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译“背影”之后的情感密码

2016-05-30张兆婷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月台感人背影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篇绕不开的经典散文。它的感人之处蕴含在朴实的文字之下,有时稍不留意就从学生的眼底不留痕迹地滑过;有时虽然学生被感动着,可是却难用理性的语言分析其中的“奥秘”。

每个老师讲解这篇课文的方式不尽相同。但是无论是教参,还是很多公开课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分析父亲攀爬月台的那一部分:父亲是如何爬过月台的,这个背影是如何感人的,“我”究竟流下了几次泪……

这样的分析,并没有真正触碰到散文教学的核心,由此也反映了初中散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一类主要为提取信息,一类主要为文学体验。而散文的教学目的显然偏向后者。

散文中的人、事、物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情感,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作者写作的情感脉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散文的教学只停留在“局部”、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正如《背影》这篇文章。《背影》的美,在于它是一个整体,切分开来,那攀爬月台的一幕并不能真正打动人心;《背影》的美,还在于它含蓄而克制的情感表达。阅读这样的文章就像在破译作者的情感“密码”,除了关注作者讲了什么,是不是更该深入文本“破译”作者想表达却没有真正表达出来的内容呢?

然而,没有方法性指导的“深入文本”,只是一句空话。学生犹如在迷雾中寻找珍宝,虽然心知珍宝的重要性,却不知道路在何方。

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指出明确的道路,告诉他们“散文可以这样读”。

散文阅读的指导,是有路径可循的。第一条基本路径是“从内容到形式”:作者写了什么人事物?这些人事物寄予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作者运用了哪些形式来表现这样的思想情感?其中最易被忽略、最难教学也是最接近文学本质之美的是第三步。因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艺术》)文学中“形式”绝不是“内容”的附属品,形式之美恰恰是体现作品审美性、独特性的关键。

以《背影》为例。《背影》的内容大抵不难理解,而如果对其形式之美的分析只停留在对“背影”的那段描写上则是片面的。月台送别前、送别时和送别后段落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作者为何如此安排详略?为何前文多用叙述,对一瞬的背影却细致描写?为什么之前父亲做了这么多事都不曾让“我”感动,而目睹背影“我”却潸然泪下……只有把“背影”放在这样一个整体的语境中,分析作者为何运用这样的“形式”写作,才能获得真正有深度的阅读体验。

如果把月台送别时展现的背影称作父亲的“背面”,那么我们不难想到月台送别之前是在写父亲的“正面”。

父亲的正面是怎样的?失去亲人、失业、借债,各种打击接二连三。但是当“我”目睹惨淡家境“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时,父亲对“我”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当“我”要返回北京,父亲事忙说定不去送“我”,可最终“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父亲不善交际、“迂”,却把进了月台后的所有的事情安排停当;月台买橘子,父亲让成年的“我”不要走动,自己艰难翻越月台买好橘子后,“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虽垂垂老矣,力不从心,却这样一次又一次地做着逐渐不能胜任、对一个成年儿子又不必去做的事。然而父亲始终是父亲,他把这一切看成自己的责任。他努力支撑着家境,为“我”挡去一些风雨,做着认为自己应该做的事。

世事虽艰辛,父亲面对“我”时却始终表现的很坚强,情感流露始终克制。这也是为何朱自清用平实的语言、克制的情感叙述这部分内容的原因。收敛的表述,更体现了父爱的深沉。

父亲的正面同样也是想让“我”看到的坚强的正面。

可是,当父亲背过身去呢?背影却让父亲所有的衰老疲惫、艰难沉重,一一暴露出来。这个背影不美且粗糙,甚至有点丑陋,但它比父亲的正面更有冲击心灵的力量。正面可以“伪装”,可是笨拙的背影却不行。二十岁的儿子,深知家庭的衰败、背后的艰辛,都父亲一力承担,却不与“我”多谈。前文叙述平实克制的背后,隐藏了更多的情感,而情感回避克制的背后,积聚了更多的情感的力量。此刻,父亲真实而衰老的背影生硬地闯入“我”的眼睛,点燃了“我”心中所有的酸楚和感动,如何不让人落泪、如何不感人?行文至此,必然是细致的描写,情感的高潮,至此情感与形式从来是合一的。

父亲的背面是无法掩饰衰老的真实的背面;是在坚强正面衬托下,愈发感人的背面。

父亲的情感表达是“伪装”,是克制,那么儿子呢?很多老师都会关注面对月台背影,“我”的两次落泪的原因,难过、悔恨、自责、心酸……这是停留在“是什么”上的教学,不过这不难理解。但是教师却忽略了,这段朱自清两次流泪的时机:“看见他的背影”,才敢流泪;“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才敢落泪,如此“重复”是一种形式,我们需要关注这种形式,并探求其背后的原因。

散文中的人事物和现实中的人事物并不同一,因为散文中的人事物寄予了作者独特的个人体验与情感。而每个作者的年龄、身份、个性、境遇等都不一样,他们的视角、心理、情感等也都不一样。可以说,散文是着了强烈的“我之色彩”的文体。

因此散文教学的第二条基本途径是:分析“我”、理解“我”,并引领读者进入散文中“我”的世界。

《背影》中的“我”是一个二十岁的儿子,从前文中我们可以真切地读到“我”和父亲的隔阂。面对背影,虽然“我”深深地感动。可是让一个成年了的儿子如何向父亲表达此刻的情感?说感激,说爱你,这也许都无法做到。其实现实世界中,很多深入骨髓的情感是无法说出口的:你道是分离会难舍难分,其实不过“执手相看泪眼”;你道是痛苦会千言万语,其实不过“天凉好个秋”……作者也是如此,明明被父爱深深打动,却也只有面对背影,才敢真情流露。其实《背影》渗透着中国最传统最真实内敛的情感表达。

回避、克制还有另一层原因。面对老父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脆弱衰老,儿子并不忍心揭穿。父亲有父亲的尊严,他力不从心却苦苦支撑,就是不愿让“我”担心。“我”深知父亲的不易,又如何忍心让他察觉:“我”察觉到了他的苍老与艰难呢?此刻唯有深埋情感,唯有回避,不忍的背后,同样是深情。

《背影》中的儿子何尝不是也有着“正面”与“背面”。

父对子,子对父,只有在父亲背过身去的那一刻,才能不加掩饰,显露出真实的自己。

文章感人的地方还有作者文末的第三次流泪。“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第三次落泪最复杂:后悔、自责、思念……交织在一起。设身处地地思考“我“和”父亲的境遇,就能发觉背影感人至深的另一个原因,父亲留给作者最后的印象,也许就是为他买橘子,蹒跚爬越栏杆时的背影;月台离别时,被人群冲散了的背影。世事阻隔,苍老的父亲,也自觉“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正如文末作者感念“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那曾经消失在月台茫茫人群中的背影,不久的将来也将最终消失在作者的生命里。爱你的人、你爱的人,就这样永远消失了……可是谁能阻挡得了时光的消磨、距离的阻隔?作者无能为力,只有把深深的悔恨、自责,定格在那最后的记忆中。记忆中这苍老的背影,不会逝去。

《背影》的底色是苍凉的。

真实世界里父与子的情感表达可能正是如此,充满了无奈,但却可以无比真挚。谁都有情,却谁都无言。父亲用笨拙的背影表达了对儿子深沉的爱,儿子也把懊悔与爱寄托在对父亲背影深深的凝望和回忆之中。

《背影》的感人,或许正在于此吧。

以上是笔者运用散文教学的两条基本路径,解读课文的实例。中学阶段很多散文都能依据这两条路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散文教学不易,我们要善于总结规律,把方法切实地教到学生的手里。只有反复教学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附:

好的解读,稍加提炼修改,就能成为好的教学设计。以下附上笔者对《背影》教学设计的基本问题链:

设置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父亲的背影比正面更感人。

围绕此中心问题,学生会自然关注和讨论两个下位问题:父亲的背影是怎样的;父亲的正面是怎样的。

进一步思考分析:父亲有“正面”和“背面”,儿子有没有?儿子的“正面”和“背面”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精当的问题,才能避免肢解文章,引导学生把“背影”放在整体语境中理解。从“父对子”、“子对父”两个角度,步步深入,体会文章的感人之处和含蓄之美。

(张兆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200083)

猜你喜欢

月台感人背影
所有的……
两个背影
记录那些感人瞬间
仓库月台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背影
感人的一幕
感人故事
山里的背影
月台(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