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彩活动,助力高中古诗文教学

2016-05-30杨云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品诗、写诗应该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生活在“诗的国度”的我们,本应锦心绣口,对诗词有一种潜意识里的亲近和熟悉。但实际情况却是学生不想学,老师不愿教。学生抱怨对学习古诗文没有兴趣,总觉得难度太大,不愿意学,或者仅仅局限于完成老师交代的背诵任务,从来不对文本本身作过多的理解和解读,只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更谈不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承了;教师觉得讲多了又不考,从而不愿深入地讲解。于是,古诗文的教学就陷入了一个怪圈:本来应该融于我们血液的古诗文被我们嫌弃,因为考试要考又不得不应付式地教与学,最后导致什么都没教好、学好。

古诗文是传承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古诗文世代传承下去。《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文的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于情于理,我们都应该好好地学习古诗文,问题在于,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爱上并乐于学习古诗文。为此,笔者做过一些有益的尝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多样诵读,怡养性情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诵读有这样的表述:“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1]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有效途径,这是很多教师的共识。正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咏,咀嚼领悟,在吟诵涵咏中与诗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品读鉴赏中陶冶性情,愉悦审美。诗词本是缘情而作,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更应该多一些声情并茂地诵读。教师给学生营造适当的情境,并授予学生一定朗诵技巧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诵读中把握作者的情感,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笔者还在课堂上引入学生喜爱的古诗新唱,如邓丽君、王菲等所演唱的诗词,并利用课间时间让学生学唱,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将现代元素揉进古典诗词之中,赋予了古诗词以新的解读,在传唱中更深地体悟到古诗词独特的韵味。

二、多彩活动,领略魅力

枯燥的高中学习生活让本应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学子一个个老气横秋,缺少这个年龄应有的蓬勃和朝气。笔者就尝试着通过组织一些活动给学生单调的生活添一点靓丽的色彩,以此促进学生学习古诗文的积极性。

笔者校高二年级开设了《唐诗宋词选读》,学生在之前零散接受诗词教学的基础上开始接受系统的诗词教育。虽然学生对优美诗词的学习流连忘返,但往往还是浅尝辄止。于是笔者就尝试着从作者入手,让学生就自己喜欢的作者向大家做演讲,包括喜欢的作品以及喜欢的理由。学生会为屈原、文天祥的赤子之心而感动,为李清照的凄美之情而落泪,为李白的豪放自信而折服,为杜甫的悲悯之心而动情,为苏轼的豁达乐观而钦佩,为柳永的缠绵悱恻而感伤……就这样学生慢慢地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因知人而爱诗,因爱诗而爱上语文和中国古典文化。

古诗文因其语言的简洁、内容的跳跃在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除了让学生将古诗词改写成散文之外,笔者还选择了一些文本,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分小组进行表演,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虽然没有合适的服装,只有简单的道具,但我们依然能听到“杜甫”在台上“老天啊,你睁开眼看看我们山河破碎的祖国,看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黎民,保佑我大唐的社稷江山吧!我杜甫一家苦点没什么,可现在有多少难民冻死饿死在荒野……”的大声疾呼;看到“曹植”的“哎,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何不容?父亲走后,二哥当了皇上,这才几天,便说我要造反,要杀了我。哎,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哎,下世再不投身帝王家……”的惊恐哭诉;看到崔莺莺和张生被迫分别的难舍难分;看到蔺相如为赵国强大的宽容忍让……学生们精心改编的课本剧,加上惟妙惟肖的表演,诠释着他们对古诗文的独特体悟。同学们在欣赏表演的同时,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作品和作者,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和洗礼。正如卡尔·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2]学生改编、表演的过程就是完成“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这样的活动为学生喜闻乐见,更重要的在于在理解古诗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三、动手创作,愉情悦性

陆游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伟大领袖毛主席也曾说过,“你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亲口尝一尝”。要想让学生更好地领悟诗词的奥妙,不妨带领他们到诗词的大海搏一搏风浪。在讲过诗词的一系列知识之后,笔者让学生先从填词入手,遵循每一个词牌“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原则,尝试着填词。有的时候,老师真的低估了学生,在创作中学生大胆实践,依韵写出了许多言为心声的作品。比如丁基龙同学的《水调歌头·晚自习》:“星汉拱明月/书香透指尖/二中灯亮如昼/攻读未成眠/传道解疑授业/尽在孜孜不倦/教海奋扬帆/点石成金术/都在可圈间……”朱乔羽同学的《乌夜啼·学习忙》:“鸡声破了天光/懒洋洋/怎奈赖床难起晚慌忙/作业急/难安息/细思量/顿觉前程如锦信心强。”虽然有些地方还不是很合韵,用词也有些偏白话,但能有这样大胆的尝试就已经难能可贵了。一些古文功底好的同学还尝试了赋的创作。如王忠弛同学的《十五夜·登圌山赏月》:“三五之夜,独陟险岘。蹒跚于陂陀,蝘蜓而移迁。竹树葱茏,风移影动。花卉竞芳,夹道递突……”用辞典雅,意境温婉,融情于景,颇有汉赋的感觉。同样,韩笑的现代诗《梦断江南》则有几分戴望舒《雨巷》的味道:“你撑伞,在江南/遥见你一袭青衣,涉水而来/清秀委婉。/五月柳风吹绿一池新荷/踏一楫扁舟,撑一竿碧色/缓缓荡过梦的心幕。/你浣纱,在云霞下/挽碧髻青丝/纤手弄皱满湖的牵挂……”学生在以诗词为载体创作时,一方面享受到创作的乐趣,理解了古人作品得之不易,另一方面也是对古典文学的认可与传承,激发了学生更加广泛深入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和激情,从而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另外,我还要求学生分小组编制诗歌报相互交流,既可以刊登自己创作的作品,也可以晒出自己对某首古诗词独到的感悟与解读,加上自己手绘的图案,配上精心拟定的报名,《诗韵》、《菁木报》、《诗路花雨》、《诗香飘逸》等。唯美的配图,精致的小诗,精辟的解读,每一份诗歌报就是一双学生张开的诗的翅膀。

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给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打开了一扇不一样的门,学生不再是被动地听、机械地记、生硬地理解,而是主动参与到古诗文的教学中来,在小组合作中加入了自己的解读,情之所至,可以我手写我心,在足够精彩的舞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课如此,古诗文的课堂怎能不成为学生心驰神往的所在,中国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又怎会不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德国)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上海:新知三联书店,1991.

(杨云 江苏省扬中第二高级中学 212200)

猜你喜欢

古诗文古诗词诗词
踏青古诗词
古诗文阅读备考指津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古诗词中的新年
引领小学生诵读古诗文之妙招
诗词之页
对古诗文默写有效性的思考
初中古诗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