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六项原则

2016-05-30姚若君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故事情节孔乙己语文课堂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要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合理适用的教学活动设计能让课堂“动”起来,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教学活动中来,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教,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由语文教学活动组成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教师都掌握了不少新理念,但我们发现现在很多语文课堂的教学活动就有这些新理念拼接而成。比如像整体感知-感悟体验-自主品读-合作互动-问题探究-拓展延伸。再如走进作者-走进文本-走进情感,还有一些新颖一点的“对话式”,或是自己弄一些新鲜的说法。其实这些概念的背后,还是传统的问答式。

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过程,本质上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教学展开的核心就是找答案、下结论、贴标签,课堂很多基本模式是“提出问题-学生看书-交流意见—亮出答案”。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教学活动是组成课堂教学过程的基本单位,要让语文课堂鲜活起来,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

一: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紧扣语文的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首先应该是语文的活动。什么是语文的活动呢?简单的说是语文的听说读写,全面一点说应该是“语文综合素养”。什么是“语文综合素养”?就是除了听说读写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看不见也说不清的但对一个人的语文又很重要的因素。比如阅读的能力,语言的能力,理解的能力,写作的能力等等。

现在在语文课堂上的一些教学活动设计其实脱离了语文的特质和语文该有的活动,比如说在笔者听过的一堂语文课上,一位老师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设计的一个活动是:有人要到杭州来旅游,情根据《钱塘湖春行》这首诗为他们设计一个合理的旅游路线,应该建议他们在哪个地方多看看。这个教学活动看似设计的很新颖,一般的语文老师可能不会这么设计,但这个教学设计并不是贴合语文的教学活动,且不说唐代到现在的杭州会发生多大的变化,学生也根本就没有办法根据一首诗来设计一个旅游路线。这需要很多的地理和历史知识,其实并不符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总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也并没有实现。这就是一个脱离了语文教学要求的课堂活动。

所以语文教学活动必须以语言为核心,以文本为平台,以听说读写为基本形式,活动本身必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即要让学生获得什么语文知识,进行哪一方面的语文活动,意在提高学生哪一方面的语文素养,应该清清楚楚,否则很容易成为无效教学、无效活动。

二: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坚持学生立场。

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老师很容易缺少学生立场,而是站在自己的理解和立场上去设计活动。老师的阅历比学生要多,理解比学生要深,课前还经过了充分的备课,所以老师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有很大的不同,但老师经常会出现的一些错误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设计教学活动。为了让学生说出自己想要呈现的观点,经常就是老师一步步的引导学生走到这个答案,或者是老师将结论直接说出来或展示出来。有些观点确实新颖独到,有些结论写得也很有文采,但这些对学生活动起什么作用呢?现在有一些老师会在学生表达之后,或在下课之前来一段很抒情很唯美的话,雅则雅矣,对学生的用处确不大。

笔者认为合理的教学活动设计不能以找到正确的答案为目的,而是能让学生暴露出错误的答案,是教学生所不会的,而不是学生已经会的。课堂上老师始终不能忘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忽略学生的立场。最简单的例子,让学生说说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不仅让同学说自己喜欢的,也可以说说别人喜欢的你喜不喜欢,或者说说不喜欢的。这样一来,活动就有了共生性和交互性,学生的收获肯定更大。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要明确要求。

课堂教学中每个活动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意图,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做出明确的规定,不要让学生无所适从。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时候,要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要求学生做什么,应该怎么做,要求什么样的学习成果,否则学生只会盲目活动。

比如在教学小说的时候,经常会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但学生起来回答,老师经常说不够概括或是这不算是复述,但到底什么是复述,什么是概括故事情节,到底要学生做什么,老师根本没有明确表示,这样让学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怎么做才对。如果学生提出复述故事情节时明确提出:1.依据关键词语提示复述。 根据提示词语复述就是教师根据教材文本内容的特点,罗列出一系列关键的词语,然后让学生根据提示词语进行复述课文。2.按故事情节复述概括。抓住故事情节的开端,明确故事情节的发展,把握故事情节的高潮,看好故事情节的结局。3.按事件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故事内容。明确事件的起因是什么,了解事件的经过是什么,掌握事件的结果是什么,将此串联起来,就能概括故事的内容。只要教师清楚的讲出自己的意图,具体明确该怎么做,学生就能够弄明白老师让自己干什么,课堂活动才能顺利。

四: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着眼班级集体。

仅仅发生在个别同学和老师之间,或者个别同学之间的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能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任务让所有同学都有可能完成,活动才会“活”。在不少公开课上我们经常看到的都是个别学生在活动,是老师和个别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如果我们设计的活动是班级里绝大数的学生都能能够做到的,教学一定是“活”的。

这种群体性的课堂活动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个体完成的群体性活动,一种是集体完成的群体性活动。比如说在学习《孔乙己》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抓住手的描写去理解人物和主旨。设计的一个教学活动是,让每个学生选择合适的地方写孔乙己的手;再让大家一起合作完成孔乙己死的场景,大家一起想一想:孔乙己死在什么季节?孔乙己会死在什么地方?孔乙己死了会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如果孔乙己死了,他手上会拿什么东西?这两个环节的设计,一是让学生作为个体完成学习任务,二是让学生集体共同完成一个任务。教学活动的设计就是要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不管是个人还是集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而不是总是看几个好学生在“活动”。

五: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是有层次的。

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学内容重点的环节,需要分步完成,需要分层落实,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主到次的展开。在教学一些课文难点的时候,课堂活动的设计是要要分层推进。比如说教学《我们家的男子汉》,理解“男子汉精神”是一个教学重点,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推进:1、学生归纳“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的主要品质;2、加工文中的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心目中的男子汉;3、讨论:男子汉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4、小组合作完成小诗《男子汉宣言》。这四个教学活动由浅入深的分解了“男子汉精神”这个教学重点,在活动的安排上也是由轻到重,先是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后面难一点的问题就大家合作,互相讨论,触发灵感,解决问题。

六: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是适宜的。

教学的适宜指的是活动方式要适当,活动强度要适宜。即适合特定语文学习内容,切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体现语文学习的特点。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有一个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选择一幅春景图,将其改写为一首现代诗。笔者认为这就是不适当的。再如在教学《背影》的时候,有一个环节是寻找“亮色”,在灰暗中有两处亮色,一是买来的橘子,二是紫毛大衣,在一片灰暗中看到这两抹暖色,恰恰是父亲爱的体现。笔者认为这个设计是适当的。文本的欣赏,以画解文是适当的,以文解画就不太适当;让学生根据画去解读文本诗句比较恰当,让学生根据文字画画就不是恰当的语文活动。

活动强度的适宜指的是教师对学生应该提出一个适当的要求,这个要求应该是高于学生现有的水平和能力,过高或过低或等同于现有水平,活动都是没有效果的。比如笔者在教学《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课文时,要求学生阅读课文并概括文学的几个特点,分别是审美功能、移情功能、社会功能、教化功能,可是学生始终不得要领。笔者也明显看到对于学生来说怎么能从课文的阅读中获得这样的信息呢?即使获得了信息,又怎么能要求初一的学生做出这样的归纳呢?显然,这个活动对初一学生而言就是难度太大了。教学活动的适当适宜是让学生能够投入到教学的活动,只有适当的方式才能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只有适当的难度,才能让学生愿意参与活动,课堂才能动起来。着眼于不同角度,语文教学活动的设计有着很多不同的要求,但语文教学有一把总钥匙,就是活。什么样是活,并不是说设计多样的教学活动形式就是活,有时候一堂课不成功,不是没有新的教学活动设计,而是需要合理适用的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通过教学活动教,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学,由语文教学活动组成的语文课堂才是理想的语文课堂。

(姚若君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 215228)

猜你喜欢

故事情节孔乙己语文课堂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普希金的南方叙事诗中戏剧性故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