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高校国际交流不利因素分析与对策

2016-05-30苏红霞丁晨

亚太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对策

苏红霞 丁晨

摘 要:高等教育国际化是高校当前与今后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出国交流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形式,我国西部高校学生在出国交流方面蕴含较大提升空间。本文在问卷调查、访谈与实践基础上,从学校服务角度分析了西部普通高校在国际交流工作上存在的问题,从需求市场角度分析了西部普通高等院校家长与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主要阻碍因素,并基于两方面分析提出了学校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西部高校;学生出国交流;不利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1-0210-03

为了有效利用国际先进教育资源,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与趋势,锻造学校人才培养特色,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目标,高校要积极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是我国开展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重要力量,相对于我国发达地区高校来说,西部普通高校的学生出国交流比例很小,蕴含着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从服务角度与需求角度入手,分析了学校在国际交流管理中存在的提升空间,讨论了国际交流中家长与学生方面的牵制因素。学校管理层面基于观察法、实践法与访谈法。学生与家长层面分析基于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在西部某外国语大学四个年级多个专业的学生和学生家长中展开,针对学生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0份,回收率98%;针对家长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78份,回收率89%。

一、西部院校国际交流服务管理提升空间

高等院校是高校教育国际交流工作的主导者与践行者。家长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学校引导来决定是否参加交流项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西部普通高校在学生出国交流工作上还存在许多提升之处。

(一)项目活力不足

寻找和确定符合本校定位与培养目标的国际交流项目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国际交流范围非常广泛,种类异常丰富,在国际高等院校的海洋中寻找属于你的那一个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空间距离的差异给我们造成了不小的交流障碍,增加了交流成本,降低了办事效率。一般学校都是沿袭历史积累下来的项目,项目的持续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但是项目的提升与创新不容易突破。这一方面受距离、经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

(二)项目可靠性与安全性的不确定性

面对一个正在调研的交流项目,校内项目负责人首先要对项目把关,确保项目可靠性,确保宣传的信息与事实相符,确保在两校双赢前提下我方不承担不必要的损失和利益最大化。可是,遥遥万里之外,操作方对项目的了解又有多少,对国外相关的法律条规又能掌握多少,即使已经掌握,对目的国日新月异的相关变化也无法及时追踪。国际合作交流涉及交流双方机构所在国的教育、法律、安全、外事、税收等政策,这些信息需要专职人员与专业人士才能应对。保证项目可靠性之外,还要确保项目安全性,主要是从学生角度考虑的学生资金、人身的安全。关于这一点,虽然有协议明确指出安全归责方,但是一旦出现问题,可能给校方带来许多现实麻烦,给整个国际交流工作带来极大负面口碑。

(三)财力与人力投入不足

国际交流活动是高等院校常规的教学活动,需要持续的财力与人力投入。从财力上来说,国际交流项目距离远,交流成本越高,校方要出资对项目进行调研、对比与确定,要出资聘请律师对相关文本进行把关,承担双方交流的接待事务。但是西部地区高校受到管理传统与经费限制,在财力上的投资远远不能满足工作要求。从人员配备上来说,目前普通高校的国际交流工作主要由院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单位负责展开,而该部门的专职人员相对较少,专门负责学生交流工作上的力量更少。各个院系虽然有负责国际交流工作的人员,但是该项工作在院系未能专人专职,院系工作千头万绪,国际交流只是其中一项,如果不能专人专职负责,很难保证工作投入与效果。

(四)调动院系积极性不够

国际交流项目需要两校相关人员在学校层面上直接沟通并且签订校际协议,院系在决策层面基本没有主动权,院系对国际交流工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宣讲、通知等上传下达的简单功能。这样,问题就来了,国际交流处高高在上,进行整个国际交流工作的布局与管理,院系属于基层单位,了解学生情况,了解专业发展需求,可是院系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的沟通欠缺,没有建立起很好的沟通机制与途径,致使管理部门与市场需求脱节,开展工作缺乏针对性与有效性。另外,由于校级国际交流部门是学生参与交流项目的唯一终端,院系人员参与调研与决策的机会很少,院系对国际交流工作的宣传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义务性的,这也降低了院系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学校整合管理水平有限

国际交流项目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家长、学生、国内外校方三个介入主体外,从学校内部来说,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调沟通才能得以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会造成国内部分的教学内容与环节缺失,不能及时参加一些必要的教学活动,比如上课、考试、实习、论文撰写、论文答辩、工作面试等,如何来弥补这些缺失环节,使学生踏踏实实出去,高高兴兴回来,而不是带着一肚子问题与担心来参加交流,这需要校内相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及时沟通、联合办公,而这种协调工作在很多西部普通高等院校的实施常常脱节。

二、家长层面的国际交流障碍因素

地方普通院校生源主要来自于地方,西部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西部,仅有很少比例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而这些学生基本也属于经济发达区的边缘地带,这种生源状况决定了学生及其家庭在经济发展与文化交流上都不占据优势。宏观社会环境同时也形成了对于出国交流活动的在主观与客观上的阻碍因素。问卷调查显示,家长方面的阻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认知度低,财力不足;安全担心;群体压力小;不确定项目收益等。

(一)家长对大学生国际交流认知度低

56%的被调查家长对出国留学基本没有认识。相比于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的异地性与寄宿性比较突出,这两种特性导致了孩子与家长交往的稀疏性,大多数家长在国际化信息获取上处于屏蔽状态。即使有机会获取类似信息,首先是对信息的不敏感性,即对所接收到的信息采取一种漠然的态度。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能够引起个体关注的信息主要是个体有先前知识积累或感兴趣的话题[1],感兴趣的前提一般是对该类信息之前的摄入量较大,摄入次数较多。否则很难引起信息接收者共鸣。而地处经济欠发达区域的家长许多就是这种处于漠然阶段的受众,一旦对某种信息处于一种无知或少知状态,面临决策时的不确定性就会增加,也就是说就会生出许多合理的与莫明的担心。这些担心就会组成坚实的屏障,横在家长面前,使他们难以逾越。

(二)家庭财力有限

接受调查的78%家长认为家庭财力是制约因素。出国交流一般费用较高。首先是生活费,在欧美国家一年的生活费保守估计一般在10万人民币,其次是学费,作为留学生,还要承担比起本国学生高出许多的国际学生学费。除此之外,还有国际交通费用、中介服务费、项目管理费、出国手续代办费、语言培训费、考试费等多项费用需要落实。这些费用对于许多西部地区的中等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字,成为阻碍家庭支持孩子出国留学的最主要障碍。

(三)担心孩子安全问题

56%的家长不放心孩子孤身在外。对于父母来说,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安全问题。倾其所有把孩子送往千万里之外的异国他乡不仅需要财力,更是一件需要足够勇气的创举。研究表明,人们对越是陌生的地方,越是存在安全担忧[2]。相同安全程度的两个地方,一个是个体熟悉的,一个是陌生的,个体对较熟悉地方的安全感要远远大于陌生地。万一孩子生活不适应,学习不适应、工作不适应,各方面压力叠加袭来,孩子能够应对吗;万一孩子和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结交,沾染坏习气怎么办。种种担心萦绕在心头,这种针对国外交流风险的感知大大削弱了家长支持鼓励孩子走出去的信心与积极性。

(四)存在较小的群体压力

所调查的53%的家长认为周围人送孩子出国交流的很少。人是一种群居物种,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性,个体在一生中所做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这种模仿性。而个体模仿的对象主要是和自己有关系的周围人。他们的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你的生活[3]。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周围有20%的人在做一件事情,那这件事情就快要流行起来了,如果低于20%,那流行的可能性就要小一点。在对学生家长的调研中,大多数家长都表示自己周围的熟人送孩子出国交流的很少,这就预示着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压力与动力。

(五)出国交流收益存在不确定性

18%的被调查家长不了解出国留学的收获。中国学生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学习目的国的语言文化、科学技术、教育模式与理念来开阔视野、提升水平、与国际接轨,以期为未来发展打开新的局面。但是这些目标的显示度在短期甚至长期都是有限的,在国内读大学可以获得大学文凭,文凭的认可度也较明确。而本科期间的国际交流大多不带学位,即使是双学位项目,对国外大学的信息缺乏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国内各方对国际文凭的认可度,其他交流项目所提供的认证在国内的有效含金量就更低了。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普遍展开,尽管公众对国际证书认知度有所提升,但是由于媒体对“海龟”变“海带”现象的宣传,以及对一些交流项目参加者后期发展的观察致使许多家长发出“去了又能怎样”的质疑。

除此之外,有少数家长认为出国留学会影响孩子在国内发展机会,有的家长不愿意让孩子远离自己,担心老无所依。还有家长认为自己对孩子已经尽到了教育义务,尤其是针对女孩。

三、影响学生国际交流不利因素

大学生是高校出国交流项目的受众与最终受益者。交流学习需要学生一步一步去落实和完成。但是学生并不是项目的决策者与主宰者,尤其是经济因素方面。调研结果显示阻碍学生出国交流障碍主要有经费、课业难度、独立性、其他同学影响等。

(一)担心资金不能到位

和家长调研结果一致,经费是首要障碍因素。在所调研的学生中,有71%认为经费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作为中国大学生,国内大学阶段的花费基本由家庭承担,只要考上了大学,大学四年的花费无论如何都是要解决的。国际交流的花费要比国内大学基本费用高出许多倍,同学们对这一点心知肚明,认为出国交流阻碍因素首当其冲是经费。

(二)不能适应目的国学习环境

31%的同学认为自己英语不好怕听不懂课。需要提醒的是该调研针对外国语大学学生展开,非外国语大学学生的英语水平估计还要低一点。语言是当事人需要实际面对的首要学习问题。语言是交际沟通的最主要工具,浸透在目的国语言环境有助于语言能力的快速提升,但是这种语言环境的变化发生在一夜之间,基本没有时间差,当事人要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整才能逐步适应。除了适应语言环境,还要适应国外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这对于学习生活各方面都面临挑战的当事人来说免不了成为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

(三)群体影响力较小

36%的同学表示在出国留学上基本不存在群体压力。大学生群体是最活跃和最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的群体,每个人既是“诱导剂”,同时又容易受到诱导。群体效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联动性和一致性。联动是有方向性的,只有大家向着一个方向运动或变化,才能形成合力朝着该方向发展[4]。“我的同学中,参加国际交流项目的很少”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一般西部普通高校,参加交流项目的同学比例很小,可能小于10%,这样对其他同学的带动作用就很难显现出来,大家只把这项活动看成是少数人的特例与特权,没有普遍适用性,不与自己联系起来。

(四)36%的被调查者担心不能适应国外环境

对国外独立生活的适应度,安全问题都是个体关注的因素。当个体对所选择对象缺乏了解时,风险意识就会增加,同时也会放大一些不利因素和负面案例,把负面特例普遍化,把一些参加过项目同学的负面宣传有意无意渲染,这样,就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个体对项目的选择度。一部分因为个人原因不愿选择出国交流的同学倾向于选择接收和传播负面信息,影响他人决策。

调研发现25%同学反映国际交流信息沟通不畅,没有及时与充分的渠道了解交流信息。此外,对未来学习与生活缺少规划,出国留学手续繁琐、准备周期长,申请留学结果的不确定性、不想异地恋、对国外学校情况不了解等都构成了大学生出国交流的障碍因素。

四、推进国际交流工作建议

将家长、学生与学校三方在出国交流方面存在的障碍与问题进行整合,学校作为国际交流工作的主导者必须勇挑重担,及时更新观念,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加大各方面投入,有力推动高校国际交流教育的展开。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针对家长要做好宣传工作

由于许多家长对国际交流项目缺乏概念,不了解参与项目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意义,学校要加大投入,通过大量的宣传工作来提升家长观念。与家长的信息沟通讲究及时性、通畅性、便利性和有效性。鼓励家长关注孩子在大学的成长,邀请有条件的家庭来校调研,吸收家长进入学校和院系国际交流信息发放平台,这样通过外部信息的长期渗透,个体(家长)就会逐步了解国际交流的相关项目,理解参与项目给孩子成长带来的不可替代的意义,对国际交流项目从最初的漠然态度转变为主动积极,最终把国际交流纳入到孩子教育培养计划中来。

(二)推出种类多样的国际交流项目

实现出国交流期限、方式、专业、费用多样化。交流可以是一两个月的游学,也可以是两三年的留学;学习方式多样化,可以单纯校园学习赢得学分,可以校外社会实践赚取收入,也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单纯本科课程学习,也可以同时为研究生深造打基础;根据本校开设专业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推出定制化项目,满足多个年级不同专业同学深造需求;交流费用阶梯化,费用缴纳时间灵活化。针对西部地方高校制约学生出国交流的经费问题,校方要花大力气做好调研工作,筛选出既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又符合大多数家庭经费预算的项目。比如将实践学习与课堂学习打包成一体可以大大减少家庭支出,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甚至无资金基础家庭面临的经费问题。针对目前项目费用一般事先缴纳的情况,学校可以采取措施,在政策保障和规范操作基础上,推迟费用缴纳时间,解决经济条件欠佳家庭负担,提升弱势群体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比率,学校也可以量力而行,推出奖助学金计划,扶持更多更广范围的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三)建立持续高效信息沟通平台

针对学生对国际交流信息匮乏的现状,首先建立多渠道、全覆盖式信息沟通平台,除了为同学们提供项目详细信息,同时提供各国文化、地理、经济、教育介绍,国外留学生学习生活片段及心得,留学生后续发展轨迹追踪,留学问答专栏,留学准备环节,出国交流注意事项等信息。沟通平台不仅信息面要广,还要及时更新,更新的信息相关性要强,有效性要高。信息沟通平台建设目标是保持受众对平台信息浏览的常态性,进而说服学生与家长积极参与海外交流项目,渠道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资源,可以在学校和学院网站建立专栏,发放纸质版信息,也可以定期举办信息发布会和项目推介会,多种形式并举,让平台成为同学们乐于接近乐于交流的朋友。

(四)提升校方整合管理水平

全校上下一盘棋,学校相关部门既分工明确又密切配合,针对学生出国交流中的问题及时出台政策措施。比如学生出国留学中的学分互换问题,要联合两校共同参与制定出明确的可操作性强且持续有效的管理规范,这项工作在本校还涉及到国际交流部门、校级教务部分、院系级教务部门、学生及教师等各方人员联合办公才能完成。学校要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支持院系参与到国际交流工作的实质性环节,开创自下而上的工作作风,及时沟通,勇于采纳,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院系人员参与工作的积极性。

(五)提升重视程度,加大投入力度

学校要重视国际交流工作,国际交流部门要发挥学校思想库、学校战略规划单位的功能[5],要实现这个功能,就要在现有基础上寻求突破,加大投入。国际交流合作方的确定由于受到距离阻隔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其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大大提升,学校在重视该项工作的同时要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加大资金设备投入、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加大时间成本投入,为国际合作交流的各项工作提供保障,这样才有可能打造出一片充满生机的国际交流土壤。

国际化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重要发展方向。将国际教育资源为我所用已近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常态与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从人力与财力上加大投入,从管理上陆续跟进,从制度上不断完善,建立便捷有效沟通平台,做好家长、学生宣传与咨询工作,从学生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寻找优质资源项目,从数量上实现更多学生出国交流,从质量上提升学生出国交流学习效果,提升学生、家长对出国交流工作的满意度,培养更高质量、更高视野毕业生,助力学生开拓美好未来,同时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目标。

(作者单位:西安外国语大学旅游学院)

基金支持:本研究受“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旅游管理专业双语教育国际化培养模式研究(SGH140616)”支持。

参考文献:

[1]Barry J.Consumer Behaviour.South-Western:Cengage Learning,2013.

[2]Douglas,Mary and Aaron Wildavsky.Risk and Culture.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2.

[3]Steinberg,Laurence;Monahan,Kathryn C.“Age differences in resistance to peer influence”.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7,(6):151-164.

[4]杨瑞萍,仪建红.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群体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2013,(7):32-34.

[5]赵中建.从一所学校看美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以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1,(1):55-62.

猜你喜欢

对策
输变电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常见问题及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南方小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对策
水利工程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对策
“住改商”问题与对策之思考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完善公司内部控制的相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