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中王玉辉的悲剧命运及其成因

2016-05-30徐娟

西江文艺 2016年20期
关键词:悲剧命运儒林外史成因

徐娟

【摘要】:王玉辉是一个清贫、善良的老书生,他是命运悲剧和思想矛盾的综合体,是封建时期深受礼教熏染的一个群体的代表,他所具有的一切个性特征和命运遭遇,都具有时代的典型性。

【关键词】:《儒林外史》;王玉辉;悲剧命运;成因

由《儒林外史》看王玉辉,唯叹息而已。从现实生活上看,王玉辉是拮据的;从人伦亲情上看,王玉辉是遗憾的;从精神理想上看,王玉辉是失败的。总的来说,王玉辉的一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是作者塑造的一个悲剧人物,而非反面人物。

一、王玉辉的悲剧命运

王玉辉悲剧命运,首先体现在一事无成上。王玉辉生平第一件大事,也是唯一的要事,是修书三部,教化百姓。把纂书看的比柴米更重要,并且投入了毕生的精力和时间,但可惜的是寄托着无限期望的三部书,并没能刊印出版。最高的、唯一的理想抱负不能实现,可以说他是一事无成的。其次,王玉辉是一个无权无势的老秀才。如以世俗的眼光,用“功名富贵”四字作为标尺来衡量,王玉辉的一生可以说是既无功名,又无富贵。王玉辉没有来往过什么高官显贵,一个秀才功名在王监生等善于狐假虎威的人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威力,但在不擅攀附,甚至是不擅交际的王玉辉手中,也就仅仅是一个名称罢了。至于富贵二字就更说不上了,衣食无着的人又和谈富贵呢?最后,也是最令人叹息的是王玉辉坚持的理想信念与人伦情亲背道而驰,在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中,王玉辉选择了封建礼教。如果说著书失败和无缘功名是不可选择的客观结果,劝女殉夫就是王玉辉主观造成的悲剧。并且,紧接着的更大的悲剧是王玉辉并不能一生坚信自己的选择,对礼教的癫狂和痴迷稍稍退却之后,对女儿的怀念和伤心就会不由自主的浮现。

王玉辉的命运,就是一些大大小小的悲剧组成的,他篡书稿,有志难成;劝女儿,天人永隔;会朋友,失之交臂;终一生,潦倒穷困。

二、王玉辉悲剧命运的成因

(一)现实生活的经济困顿

王玉辉的生活拮据,经济困顿,前文也已说过,在此不在赘述。只是这囊中羞涩难道只是影响了王家人的衣食住行吗?显然不是的,经济的困顿对王氏一家人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玉辉年逾花甲,还只是一个秀才,他视为人生第一大要义的编书之事结局如何呢?“王玉辉去了好些时,邓质夫打听得武正字已到家,把书子自己送去。正值武正字出门拜客,不曾会着,丢了书子去了,向他家人说:‘这书是我朝天宫姓邓的送来的。其中缘由,还要当面会再说。武正字回来看了书,正要到朝天宫去回拜,恰好高翰林家着人来请。”王玉辉笔耕不辍近三十年的作品就此没了下文。王玉辉在饱受丧女之痛的打击之时,仍然不忘刻印书籍,只是苦于无人赏识,也没有资金请书店印刷,只好去南京碰碰运气,可惜时运不济虞博士、杜少卿、庄征君的人一个都没遇到,并且盘费也用尽了,只好到街上闲逛,如非偶遇余质夫,王玉辉又将如何呢?

(二)痛失爱女的精神痛苦

王三姑娘饿了八天,活活饿死,老孺人痛苦流涕,此乃人之常情,而王玉辉却仰天大笑,天底下竟有这样的父亲?有此等铁石心肠之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祭祀女儿时,王玉辉却伤心不肯去,可见王玉辉并非铁石心肠、毫无人性的。只是儒家理想人格基本特征之一是注重气节和献身精神,听到女儿说要殉节, 王玉辉只能赞同,因为他不能违背自己所纂礼书的原则, 不能违背平日用以教育女儿的礼教大道理。此时,王玉辉的性格形象呈現为一个狂热信奉封建礼教、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人格的迂腐儒生形象。但作为一个良心未泯的老父亲,王玉辉的感性自然欲求希望女儿活,王玉辉到苏州游西湖,“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又看了一会,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 王玉辉的性格在这句文字中得到了发展,“心里哽咽”一句,表明王玉辉也有常人的悲欢离合之情,内心也会和平常人一样因情感波澜而欢喜或悲痛;一个“直”字,简约而又深刻地描绘出了王玉辉因看到与亡女年纪相仿的妇人而联想到自己逝世的爱女,泪水不由自主夺眶而出的情感状态,呈现出其内心难以抑制的悲痛。这样,王玉辉的性格又表现为一个具有普通人伦情愫的慈父形象,其性格中的另一面呈现了出来。王玉辉深陷与痛失爱女的痛苦和思想矛盾中,这给他带来了极大的精神折磨。

(三)封建礼教的吃人面目

第四十八回名曰“徽州府烈妇殉夫”,这“徽州”二字绝非烈妇殉夫的衬托。明宋以来,在理学统治的大环境下,徽州的文化核心是程朱理学,受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俗的影响尤为深刻。徽州的宗法制度、宗族组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以纲常礼教为准绳, 直接影响妇女的生活, 强化了对妇女的礼教统治。以各种悲惨的办法自裁殉夫, 如王三姑娘。就这样, 在礼教伦理、程朱理学的笼罩下, 在舆论威力的驱使下, 在宗法制度的驱诱下, 在宗族权力的胁迫下, 在礼俗风尚的匡囿下, 贞节观念像毒汁一样渗人人心深处, 养成文化心理和伦理自觉, 使徽州的一些妇女像着了魔似的, 不惜牺牲青春, 抛弃生命, 赴汤蹈火, 去换取贞节的“ 美名” , 去赢得死后哀荣。王三姑娘死后“余大先生知道,大惊,不胜惨然。即备了香楮三牲,到灵前去拜奠。拜奠过,回衙门,立刻传书办备文书请旌烈妇。二先生帮着赶造文书,连夜详了出去。二先生又备了礼来祭奠。三学的人听见老师如此隆重,也就纷纷来祭奠的,不计其数。过了两个月,上司批准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坊。到了入祠那日,余大先生邀请知县,摆齐了执事,送烈女入祠。阖县绅衿都穿着公服,步行了送。当日入祠安了位,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通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家本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⑩”,这么一来, 仿佛封建礼教不是压迫妇女的枷锁, 而是妇女张扬自己的一个“ 好题目” , 是流芳百世的一条“ 光明大道” , 是无比美妙的东西。就是在这样的礼教王国里, 产生了王玉辉及其三女这样的人物。

王玉辉是真心服膺礼教, 不但以礼教人, 而且以礼律己, 即使这样做将损害自己的利益和感情, 需要作出極大的牺牲, 他也要“ 临大节而不可夺” , “ 于五伦中慷慨决断” , 强制自己忍苦殉教, 至虔至诚, 结果成了中毒最深而又受害最烈的牺牲品。这才是王玉辉最可怜之处,也正是封建礼教最可恨之处,让人亲手残害女儿而不自知,反以为荣。这是王玉辉父女的命运悲剧,也是徽州妇女,甚至是其同一时代人的命运悲剧,他们自觉自愿的献身于礼教,被“礼教”这一怪兽驱使着去“吃人”或“被吃”而不自知。

王玉辉的悲剧,既是其“迷信八股、笃信礼教”的最终结果,又是在遭受生活困顿和精神痛苦的双重折磨下上演的一出人生悲剧,是封建礼教泯灭人性的本质给内心深处尚未泯灭良知而又笃信理学的儒生制造的悲剧,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论文集[C].中华书局,1987.

[2]笠青.名家解读儒林外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

[3]李汉秋.儒林外史鉴赏辞典[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2.

[4]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M].中华书局,1998.

[5]李汉秋.王玉辉的悲剧世界[J].文学遗产,2000年06期

[6]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朱一玄 刘毓忱.儒林外史资料汇编[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8]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9]柳豹.儒林外史中王玉辉形象的思想性和艺术性[D].2010.

猜你喜欢

悲剧命运儒林外史成因
说说两种『白气』的成因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儒林外史》戏剧演出资料考辨——兼谈《儒林外史》创作中的明清互现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论《白鹿原》中三位女性的悲剧命运
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命运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