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谈听说读写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运用

2016-05-30黄文学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笔者交流同学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特别是在“普十五”的背景下,高中教育必然不可能只是针对少数尖子生的“精英教育”。对于我们这类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高中来说,关注绝大多数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都较差的学生是我们的主要工作。众所周知,听、说、读、写不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基本体现。有人说听、说、读、写已经过时,真的是这样吗?我们该怎样认识听、说、读、写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和意义呢?新形势下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高中该如何将听、说、读、写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呢?接下来,笔者将结合教学实践围绕这些问题谈一谈。

一、听讲,绝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

语文学习绝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提升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听”又是实现正常交流、沟通的重要环节。诚然,今天课堂上的学生得先学会倾听。老师在课堂上或分析讲解,或答问析疑,或点拨引导,而学生只有先学会听,不断提升“听”的能力,才能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基础。在如今的语文课堂,老师不应该只是为了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也绝不是为了单纯地获取知识。在特别强调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课堂上,无论是师生之间还是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讨论,几乎已成为“常态”,而在这样的“常态”下,学生学会了“听”才能理解他人的想法,弄清他人的主张和立场,从而让自己得以提升和进步。

笔者注意到,我们这类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高中其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留守少年、进城务工子女占了相当大比例。他们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习惯欠佳。在课堂上,大部分同学仍然习惯于“听”老师“讲”。任何问题似乎都只有听了老师的分析、讲解之后才会懂。课堂上除了老师“讲”,就只有学生的“听”,为了“听”而“听”,“听”似乎成了学习的唯一方式或目的。而这样的“听”似乎也只是为了把老师“讲”的东西机械的记下来,背下来。

这样的“听”实在值得老师好好推敲。老师在分析讲解时,有的同学话都没听完,问题尚不清楚,便会在座位上坐立不安,甚至接嘴插话。有时还可能因搞笑而把主题扯得很远。有同学正在就某问题发言,在座的同学要么很不在乎,要么尚未弄清别人的观点便断章取义妄加评论。笔者发现,这样的情况在课堂上经常发生,这应该不能简单的说是一个纪律问题,它反映的除了有语文基础薄弱的问题,更有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

细心观察,我们面对的大部分同学确实是属于完全期待凭借老师“讲”来解决一切学习问题的“听”者。老师上课时又可能太在乎课堂上的“绝对安静”,听到一些“声响”就会被视为违反纪律予以“打压”,从而导致课堂气氛有时显得异常“紧张”。这也会让课堂上正常的交流、互动变得困难,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有时或许是由于老师所谓的“威信”,课堂会“安静得可怕”,没有学生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只能成为“听讲”的机械模式。

其实,有效的组织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上学生既要学会倾听,又要在必要时畅所欲言;既要敢于陈述自己的观点,又要尊重别人“发言”;既要合作探究,互动交流,又要避免流于形式。看来,我们老师还需要在工作中认真琢磨,不断反思总结,才能让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二、说话,是学生在课堂的基本权利

长期以来,传统课堂因过分强调学生认真“听讲”而忽视了“说”的功效。课堂上虽有“说”,可这“权利”似乎只属于老师,学生只有“听”的份。课堂上学生想“说”都只有偷偷摸摸冒着违反纪律的风险去“说”,可那仅仅叫“讲话”。

有时,老师即便把“说”的权利交还给学生,一般又都是以“老师提一个问题学生回答”的方式。有两个细节须特别说明一下:一是回答问题的学生多为老师点到名才发言,一般极少有主动站起来“说”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学生也都“习惯”低着头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二是老师问的这个问题必有一个“标准答案”。老师想听到学生“说”的就是一个与“标准答案”最接近的“答案”,而学生回答时也是想方设法去契合那个所谓的“标准答案”。

这样的“说”,除了机会少不说,就是同学抓住了这个机会,也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说”得不令人满意。对于这些多数来自农村且缺乏“说话”训练的同学来说,除了在课堂上很难得到训练“说”的机会之外,更让人觉得可怕的是他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在课堂上自己本是享有“说话”权利的主人。

笔者注意到,有不少同学在课外不仅爱“说”,而且还十分会“说”,甚至是能言善辩,口若悬河,可一到课堂上却截然不同。首先他们绝不会轻易主动“发言”,其次“不幸”被点到名字要“发言”也会扭扭捏捏,完全放不开,根本做不到畅所欲言。当然其原因可能也无法用一两句话说清楚,但作为老师难道我们就不该认真去想想其中的原因吗?比如,学生几乎“忘记”了自己“说”的权利,可我们又尊重了他们的权利没有?我们给学生营造出一个宽松、民主的“说”的氛围没有?我们让学生从课堂上的“说”中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没有?我们是不是也真正意识到“说”的意义等等。

许多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学生在小学时可能还算爱“说”,上了初中似乎不怎么爱“说”了,到了高中一般就都不“说”了。难道这只是因为年龄增长而出现的必然现象吗?

现在的课堂因为十分强调互动交流,看起来学生也多了很多“说”的机会,可我们并没有看到课堂上教和学实现双赢的局面。更多的情况是学生无所适从,甚至无动于衷,教学效果自然也不明显。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我们这样的农村高中,一个班爱“发言”的常常就那么几位同学,一般不超过10%。如果课堂上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且之后需要同学们发言,多数同学首先不是想抓住机会去“说”,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去与别人交流和探讨,而是选择沉默,就算这个问题在有些同学心中有了“答案”。虽然“说”的机会多了,但要他们主动发言真是比登天还要难。

当然,影响同学们在课堂上“说”的因素不止一两个,具有复杂性。比如可能是老师抛出的问题不太适合,也可能是学生因缺少锻炼而导致紧张从而无法发挥等等。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倘若我们忽视了学校的“校情”,把学生的实际情况抛到一边是绝对不行的。把某某学校的“先进经验”照搬可能也非明智之举。而如何真正让“说”成为课堂上学生学习交流、阐述探究的基本手段,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说”的习惯,提升学生“说”的水平是值得我们老师去思考与探索的。

要让“说”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体现出它的价值,老师首先应该转变观念,作好引导,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尊重学生“说”的权利,同时积极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说话”氛围,让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畅所欲言,从而实现教学效果和学生成长的双丰收。

三、朗读,不能成为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点缀

语文离不开读,读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又有许多不同的种类。这里笔者想谈一谈语文课堂上的读。先拿一节普通的语文课来说,学习某一篇课文,课堂上老师一般会安排同学们先齐声朗读,或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接下来便是老师对课文“滔滔不绝”地讲解分析。除此以外一节课还真不容易听到其他的读书声。诚然,一节课确实不可能都安排朗读,可即使是花两三节课学习一篇文章同学们又能完完整整读上几遍呢?对于那些不会去抽时间挤时间且又无良好朗读习惯的同学来说,一篇文章学过后脑子里除了保存了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讲解”之外,真不知道他们还会有什么其他收获。自身没有足够多的亲口朗读,用心体会,对文章的理解恐怕总会有所欠缺。

在我们的课堂上,读书的声音正越来越少,仅存的那点书声又有走过场的嫌疑。老师们,当读书声成了课堂上的点缀,你还能说这样的语文课正常吗?

再拿“早读”课来说,既然是早读,那理所应当应该“读”,而且应该放开喉咙读。对于农村高中的学生来说,早上读书,不仅可以提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也是练习普通话的大好机会。同时,也是防止“哑巴语文”的有效途径。那些“正课”上能够抓住机会“开口”的同学总是少数,一节课始终未开口的同学占大多数。因而那三十分钟的早读对他们应该是难得的开口机会。

然而,现在的早读又不是想象和期待中的那样“热闹”。本该是书声琅琅的早读,现在开始没有太多太大的声音了,有时甚至变得异常安静。你甚至还会发现有学生在做数学题,背理化生,反正就不读语文。现在的早读课一般都需要语文老师不停地提醒之后才会有一些读书声,有时一节课甚至需要提醒三五次,否则,早自习会成为地地道道的“早自默”。难道是现在学语文不需要读了吗?应该不是吧!那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出了什么状况?一味他去抱怨学生没有养成“读”的习惯可能也不妥,那语文老师又该去做些什么呢?

早读也称“早自习”。自习,听起来似乎应由学生自由安排才对。可对于语文课的学习,若没有琅琅书声应该是极不正常的。既然是语文的早读,那语文老师为何不去主动“干预”一下。总不能让学生想读就读想“默”就“默”吧。

笔者认为,老师与同学们作一些交流沟通是很有必要的,让大家明白“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一些合理的要求和建议,每次早读是否可以先安排几分钟的“齐读”,把读书的气氛营造出来,再让学生自由读。有时对早读需要读的内容也作一些建议和明确。同学们在早读的过程中,老师也不再是只坐在讲台上,更不是在教室里漫无目的地踱来踱去,而是轻轻走到同学身边,让每一位同学都感到老师对他读书的关注,用眼光鼓励同学们大声、用心去读。当读书的人变少了,声音变小了,老师就给打打气,鼓鼓劲儿。

一句话,早读是需要老师“干预”的,绝不能让它成为一节可有可无的“自默课”。让琅琅书声回归语文课堂,回归早读课吧!

四、书写,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

语文学习中,“写”其实就是动手的过程,包括写作业,做笔记,写周记,写作文等等。学习语文不动手是肯定不行的。这里笔者想谈一谈高中生写字的问题。

笔者注意到,我们这类农村高中,书写(写字)水平普遍较低,字真正写得较好的同学还不到30%,绝大多数同学写的字要么龙飞凤舞,要么张牙舞爪,要么大小分配不合理,就连汉字作为“方块字”的这一基本框架特点也没有写出来。当然这其实是一个从小学、初中就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

写字确实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可我们也不该就放任自流吧。教学中笔者发现,许多字写得差的同学会以“我的字已定型”为由拒绝练字,有人甚至还把自己那种不成规矩的字当成个性当作风格而洋洋得意。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也确实没有真正意识到“一手漂亮字”的重要性。而部分语文老师对这些现象也不够重视,除了偶尔提醒一句“你们要把字练好”之外再无具体的要求和指导,这必然会导致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又一次错过了练好字的最后“黄金时期”。

有人认为,二十一世纪是网络时代,字写好写差也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笔者不敢苟同。不管是什么因素的冲击和影响,用笔写好字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写好字不仅是对语文,对其它学科,甚至是对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都可谓意义重大。笔者认为,对书写这个“历史遗留问题”,语文老师应该在高一阶段就把它抓起来,并把它纳入到语文的教学日常中,不是说一定要安排多少节写字课,但指导监督是必要的。首先给学生做做“思想工作”,告诉他们为什么要写好字,告诉他们写好字不仅对语文学习而且对未来择业等都会有影响,告诉他们什么“字体”才要得,告诉他们怎么去练才会有大的进步。

思想工作做通了,老师接下来应作一些具体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定和要求,当然也应有一些检查措施,定期的交流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注意,老师不能提了要求作了规定就不管了,要随时给予学生支持与鼓励,还要随时给学生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

对刚步入高一的学生,语文老师应先尽快进行摸底调查,掌握学生书写的真实情况,针对不同的书写水平给学生提出不同的书写建议。哪些同学该从字帖开始练,哪些同学一个周只须写一页等等。上了高二就要抽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定期安排写字交流课,定期举行书写比赛都是颇有意义的。上了高三,由于复习迎考工作逐渐加重,书写训练可能会逐渐淡化,但对于个别仍须加强训练的同学来说,再苦再累也不能放弃这最后的“冲刺”。有了高一、高二两年的积累,再抓住高三的强化,原本写得再差的字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确实面临了不少新的课题。语文分数的提高绝不能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划等号。对于听、说、读、写这些“传统手段”只有与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实现“无缝对接”,才能让语文课堂实现真正的有效甚至高效,才能让语文教学萌发无限的生机活力。如何把它们融入到教学实践当中,使其真正落到实处,这无疑又是我们老师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黄文学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中学 563114)

猜你喜欢

笔者交流同学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老师,别走……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