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吟诵探究法的有效运用

2016-05-30郦华平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千里马伯乐文言文

诵读探究法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在诵读的过程中探究文言文的字词及其深意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字音、节奏,从而在有感情阅读的基础上深入体会文章的内涵。它弥补了讲读法的不足之处,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自由诵读、齐声诵读、个人诵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中赏析文言文,和作者形成共鸣。在教学韩愈的《马说》时,笔者就采用诵读探究法,让学生在反复诵读、合作探究中感悟文本的内涵。

一、反复诵读,奠定基础

接受美学认为,在对文本进行阅读的过程中,阅读者并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地参与到文本的再创造之中。教学中,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强化他们对重点字词读音的记忆,把握住文章中抑扬顿挫的节奏,让他们初步感受文章的内涵。

在初次诵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握住文章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并理解其词义,尤其是对于一些多音字,更要让学生学会准确辨别它们的读音。在《马说》中就有很多字是多音字,如“称”,要指点学生区别“著称”的“称”和“称心”的“称”在读音和词义上的区别;“石”,要让学生理解作为古代计量单位的时候读音同“担”。

在再次诵读的时候,要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节奏,掌握文言文抑扬顿挫的特点。老师可以在黑板上板书一些重点语句,让学生通过划斜线的方式来划分句子节奏,并尝试念出这些句子,如“不以千里称也”的句读,可以让学生分析是应该念诵成“不以/千里称也”还是“不以千里/称也”,并说明理由。同时要注意在文章中的一些多义词在不同句子里体现出的不同意思,尤其在一些词性活用的地方更要注意,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是动词,意思是“用鞭子打”,而“执策而临之”中的“策”则是名词,意思是“鞭子”。

在第三次诵读的时候,不仅要让学生关注字词和节奏,更要让他们注意文章中的情感。笔者首先提出问题,“在文章中有很多‘也字,大家都知道‘之乎者也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虚词,要读好文言文,就要把握这些‘也所表达的情感。大家可以分组讨论,尝试用不同的语气来诵读,看看不同地方的‘也在表达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在经过深入研读之后很快发现,不同的“也”在文章中表达的语气也是不同的,如“安求其能千里也”,由于这里是反问句,所以在诵读“也”的时候要加重语气,体现作者内心的愤慨之情;而在“其真不知马也”的“也”则要体现出作者嘲讽的意味。

反复诵读的方法,可以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让他们加深对文本文字的理解,更好地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为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结合微课,探究故事

(一)老骥服盐,理解人物形象

朱晓园老师提出要通过调动生活储备、结合影像资料、促使学生进行联想的方法进行教学,也就是说要促使学生进行“内心视象”,在联想和幻想中提高诵读的能力,将感官积蓄和朗读经验凝结起来。在教学中运用微课正好可以调动学生的“内心视象”,使吟诵探究法的效果更佳。

教学中,笔者用微课课件展现“老马驮着很重的货物上山”的场景,然后启发学生思索一下,可以用学过的哪句话来形容,学生很快便回答出这是“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的故事。此时可以通过微课告诉学生这是《战国策·楚策四》中的一个小故事,并让学生尝试说一说这个小故事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学生根据微课课件的内容很快就可以探究出该故事。在学生理解了“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的故事之后,可以让学生将这个故事中的“老骥”形象和课文中的“马”进行对比,说一说这两个形象之间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在经过思考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在“老骥服盐车而上太行”的故事里,老马虽然很可怜,但是最后它还是遇到了伯乐,得到了心灵的慰藉,但是课文中的马最后却并没有遇到伯乐。此时再次启发学生思索,“这两篇文章中的马遭遇如此不同,这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问题,可否从文中找出答案?”学生们很快便找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以两匹马才会有不同的遭遇。”此时可以启发学生深入思索,“千里马就好像人才一样,如果人才得不到伯乐的赏识,那么也会被埋没,这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老骥服盐车”的形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并理解文章想要揭示的深层次内涵。

(二)伯乐相马,追溯写作初衷

诵读探究法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兴趣,正如《<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的那样,要让学生不觉得吟诵是一种负担,而是要在诵读中探究,加强体会,将文言文的内容内化为内心的情感。通过微课展示故事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思索探究、提高诵读兴趣、提升诵读质量。

教学中,将话题转入到“伯乐”的形象之后,笔者再次用微课课件给学生展示“伯乐相马”的故事,并且引发学生思索,“为什么伯乐能够识别千里马,但是食马者却不能够识别呢?”在分析课文之后,学生很快就发现,那是因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在饲养千里马的时候往往不能喂够食物,这就使得千里马没有力气,自然不能展现自己的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让学生再次深入思索“千里马”、“伯乐”和“食马者”这些形象都代表了怎样的意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深层次寓意。在启发思考之后,学生发现,原来“千里马”其实指代被埋没的人才,而“伯乐”则是那些能够发现人才并懂得如何管理人才的人,至于“食马者”则是指那些不懂得如何运用人才,最后导致人才被浪费的管理者。在学生明白了《马说》中那些具有寄托意义的形象之后,就可以追根溯源,从而能够进一步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意图了。作者是想通过文章表达对人才遭受埋没的哀痛之情,表达对“伯乐”这样知人善用之人的期盼和向往,同时也表达了对那些庸碌而埋没人才的管理者的愤慨和嘲讽之情。

通过把握《马说》中的一些具有寄托意义的人物形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追溯作者创作的初衷并理解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

(三)千金市骨,升华作者认知

吟诵探究法以吟诵为基础,以探究为方式,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目的。正如徐世荣先生说的那样,讲解是走入文本,诵读是走出文本。也就是说,诵读是给文本以生命,联系微课进行教学可以促进吟诵探究,升华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诵读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吟诵探究完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关注学生情感,培养自觉审美的要求。

通过对《马说》的深入学习,学生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种基础上,可以用微课课件再次给学生展示“千金市骨”的故事,让学生尝试说一下“千金市骨”讲述的是什么内容。学生们在微课课件的启发下,很快便讲出了这个故事的梗概。在学生能够理解“千金市骨”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将“千金市骨”的故事和课文中的故事进行对比,说一说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学生们在经过了对比之后很快发现,有了千里马和善于寻找并妥善管理千里马的人还不够,还必须要得到人们的重视,这样才能够出现更多的千里马。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将“千里马”和“人才”联系起来进行思索,学生们很快就明白,人才和千里马一样,也需要得到重视,这样才能够有更多的人才被发现,并得到妥善安排管理。借助微课进行深入学习之后,学生不仅对《马说》这篇文章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还从中得到了升华,从“千里马”联想到了“人才”,并从“千金市骨”等故事中领悟了人才要发挥作用的诸多必要条件。

结合微课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的文章,并且借助对“千金市骨”这一故事的理解来体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涵,达到感知的升华。

三、美文回读,深化认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教师要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授《马说》这篇文言文的过程中,也要通过回读课文等方法让学生尝试探究文本中的各种问题,促使他们对文本内涵意蕴进行深层次的感悟。

在进行回读的过程中,要将文章的阅读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思索能够在回读中发现什么问题,并尝试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得到认知深化。例如有学生提出,“在刚刚的学习中得知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也知道了要让千里马展露才能的必要因素,但是所讨论的‘老骥服盐车、‘伯乐相马和‘千金市骨等故事,都是从外部的条件来认知千里马,也就是人才的,那么有没有什么原因是涉及人才本身的呢?如果千里马自己不知道自己是千里马,那么就算有伯乐,它也无法发挥能力吧。”该学生的思考是很有意义的,这是教学生成中所提出的很有价值的问题,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并且让学生思索这个故事可以告诉人们什么。在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发现,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如同九方皋这样连伯乐都佩服的专家很少,可以说凤毛麟角,所以如果是人才的话,要把握住机会,懂得展示自己,这样的话就更容易被人发现,发挥自己千里马的作用。通过这样的探究讨论,学生对于千里马的形象和其所展现的意蕴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次回读课文,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了,也可以通过诵读真实地表现出作者的悲愤和控诉之情,与作者形成共鸣。

常言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深层次意蕴的基础上进行课文回读,可以让学生深化认知,与文章的情感形成共鸣,并尝试提出自己的问题,更好地品读课文。

余映潮教师曾经提出,如果在授课的时候能够合理运用朗读课,那么将使得以分析为主的课型得到一定的改造,在教学的环节上,阅读课可以得到简化,而学生领悟课程深度却可以得到深化。通过《马说》一文的教学,我们应该可以将吟诵和探究结合起来,让文言文教学变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张世锷.《马说》教学问题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2,(3).

[2]余映潮.说说《马说》的教学[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0,(5).

[3]黎冲.课内外相结合,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以《马说》一课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10,(9).

(郦华平 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皋埠中学 312035)

猜你喜欢

千里马伯乐文言文
WILD RIDE TO XANADU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千里马无须伯乐证明
伯乐之子按图索骥
伯乐传道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