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管弦乐曲《链条2—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对话》“链条结构”下的复调技法

2016-05-30伍陈晓雨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伍陈晓雨

【摘要】:波兰作曲家,维托尔德·鲁托斯拉夫斯基(Witold Lutoslawski 1913-1994)是二战后波兰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其创作晚期,他试图在管弦乐音响构成方面进行大胆革新,利用改变作品的构成方式,使作品产生更强的戏剧性张力和感染力,“链条结构(Chain Form)”便应运而生。这一时期他运用此技法创作和直接命名了三部作品,本文将浅析其中一首作品《链条2-小提琴与管弦乐队的对话》(ChainⅡ-Dialogue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1984-1985),通过对相关乐曲的资料搜集与分析,研究“链条结构”及其复调技法,为如何将传统复调体裁技法加以继承和创新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鲁托斯拉夫斯基;链条结构;《链条2》

“链条结构”这一音乐构成灵感是在1954年(黑暗到过渡期)作曲家创作《乐队协奏曲》终曲-帕萨卡里亚,及《Musique Funebre》中的微复调部分时第一次闪现。当经历了30年的伏案创作后1983-1986年(创作晚期)作曲家开始追求“有节制地运用‘偶然技术,并寻求少于十二音的简化和声”。也正在此时,他也真正寻找到了发展“链条结构”的具体方法。

一、“链条结构”的特征

“链条结构”是指由不同或相同技法写成的数个音乐片段,以链条交替,出现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响层中的一种音乐组织形式。构成链条的基本单位是“环节”,单个环节的横向位置为“层”,纵向重叠的环节具有“对位性”。对于“链条结构”,国内通常将这一技法认为是一种曲式结构:“链条技法像一个个链条式的环形衔接,将各种无关联的音乐线索结构在一起,它们在短暂的时间内相互重叠在一起,随后前者消失,后者继续,再与另一层线索相互重叠在一起,如此往复形成一种新的大型曲式”。

“链条结构”与传统曲式结构一样,也存在引入-展开-高潮-结束四个部分,如第一乐章的5个阶段:

四个部分,如第一乐章的5个阶段:

第Ⅰ、Ⅱ阶段从对位技术、织体形式到音程含量都具有一致性,第Ⅲ阶段,小提琴由泛音进入,随后音符逐渐密集,快速过渡到第Ⅳ阶段,这一部分可称呼为“展开”。第Ⅳ阶段是第一乐章中层次最多、音符最密集的部分,随着音响的加厚、音域的不断拉宽,在第Ⅴ部分进入的前两个小节迎来了“高潮”。第Ⅴ阶段从织体上看,仅仅是小提琴旋律加弦乐四音和弦和声背景,从音响上看,p到ppp力度的过渡和逐渐慵懒的小提琴预示着“结束”的到来。

二、《链条2》的分析

《链条2》是一首小提琴协奏曲,1986年首演,其创作来源于作曲家1984年秋天为威斯康星州的圣保尔室内交响乐团写作《Partita》时的灵感闪现,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每个乐章均不同程度地使用了“链条结构”进行写作。第一乐章使用了较为自由的“链条结构”共划分为5个阶段,第二乐章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三乐章由小提琴独奏开始可划分为2个阶段,第四乐章可划分为3个阶段。

在第一乐章所运用的复调技法多为音群对位及复节奏句,如下例排练号3和排练号4(分别是环节4和5):

排练号3的织体为音群对位,由音程级[1.3]、音值级[1.2]构成,排练号4为复节奏句形式,各声部由节奏型个数不等的节奏句构成,音程级为[1.2]、音值级[1.2]。第三乐章的排练号74也是第一阶段的环节14采用了复节奏组形式,这里四个声部以32分音符为基本单位构成的相同节奏型做排列形式不同的纵向重叠,如图:

在第三乐章的第二阶段排练号81-84为单声复调,在不改变曲调音高的音区基础上,将分解的旋律线段以多声化的形式由不同乐器演奏而形成音色旋律带,乐器音色的配置是富有结构意义的,各组音色的对比,是借以区分在叠置着的链条中不同环节的一种手段。

“链条结构”的织体除了复调织体还有主调织体,如单声部旋律形式或是柱式及分解和弦的形式。在第二乐章的第三阶段排练号59处,乐队齐奏自下而上构成了一个八音和弦。第四乐章是全曲的高潮,音乐通过独奏者与管弦乐队之间的对话通过旋律以及和声的重叠、织体的不断发展演变构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以齐奏开始。

在《链条2》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链条结构”作为他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音乐思维与技巧,不仅反映出他在音乐材料组织上锁具有的缜密、严谨思维,而且也体现了他在协调形式与音响平衡上锁具有的控制力。

三、结语

通过对这首作品分析得出”链条结构“区别于传统音乐作品的对位特点,印证了鲁托斯拉夫斯基的话“我转变了思路,令音乐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明确的说,这种方法使不同且重叠的两个层互不依赖地向前发展。这种设计可令音乐结构的戏剧性程度焕然一新”。也证明了“链条结构”是一个特色鲜明的作曲技法,对位技法、音色及音乐材料之间的对比使这一结构成为了一个矛盾统一体。

参考文献:

[1]许佳.鲁托斯拉夫斯基[链条结构]思维及其复调技法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2]劉永平.魯托斯拉夫斯基有限偶然音乐的主要特征[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

[3]姚恒璐.“链条·环节·阶段”的结构思维——解析鲁托斯拉夫斯基的管弦乐曲《链条3》[J].音乐探索,1998(2).

[4]尹明五.卢托斯拉夫斯基成熟时期的创作思维及技法[D].上海音乐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