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中的诗词教学漫谈

2016-05-30周国新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词诗人精神

悠悠五千年的优秀中华文化,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在文学殿堂里,诗词是别具特色的一景,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艺术语言,感人的艺术情感,悠然的艺术境界,丰富的艺术形象等,都是其他文学形式无法企及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如何把这一艺术作品继承和传承下去,就成了教学中研究的重点。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在教学中,若能恰当使用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多一些诗词文化的气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诗词教学中要抓住关键词欣赏思想情感美

品读诗词,就是要通过关键的诗词名句,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去接触感受作者的内心,与先辈们的思想相碰撞,激起心灵的火花。当我们诵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时,看到的是铮铮铁骨的易安居士,而不是“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通过这样的对比,其人其情,立体地呈现了出来;当我们吟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想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所在,民族魂所在,民族精神所在;当我们低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时,看到的是一颗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当我们高唱“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时,心中定会激情昂扬,扬帆奋进;当我们吟唱“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时,看到的是一个矗立天地之间,伟岸而凛然不惧的一代名臣形象,感受到的是这样一个个顶天立地的汉子撑起的中华民族的不朽魂灵。每当读到这些感人肺腑的诗词句时,我们的血液就不得不沸腾,心脏不得不膨胀,豪迈之气在胸中油然而生。我们要教育学生从这些诗词中汲取精神营养,谱写自己美好的青春篇章。

二、送别诗的教学更要赏析情感意境美

送别诗是常见的一种诗歌题材,我们人人都送别过自己的亲朋好友,虽心中感慨千千万万,可就是说不出来,但这种情感在诗人的笔下却被巧妙地表达了出来。诗人曾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学生就会问:真的没有吗?不是说朋友遍天下吗?怎么会没有呢?”经过这一连串的追问与思考,学生自然就明白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义了:朋友多的是,但是像我们这样真挚的从今后就没有了,真正贴心的朋友只有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一种朋友之间生死与共的感情,另外一种朋友情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天底下都是你的老朋友,像这种感情就大度多了。放心大胆的去吧,一路上都是朋友,前提是你的品德、你的修养、你的才干大家都知道,你是不会感到孤独的,像你这样的人才到哪儿都受欢迎,何苦死死守在这儿受这窝囊气。

同样是送别朋友,有人就只字不提送别的意思,只是在那里一个劲儿地描写风景。“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你看你这朋友送的,什么时间走的都不知道,也不和他人一样,几句勉励的话也不说,只顾远眺滚滚长江东逝水。哦!明白了,原来你是把这长江之水比作是你和朋友间的情谊啊!让人想了大半天。太伟大了,流不尽的江水就是你们之间的绵绵情谊,难怪你抽刀断水呢!——朋友间的情感就像流水是斩不断的,越断越流。所以,既然朋友走了,那你就再在江边逗留一会儿吧,等到明月升起来,再把对朋友的愁思寄托于月亮吧,“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你看看,诗词里的情感就是丰富,如果细细分析,那一幅幅情感画面是真美。

三、诗词教学中不忘对学生的理想教育

诗中还有别样的情感,那就是诗人不屈的精神。虽然说诗人受到了打击报复,人生旅途中遇到了风雨,前面荆棘遍地,但他们的心是不死的,依然是鲜红的、跳动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蓝蓝的天空,就那一只鹤在极力扶摇直上九万里,其他的鹤呢?为什么这只鹤不惜生命的疲劳要孤独的飞翔呢?哦!是诗人的情之所在啊!难道说诗人仅仅是想作诗吗?笔者想肯定不是的,他是借助作诗来表达自强不息的信念:不管高空有多危险,我都要一飞冲天。这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其情令人肃然而敬。还有比这厉害的呢,“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就是死了也要化作春泥去护花,你说这种人不值得我们敬重吗?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是完美无缺了,这时候又有个女词人大喊:“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巾帼不让须眉,可歌可泣啊!

诗词里的情感、思想、语言艺术,我们要认真地去分析,去教育学生,让他们真正明白诗词里诗人的思想境界,走进诗人词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艺术情感美。

四、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美

王国维把诗词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不管那种境界,我们学习的是它的艺术美,获得一种艺术享受。“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我们如果这样试想:天上织女的家是什么样子的,和我们人间的织坊一样还是玲珑剔透的世界?是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是毫无人身自由的生活,是无法理解诗词意境美的。但换一种想法:黄河流啊流,一直流到天边,牵牛织女在什么地方呢,遥远的地方,你想有多远就有多远。这样诗词的艺术魅力就彰显出来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试想一下,时间是早上还是晚上,后面说“明月来相照”,作者是早上就来的还是晚上月亮出来才来的。王维选择的地方是什么样的呢?竹林,那竹子长的怎么样啊,值得作者这么上心?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想象,你想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的。还有呢,王维弹唱的是什么曲子呢?值得他那么“长啸”。经过一连串的问题,一个隐居的诗人形象就丰富起来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被勾画出来,这样一幅月夜弹琴的画面就完整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非常优美的一幅画面,远离尘世的嘈杂,远离人事的纷扰,完全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样的境界里,忘却一切,追求精神上的完美。

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在分析诗词时,要结合时事政治,联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从古人的地方走来,而后又走进古人的生活,真正体悟诗词的精髓,领略这一艺术瑰宝的精神之所在。

(周国新 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734300)

猜你喜欢

诗词诗人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拿出精神
诗词之页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