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都的秋》情感主旨探析

2016-05-30保利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北国郁达夫主旨

保利

自从陶渊明吹响了归隐田园的号角,中国的文人便有了“情归山水、梦回田园”的情结。从古典诗歌到现代散文,无数的山水田园作家用无数经典的作品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悲天悯人的意识,什么是满含无限的深情。古人陶渊明有“把酒采菊东篱下,情态悠然见南山”的浪漫;今人郁达夫也有着“晨起品茗观兰朵,庭对驯鸽聆其声”的雅趣。《故都的秋》状写心灵与情感,诉说哀伤与希望,表达超脱与执著,一篇美文竟成了作者的生命场。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用饱蘸情愫的笔墨,描画出一幅神韵清绝、典雅质朴、极具个性的北国秋色图。“一切景语皆情语。”郁达夫笔下故都之秋的独特色彩、音响、风姿……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人特质的情感世界的体现。他在文中用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有碧绿的天色、蓝色的牵牛、疏疏落落的秋草、清晨的落蕊、衰弱的秋蝉、细细的秋雨、雨后的桥影……这些意象清新淡雅,幽静优美。作者可谓丹青妙手,轻轻挥洒笔墨,便点染出北国之秋特有的神韵,造就一种亦清亦静亦幻般绚美的情调与境界。过运用一些有关心理活动的词语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在《窃读记》中,林海音就直接采用了“快乐”“惧怕”“绝望”等词语表达自己的内心情绪。

在本文中,作者用得比较多的是细节烘托法。林海音十分善于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如在写到书店老板阻止小海音读书时,作者写道:“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的整个:‘你到底买不买?……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正是通过这些生动形象的动作、语言和神态描写,作者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悭吝、刻薄、毫无同情心的老板,同时也把小海音的焦急、孤独和绝望展露得淋漓尽致。

除此之外,作者还采用了一些别的方法,比如想象。当作者因为长时间读书饥肠辘辘时,“我也不免要做个白日梦:如果袋中有钱够多么好”,可以去三阳春吃碗排骨大面,可以坐在弹簧沙发上舒舒服服地看书,还可以买到梦寐以求的作品。这些想象不也反映了小海音内心深处对知识对智慧的极度渴望吗?

在介绍了这么多方法之后,学生对心理描写这一人物描写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最后的练笔中,许多学生都能够学以致用,把自己曾经的“窃读”体会写得既生动细腻又真切可感,课堂上爆发出阵阵掌声。

这堂课的成功让笔者转变了对所谓的“浅文”的看法。看似无内容可讲、无重点可教的浅显课文其实大有乾坤,如何定位这类文章的教学内容,需要语文教师从课程标准、教材编者、学生等多个角度综合考虑。我们不必费尽心思拔高浅文的思想内涵、文化价值,但既然被选进教材,浅文在内容或写作上一定会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学生也定能从中获得读写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做的就是要找准一个有力的教学突破点,挖深讲透,这样才能让“浅文”在“深教”中焕发出其应有的光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中学(215316) 总揽全文,作者用精彩的句子写出了故都之秋特有的神韵:“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以上四句话是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因为只有清秋时节的天空才能让人真正体会到人生意义的高远,因为只有秋天的枯草才会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衰微,因为只有秋天的蝉鸣才能让人的心灵为之颤动,也因为只有秋天的细雨才能更让人领略到那种渗到骨子里的悲凉。蝉声和雨声从《诗经》中唱响,唱过了五千年的岁月,在《故都的秋》中和作者的心灵相约,蝉声和雨声唱出了作者的寂寞,更唱出了作者在清晨品茗般苦涩、孤独、清静、悲凉的心境。

文章开头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句用衬托的手法、赞颂的语调突出故都秋的特征。“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领起下文的中心句,它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秋的特色。这三个短语还构成排比,既有顺畅的气势,又有抑扬顿挫的声韵之美,奠定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这些分析本没有错,可是好多人甚至是有些语文名家却说这一句是全文的中心句,是文章的主旨句,笔者却不以为然。因为文章的中心和主旨必然能体现作者的创作情感和创作思想,也因为同样面对秋景,人们的感受也或喜或悲,并不一定要全部面露悲色。综观全文来看,这一句的确体现不出作品的主旨来,最多只能体现出北国之秋的景物特点,只是从表面上和作者所表露出的情感暗合而已。那么作品的主旨情感在哪里,这只能从作者的生活环境和遭遇中寻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大地民生凋敝、满目疮痍,人人都苦闷彷徨,朝不虑夕,而作为散文名家的郁达夫又岂能置身世外。所以他不远千里,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应该不仅仅是为了欣赏故都美景,饱尝故都秋味那么简单,这故都的秋味中更多的是悲凉之味、无奈之味和寂寥之味。

文中后半段有这样的句子:“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笔者觉得这一句才是作者情感和思想的真实流露。这一段中提出了“秋士”的概念,郁达夫又何尝不想做一名“秋士”呢?因此他辗转来到北平,就是想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可苦苦寻求,最终流落海外到了苏门答腊,也没有避免被日本宪兵杀害的命运。作者的不幸却成就了文学的大幸,所以人们才更加惋惜、更加怀念这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大家。也许缺憾本身就是一种美,命运多舛的郁达夫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却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他用自己手中的笔,展现出故都秋色的平民之美和自己孤寂的身影。

郁达夫笔下的景物都没有华丽的色彩,却通过一系列素雅清冷的颜色展示出故都景物的平民化色彩,展现出故都的“秋意”和“秋味”。铅华洗尽,只剩下梦幻般的银辉色,令人心驰神往。这里是作者的生命场,这里鼓荡的是心之翼翅,这里是作者心灵曼妙的舞蹈。郁达夫在阐发他对美的理解。这种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平和冲淡的美,至色无色的美,中庸轻盈的美,无言的大美,东方式的禅释般的美。郁达夫的心灵世界、美的境界,就是他对“故都的秋”大背景下“人生之秋”含义和内容的完美诠释。

猜你喜欢

北国郁达夫主旨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主旨演讲
贵人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北国红豆
平淡真实显主旨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