现我们美好的人生理想!

这是一篇夹叙夹议、缘事说理的习作。小作者用她稚嫩的笔,真实地描绘了当代校园生活中那一道“晦暗”的校园风景线:由于一个同学的寻常一梦,引起了一场荒唐的“班级风波”,同学们“恶作剧”般的取笑、猜疑和嘲弄,划伤了小作者纯洁无瑕的心灵,给她带来了莫名的烦恼,在男女同学之间平添了一堵不该存在的“障壁”。其实,这类“风波”,在当今校园里时有发生,屡见不鲜,但此风可刹不可长。作为学生,男女同学之间,应真诚相处,正常交往;作为教师,发现此类现象,应加以耐心的教育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回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我很少说梦话,但不久前我曾因为梦话而惊悸过。那天,母亲带着无论形式还是程度上都简单不过的笑容,调侃般地提及了我的梦话,尽管我外表很自若,但内心仿佛晴空霹雳,我装作无事地吱吱唔唔了一番。事后母亲没有说起,但平日一向让父母满意的我有了一点惶然的感觉,体会到了“无声胜有声”的含义。因为我在梦里,不只一次地说出了一个女生的名字。

我想用“早恋”二字形容这个现象比较恰当,尽管我对此二字有些过敏。我不否认我被班里的这种现象所影响,正如我也不承认我是被班里这种现象所影响的一样。起初班里有这些现象时,我认为我已找到了直角坐标系中我所在的朝着正方向的那个坐标点,但没想到我还是那固定函数图象上的一点……她很漂亮,而且还很懂事,瑕瑜互见的是她学习成绩不太好,不过这不与我的“看人”原则相矛盾,但这却是旁人惊讶的原因。命题的真假总是被客观的东西所证明,初中生“早恋”——不应该。因为初中时期毕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大好时光。学习这枝永开不败的花,在“大好时光”的绿叶衬托下才能更灿烂地绽放出它的笑容。我也有理想,尽管它不那么“耀眼”,但是达成它唯一的阶梯就是努力地学习,这便使我应该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学习上,而不是……况且初中生还没有健全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所以我这事终究是不了了之了。

可是年轻人总是重感情的呀,我始终、始终忘不了凛冽中,那以月光幻化成似乎飘动着的丝纱旁,我独自望着补习班的灯光等着她下课,好送她回家;我忘不了和她共撑一把伞,在淅淅沥沥的雨中并排骑车的情景;我忘不了大路旁,十指冻得作痛时,我脱下来给她穿外套的怜惜……这些,这一切和我的梦话同根而生。上帝创造了世间万物,同样对客观事物也规定了相应的原则与规律。“梦话”自然说得真心实意,但它毕竟不合时宜,不是一个中学生所应该的。我们,八九点钟的太阳,是祖国的希望,应该努力学习。这不是梦话,但这是不打折扣的真理。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我想我是在攀登永无止境的高峰,目标只是顶峰,我不会因为山间葱茏而停滞,不会因为身旁花的馨香而沉醉……我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感觉:初恋与美妙有缘,而它又很茫然。

我没有什么教育意义来揭示以作为结尾,但这事却使我更加成熟,使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又使我的理想在脑海里格式化了,所以我写了升初中后的这些经历(包括心理经历)和这些由“梦话”所引出的感受。

本文由一句“梦话”引出话题,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叙述了作者“升初中后的这些经历(包括心理经历)和这些由‘梦话所引出的感受”。文中,小作者大胆地袒露心迹,触及一个敏感话题——“早恋”,给五彩的校园生活涂上了一层凝重的暗影,使这道绚烂的“风景”富有“立体感”。这“灰色调”真实地折射出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痼疾”,应该引起人们的深思。值得庆幸的是,作者经过痛苦的思索后,终于用理智战胜了情感,走出了“花季岁月”的那片烟雨迷蒙的“沼泽地”……文章选材富有鲜明的时代感,立意新颖独特,娴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和细腻的心理描写,文笔沉稳,语言顺畅,读后给人以健康的启示和教益。略微不足的是:第二段中叙及“我”在理想的感召下,终于战胜自我,摆脱困境时,其间的议论跳跃性较大,稍显突兀。毋庸置疑,这是瑕不掩瑜的。

猜你喜欢

梦话事例同学
传神写照,意味深长——写人要关注具体事例和细节
作文想好,“事例”不能少
接梦话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梦话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7)
中国十大宪法事例(2012)
编辑部梦话大全等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