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解读,让文本探究开出绚烂之花

2016-05-30张慎桢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李煜文本探究

张慎桢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摒弃华而不实的展示、讨论和美轮美奂的多媒体课件,回归文本探究本身,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新方向。多元解读,不仅有益于让文本探究开出绚烂之花,更有益于升华高中生的语文意识、思维能力,将课程改革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一下自己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探究文本这两个方面的几点认识。

一、知人论世,走进文本

孟子对于文本阅读有这样的见解:文学作品反映了作者的思想,透过文学作品,我们也可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因此,在解读文学作品之前,如果我们对与作者相关的内容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能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本的主题,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知人论世”,新课标对此也有明确的要求。

例如,学习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在授课之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各种途径查找关于李煜的资料,学生通过查阅图书或者通过网络查找,积累了一些李煜的资料,对于李煜有了基本的了解,还有的学生找到了李煜的其他作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再让学生将这些资料在班内进行展示,并且讨论交流,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李煜一生坎坷,从一国之君沦落为阶下囚的过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充分体会《虞美人》这首词中蕴含的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预设就能水到渠成了,而且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对于这首词的主旨也有了自己的见解和独特的感受。

知人论世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我们只有了解了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找准方向,避免偏离主题。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多元解读文本的过程中,要鼓励并且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阅读,从而提高探究文本的准确性。

二、剖析人物,细读文本

通过知人论世,教师引导学生走进了文本,但是要想对文本的主旨有深入的体会,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其中,剖析人物形象是很重要的切入角度,因为人物承载着作者的感情,支撑着文本的叙事,因此,把握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就能很好地掌握文章的主题。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课,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大家都在围绕烛之武进行分析,争论得很热闹,这时,却有学生提出我们应该分析一下佚之狐这个人物。大家对他的提议充满了疑问,佚之狐只说了一句话,有什么值得我们注意呢?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出人意料。这个学生说:“烛之武在危难关头接受任务,原因就是佚之狐的推荐,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佚之狐其实很早就了解烛之武的才能。而且通过他说话的语气可以发现佚之狐为人精明果断。佚之狐其实很早就了解烛之武的才华和能力,为什么直到现在才推荐烛之武呢?佚之狐这样的做法不免让我想到他是不是想依靠对方的力量除掉烛之武呢?”这个全新的视角可以看出学生真正用心阅读了。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剖析人物,让人物的形象变得立体起来,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剖析人物的过程中体会文本的主题。

三、探究主题,深读文本

什么是文本的主题?简单点说,就是指作者通过文本传达给读者的写作目的、感受或者思想。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就要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思想以及作者抒发的情感。由此来看,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主题是深入解读文本的关键所在。在深读文本、探究主题的过程中,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得到提升,并且得到审美的愉悦体验。

例如,在学习《渔父》这篇课文时,教师将教学的重点预设为探究文章主旨。通过大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最后产生了几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渔父在恳切地劝告屈原,人要学会明哲保身,学会保护自己,即便是随波逐流也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这样是正确的,但是屈原不认同这样的看法,最终还是选择了葬身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是,有的学生却不认同,站起来说:“我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人就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忍一时,也许以后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苟且偷生的人生有什么意义呢?”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高洁品格。

深读文本,使学生对于文本的主题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对学生解读的及时点评和评价,只有学生真正走入文本,感悟作者的内心,才能真正实现对文本主题的准确探究,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体验,从而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

四、赏析语言,精读文本

每一篇文学作品都要通过语言来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因此,语言在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而正是语言的这种特点使我们多元解读文本成为可能。作为语文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本的语言,认真揣摩文本语言的内涵,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之间的对话,精读文本。

例如,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教师要将品味赏析文本的语言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在引导学生鉴赏第五段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课文,利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并且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勾画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大胆质疑、思考:“课文中提到的牛乳和轻纱是用来形容月光的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经过大家的分析,认识到这样的描写营造出的意境和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契合,作者在写景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抒发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动词的使用,比如文中出现了“画在荷叶上”,这时教师提问学生:“将其中的‘画换成‘印可以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帮助学生体会“画”具有层次感,让景色描写更加生动。经过这样层层深入的引导,充分激发了学生对话文本的强烈愿望,促进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指导学生鉴赏文本中的精彩语句,激发学生对话文本的热情。同时,教师也是教学中的对话者,教师要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品味语言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鉴赏品读能力,让学生在精读文本的过程中正确把握文本的内涵,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

总之,多元解读文本将枯燥乏味的语文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教师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内容,提升学生自主探究文本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深读、精读,真正在多元解读的过程中探究文本的主旨,让文本探究开出绚烂之花。

猜你喜欢

李煜文本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李煜
李煜作品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我们家的小“坑货”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