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中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2016-05-30刘莹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荆轲实词虚词

高中语文属文言文最难学,而文言文又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很多经典文章都是需要背诵的。那么,提高文言文的兴趣教学,尤为重要的便是先让学生接受文言文。根据教学经验来看,文言文教学还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如果学进去了,文言文还是很有味道的,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记忆深刻的一定是一些诗词、文言文,而对于文言文越是难学的部分越是记忆深刻。作为老师,要找到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提高教学兴趣,和学生一起更好地学习文言文。

一、将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导入课堂

我们学习文言文,在于了解历史文化,探索他们的历史贡献以及人生智慧。文言文是语言的精髓,具有言简意赅,意味深远的特点,但这却给高中学生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语言交流方式不一样,表达习惯不一样,导致很多学生对文言文是一种排斥的态度。所以,课前故事化导入,讲解一些历史人物背景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高中文言文有不少的历史佳话,例如《荆轲刺秦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荆轲会冒着株连的罪名刺杀秦王?靠近秦王,荆轲要拥有怎样的胆识和智慧?最后刺杀秦王有没有成功?这件事给历史带来怎样的影响?将历史背景和人物故事联系起来进行导入,会激发学生的兴趣点,带着疑惑和思考进行这篇课文的学习,效果会很好。文章描述荆轲赴秦国路途中作歌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歌颂了荆轲舍身救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又如《赤壁赋》,这是三国时期,魏蜀吴之间的一场战争,用三国时期经典的以少胜多的赤壁大战进行导入,当时魏国举兵南下,试图剿灭吴国,而在诸葛亮和周瑜的策划下,孙刘联合抗曹,于赤壁下火攻破曹,成为历史佳话。苏轼借古讽今,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无奈,感叹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运用历史故事,让学生对整篇文言文有了大体上的认识。学习文言文还需要一定的兴趣,因为一般文言文篇幅较长,生僻字较多,句子多为复杂的被动句型,还有很多文言虚词实词,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不小的困难。所以,故事情节导入,有利于学生一开始就对文言文产生兴趣,对文言文有整体上的认识。

二、反复阅读,增强文言文的语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而文言文更是需要经常阅读,增强文章语感的,只有整篇文章朗朗上口,才能更好地对文章进行讲解分析。在语文早自习上,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整体阅读和理解,对于重点句段多次阅读,帮助学生划出句断,这样有利于学生阅读,因为很多文言文句式复杂,不进行合理的句断划分,就没法进行正确的理解,例如《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读全文,我们可以发现荀子所表达的思想,开篇即道出“学不可以已”。在谈到坚持学习时,感叹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不不舍,金石可镂。”这篇文章可以靠阅读进行理解,读者可以从中感到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语感强而有力,意味深远。又如《师说》一文,和《劝学》类似,文章有一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这样进行断句,容易找出句子的主谓宾,进行理解。反复通读《师说》,你会发现有很多语感很强的句子,并且朗朗上口,其义自现,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此而已。”《师说》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言文,需要学生进行多次阅读,了解文章的脉络,理清文章的大体意思,为之后的理解和分析做铺垫。高中文言文的学习需要师生共同坚持,保持好的阅读习惯是学习文言文的必要步骤,文言文是需要靠长期阅读才能品学出来的,增强文章的句式感,有利于日后的理解和消化。

三、步步为营,掌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和句式

学好文言文,需要记忆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这样才能很好地理解文言句式的含义。很多学生之所以在通读全文之后仍不知文章的大概意思,是因为不知道一些基本实词虚词的含义,给学生理解文章带来很大的困扰。文言文进行一词一句地翻译方可全部理解,这就要求学生保持好的习惯,记忆一些实词虚词的基本含义,运用联想的方法进行猜测和推理,灵活多变,基本正确理解考试中的那些未见过的文言文。高考中必须掌握18个文言虚词,笔者在这儿就列举分析1个,例如:“而”,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①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②表递进关系,可译“并且,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③表承接关系,可译“就,接着”,“拔剑切而啖之”。④表示转折,可译“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⑤表假设关系,可译“如果,假如”“储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⑥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其远而无所至极邪”。⑦表示修饰,可不译,“吾尝终日而思矣”。文言文还有很多使动句式,被动句式,主谓倒装等句式,需要学生进行日常整理,高中文言文学习就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坚持下去,一定会达到质变。

(刘莹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二高级中学 125001)

猜你喜欢

荆轲实词虚词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的基本策略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文言实词小课堂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荆轲之死
例说文言实词解题误区及对策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