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佤族和缅甸克伦族稻谷崇拜比较研究

2016-05-30胡纯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佤族稻谷

胡纯

【摘要】:稻作民族在世代的耕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稻作文化。在生产力低下、社会不发达的落后时期,人们往往把稻谷的生长归于神灵的帮助,于是逐渐产生了对稻谷的崇拜,有了神话传说的流传、形成了一系列的祭祀仪式。本文以云南佤族和缅甸克伦族两个民族为出发点,对两者间的稻谷崇拜信仰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原始时期万物有灵观念的体现以及直至现今对民族历史、文化和人民性格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人类与生态自然方面更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佤族;克伦族;万物有灵;稻谷;原始崇拜

一、中国云南和缅甸的稻作业发展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自人类存在开始,就必须解决吃的问题。远古时期(大约从新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就开始从事农业活动,依山水而居,依土地而作,开始种植稻谷。稻谷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而目前全世界的稻谷90%以上都是在亚洲种植的。云南和缅甸两地因其独特的地理、气候和自然条件,加之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世代勤劳耕作,都成为了亚洲区域重要的稻谷种植地。2003年以来,云南省的旱稻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42.5万亩,同时水稻也在技术的提高下取得了较大发展,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处于西部第二的位置。历史上也曾经存在过一些有关于中国是否是稻谷起源与稻作文明发源地的质疑,之后经过世界各国的考古资料统计和努力,直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学术界才肯定亚洲栽培稻起源于中国云南省和印度阿萨姆。同样,稻米也是农业也是支撑缅甸国家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其中稻米就是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缅甸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输出国,占世界稻米总输出量的40%以上。缅甸地形大多以山地和高原为主,但地势北高南低,越往南边地势越是低平。在缅甸,以第悦茂-东吁一线作为分界,整个缅甸国域可被分为上缅甸和下缅甸两个区域,其中下缅甸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地区。下缅甸地区因地势平缓导致河水流速逐渐减缓,从而分流出许多分支,土壤松软肥沃,雨量充沛,也成为缅甸的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而北部則多是以旱稻为主的种植。缅甸栽培的水稻主要有三种,一是本地品种,二是通过改良的品种,三是从国际水稻所或从周边国家引进的品种,例如缅北的水稻种植就是从中国云南传入的。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农业发展速度明显增快。据资料显示,从1961年开始每年都有大米净出口,平均每年净出口88万吨,1985年稻谷產量达到1425.5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在以后的年份里,虽有一段时期产量有所下降,但政府总体较为重视国内农业发展,积极鼓励谷物种植,在政策和资金上都给予了很大帮助,2006-2007财年,稻谷产量3064万吨,2009-2010年,产量达到3160万吨,出口大米90万吨,创汇2.8亿美元。

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佤族和缅甸北部的克伦族,也因国家稻作业的悠久历史和自然条件,世代耕种劳作,成为了古老的稻作民族。

二、佤族和克伦族的生活环境对稻谷崇拜的影响

族群的生活环境会直接影响其生活方式、习惯及信仰等多方面。佤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云南很古老的一个民族,人口约有63.5万(2000年),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沧源、孟连、澜沧、西盟、耿马等地区,即萨尔温江和澜沧江之间,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与汉族、傣族、傈僳族等民族共同杂居。佤族同时也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也有分布,主要在缅甸东北部的佤邦及周边地区。克伦族是缅甸的第三大民族,主要分布在克伦邦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地区。克伦族有很多支系,各支系在语言、生活习惯和风俗上都有所差异,克伦族属蒙古人种东南亚分支,其族源来自中国。

佤族和克伦族居住的地区多属于山区,山峦连绵,道路崎岖,山间河流溪谷众多,同时有着丰富的植被资源,土壤肥沃,很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在生产方式上,两族人民也依靠自有的生存条件,实行着古老的刀耕火种和轮流转耕的方式,是典型的农耕民族。同时,两族人民的祖祖辈辈大多都生活在群山密林中,长期以来受到的开化程度较慢且较少,因而在信仰上都是信奉原始崇拜为主,敬畏神灵,具有万物有灵的观念。在佤族人和克伦人的认知里,一切不能解释的现象都是因为有神灵的存在,是“神灵”造就了一切的事物,包括动物、植物和人,甚至是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系列的神灵崇拜,其中也包括较为典型的以祭拜谷神为主的稻谷崇拜。

虽然在之后随着社会发展水平逐渐提高,也有部分佤族人开始信奉佛教和基督教,克伦人也在殖民时期因西方传教士入缅传播基督教派,一些克伦人开始接受洗礼,改信基督教及其各种教派,同时也有部分克伦人受其他民族的影响,开始接受并信奉小乘佛教。但总的说来,万物有灵的观念仍然深入人心,并在生活中的各方面都得以体现。例如,依然有很多克伦人仍然信奉古老的拜物教或自然崇拜,直至现在也有用鸡骨占卜的习俗。

三、云南佤族和缅甸克伦族稻谷崇拜的异同

稻作业的产生和发展,不仅解决了人们生存的问题,也直接促使了丰富又有特色的稻作文化的产生,而对稻谷的崇拜便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云南和缅甸山水相连,两者之间的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等各方面也必然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但同时也展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两者的相同之处

在稻谷崇拜起源方面,佤族和克伦族同属历史悠久的民族。在生产力低下、社会不发达的早前时期,往往把农作物收成归功于神灵的帮助,于是形成一系列与之有关的原始信仰,在精神层面上成为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的耕作方式保持着古老的记忆,一直延续下来,对之后的民族行为方式、习俗仪式甚至性格等多方面都产生影响。在耕作文化所反映出的稻谷崇拜中,无论起源情况形式如何多样,形式如何千变万化,都无法绕开一个“万物有灵”观念,这样的思想基础也是佤族款和克伦族对稻谷带有神话和崇拜感的重要原因。原始人类是相信灵魂的,同样,他们也相信灵魂存在于人体、动物和植物当中。原始人类的万物有灵观认为在许多原始观念里,“灵魂”(亦可称为“精灵”),是被人类充满着敬意的同时又带有恐惧的心理去对待的,这也就是为何很多原始崇拜里,人们总是将灵魂于特定的时间在特定的地点进行供奉,这一习俗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各种各样的变迁,直至今日都还在有所体现。佤族和克伦族的信仰当然也有万物有灵观念是分不开的,这样的观念和信仰使得族群的每一个成员认为世界上任何一种物体都是有灵性的,其中一方面便体现在植物灵魂的崇拜中,具体表现便是将稻谷“拟人化”了,赋予了稻谷“灵魂”。在族人的心目中,稻谷是有灵魂的,只有将谷魂供奉好,那么稻谷的长势就会良好,获得丰收。在这一方面,两种民族有着非常相似的传统和心理素质。

在神话传说方面,两者之间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佤族和克伦族在世代耕作的历程里,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后代,也流传下来一系列神话,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离奇而又充满乐趣的神话里,得知最初的稻谷从何而来,看出族人们是如何世代播种、丰收,为族群带来粮食,创造一切生存之根本。人们在耕作劳动这样的谋生活动出发,在其初期不发达的意识里形成的对灵的幻想,对于能经常向他们提供饮食的植物(例如稻谷),多是怀着异乎寻常的感激或屈从的心情对待和膜拜它们,他们认为自然界的赐予全然是灵的作用。他们不断渴望自然界永远向人们提供所需的饮食和一切有用的东西,祈祷自然界不要给他们降临灾难,并且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灵是能够听到或满足人们的这种欲望的,这就相应的产生了最初崇拜自然的宗教仪式。佤族神话中认为人类存在之处,世界上是没有谷物的,谷种是被动物从天上取来。此外,在佤族人的传说里还有一种版本,是认为艾薅娶了一个佤族姑娘为妻,姑娘的哥哥大格朗去向艾薅求得谷种。克伦人基于同样的万物有灵的观念,也认为最初的谷种是神灵赐予的,并且稻谷都带有魂魄,对其一定要怀有及其尊重的心理,才不会惹恼谷魂,才能使谷物生长态势良好。

在民族性格方面,稻谷崇拜对民族性格有很大程度的影响。老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同是稻作民族,也会因为所处环境不同、耕作习式不同而孕育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佤族和克伦族(除平原地区居住的克伦族居民外)因为生存环境的相似,从而也造就了民族性格的类似之处。两个民族都基本是居住在植被覆盖较大的山林,并不像平原居民拥有大块平地,也不同于靠近水源的居民可以进行水田灌溉。这种情况下,佤族和克伦族逐渐形成了刀耕火种的形式,把放火烧了的树木当作养料种植稻谷,同时还对土地进行轮歇的方式,不仅解决了耕作问题,也能最大程度的保护土地和生态。尽管到后来,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植被恢复的速度已无法赶上烧地开荒的需求和人口增长的速度,这样的方式已经逐渐被根绝,但在当时,这样的方式也使得人们生存下来,也使得族人们带有了刚烈勇敢,敢于冒险,直率豪爽的性格特征。

在生态保护意识方面,两个民族对于谷神的崇拜,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出民族对于生态环境的敬畏。作为自然崇拜中一个重要板块,稻谷崇拜也和民族的生态意识有关,两者是彼此呼应和影响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稻谷崇拜在一定程度上呼吁人和自然的和諧。古人们清醒的认识到,自己之所以能在居住的地方生存下来、世代繁衍,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人们认为自己所得到的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神灵的帮助,不仅是谷神,还有天地、溪流和山川所衍生出来的神。只有尊敬神灵、保护好各方神灵,和它们和谐相处,神灵才会保佑人们。这样的认知使他们产生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来体现出对自然的崇拜,稻谷崇拜就是其中一种形式。此外,克伦人还会跪拜祷告,祈求山神、村神和水神能够降临,赐予族人好的收成,使稻谷免收病虫的危害。人们这种对于神圣自然的敬畏,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的积极作用。

其次,精神层面上的稻谷崇拜实则在现实生活中维持了生态平衡。佤族和克伦族都属于以刀耕火种为主的稻作带,在从前生产力低下,深居大山的民族没有稻作农耕所必需的水利条件,自然条件及其恶劣,这样的耕作形式不外乎是一种智慧的,是为了生存而发明出的伟大方式。据资料显示,刀耕火种的民族在烧地方面是非常讲究和谨慎的,并不是人们意识中的一把大火将山林烧成一片灰烬,在烧地之前要先砍出一带防火圈,并计算好风向,估计好火势才可放火烧地,将树和土地的养分通过焚烧之后耕种稻谷。这样一种看似粗放,实则精细的山地旱作农耕系统,却是文明的一种轮歇农耕方式,并在这样的耕作方式后面,有其形成的一套管理制度,并且每一个族人也清楚的认识到,如果不保护自然,植被被破坏,就没有了后面的谷物生长,也体现出每个族人都希望能做到人与自然平衡共生,努力维持生态平衡。最后,稻谷崇拜使得每个族人有了自我的约束力,共同担负起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的任务。古老的民族对大自然是怀有深沉的情感的,直到今天,佤族人都认为祭祀谷神、地神等诸神之地是不能随意闯入的,否则便会招到神灵的惩罚,万物有灵的观念也使得人们对自然的一水一木怀有敬意,久而久之形成了约束力,相互监督,对保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二)两者的差异之处

佤族和克伦族对于稻谷的崇拜雖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会因为民族渊源和

生存方式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地方。

在祭祀仪式方面,云南佤族在落后时起的猎首祭,是该民族对于稻谷崇拜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将人头砍下以祭祀谷魂,这一充满血腥的祭祀方式是佤族对谷魂的最神圣,也是最高形式的尊敬和供奉,求得稻谷健康成长,获得丰收。是怎样一种原因,使得佤族人在很长时期内采用这样极致的方式去体现出本民族对于稻谷的崇拜?有这样几种版本的原因。一种传说是在远古天地离的很近导致稻谷无法生长,只有杀人取头用作祭祀,才可以使谷子长出来。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人头是最灵验的祭物,佤族人认为稻谷割掉旧的再长新的,把这样一种现象照搬到人生身上来。佤族古历法中,在除去忙于农事的时节,会有一个叫做“君奈伊”的季节,翻译理解其含义就是“使用暴力的月份”,一切动刀见血的活动,都在这个时节进行。佤族人认为只有用人头来祭祀谷神,才能体现出对谷神的崇拜,并认为须发长的人头为贵,因为能够使稻谷长得更高更快;从远方而来者的人头最贵,因为他的灵魂不识路不能回家,更可以安心为族人守护村寨和谷物。在稻谷长到五六寸的时候,佤族人就要外出猎头了。猎取成功后便开始祭祀仪式,全寨人开始打鼓跳舞,祭词大概是:“我们祭你稻奶奶, 我们祭你小米妈妈 , 我们把新朋友献给你……”。猎人头祭稻谷这一习俗在其他很多民族中都存在过,但内容最丰富的,仪式最古朴的,还是要数佤族。之后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佤族这一血腥的祭祀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废除。

缅甸克伦族在祭祀谷物的仪式方面就和佤族有所差异。族人认为稻谷之所以长势良好,是因为有了谷魂的保护,如果某块田地里的谷子长不好了,或者没能丰收,克伦人就会认为是稻谷的魂魄是因为某种原因飘荡在外面了,这时候就需要进行一些仪式,召唤谷魂回家。召唤谷魂(被克伦人成为“拉”或“基拉”)的程式大致为:“回来呀!稻谷基拉,回来呀!回到田里来呀,回到米里来呀,带着雌雄的种子回来呀…从两条河汇合的地方回来呀...从鸟的喉咙里回来,从猴子的胃里回来,从大象的嗓子里回来…从掸人和缅甸人的家乡里回来呀,从遥远的国度里回来。从所有的谷仓里回来!哦!稻谷基拉!回到米里来吧!”

在节俗方面,对于佤族来说,对稻谷的崇拜因而在落后时期所有过的极致的祭祀仪式,之后虽被慢慢废除,但因为深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在之后的岁月里也逐渐形成了与之有关的传统节俗,并慢慢流传下来。例如,佤族就有和稻谷有关的节日—新米节。新米节又叫谷魂节,顾名思义,也就是全寨人在此期间对谷神进行供奉和膜拜。新米节佤族人非常喜爱也及其重视的节日,这也和族人观念里对稻谷的崇拜是分不开的,节日通常举行三天,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四(佤历十月),此时正是金秋时节,稻谷开始成熟。第一天,居民们着新装,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去到田里取回头一捆稻谷,回到家中用一束稻谷挂在门上以招谷魂进家,一部分放在谷仓里,一部分舂出新米做成米饭,再配上酒肉和各色菜肴,一同摆在神臺上,供奉祖先、供奉谷神和其他神灵。待仪式结束后,再把新米饭首先给老人和小孩吃,随后打开家门,欢迎邻居们相互串门庆贺,此外佤族人还剽牛待客,一批喜气洋洋。到晚上时,全寨人都高歌庆祝,共享丰收的喜悦;第二天,佤族人开始忙着修路搭桥、准备好装谷子的箩筐和谷仓,将屋子都打扫干净,为秋收做准备;第三天全寨人就开始尽情狂欢,唱歌跳舞,年轻的男女还可以在这个时候找寻自己喜欢的另一半。等三天新米节完全结束后,人们编开始投入到忙碌的秋收工作里。

稻谷能生长,在族人心目中是因为有谷神的观念,要通过对谷神的祭祀才能使得谷物长势良好,稻谷每年顺应时间生长,有节奏的运行,人们的生产生活也跟随着这样的步伐而向前推进。这是在落后时期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植物崇拜,但同时人们也深知,有了太阳、水火、土地,才能使植物生长。例如,佤族用杀人头的“血祭”方式来体现出稻谷崇拜,以祭祀谷神为中心,同时也在供奉其他的神灵,尤其的田神(地神)。而克伦人在对谷魂有祭祀仪式之外,也对山神、地神、水神、村神和寨鬼进行供奉,希望这些神灵能保佑庄稼每一年的好收成。在仪式方面,克伦人会杀鸡,在支撑神龛的竹竿上涂上鸡血之后将鸡烤熟,搭配着米饭和酒,点燃蜡烛,敬请神灵到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稻谷崇拜是人类在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一种对自然的崇拜。佤族和克伦族都是以刀耕火种为主的山区耕作民族,这样与稻谷有关的自然崇拜,并不是一种封建迷信的思想,更多的是对于神灵的敬意和自然的敬畏,并且形成了自己民族特有的习俗文化,在多方面影响着每一个族人。此外,在保护生态自然之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佤族和克伦族对于稻谷虔诚的崇拜以及对自然的崇敬,也留给人们更多更远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爱德华·泰勒编著.原始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史军超主编.金谷魂:云南稻作文化之自然崇拜[M].云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8.

[3]詹·弗雷泽编著,刘魁立编.金枝精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4]钟智翔等编著.缅甸概论[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5]魏德明.佤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芒市:德宏民族出版社, 1999.

[6]阿春.佤族新米节[J].民族论坛,2003(6).

[7][美]P·库斯达特.变革的精神支配着克伦族人[J].美国Natinal Geogrophie,1972(2).

[8][缅]吴巴辛.缅甸的克伦族[J].缅甸百科全书,1954,第1版.

[9]刘付靖.东南亚民族的稻谷起源神话与稻谷崇拜习俗[J].世界民族.2003(3).

[10]左永平.佤族獵头与剽牛—原始宗教祭祀仪式的典型方式[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6).

[11]庞乾林等.稻文化的再思考 3:稻与社稷—印度、泰国等东南亚、南亚主要国家[J].中国稻米,2014,20(1).

[12]高金和等.缅甸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13]杨宝康.佤族的自然崇拜与生态保护[J].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猜你喜欢

佤族稻谷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谦卑的稻谷
玉米价疯涨 稻谷也凑热闹
传统民俗现代转型的成效研究:以佤族新米节为例
探究佤族文化如何保护和传承
云南佤族音乐文化意蕴的传承分析
田野稻谷香
春节过后 稻谷行情稳中趋弱
稻谷飘香
江汉平原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