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妙幽默睿智

2016-05-30张德昌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诗体诗心钱钟书

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是针对美国人来谈中国诗的演讲,为了方便美国朋友了解中国诗的特征,钱先生运用了大量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本文语言运用的一个突出特点。但钱钟书先生的比喻又与一般修辞比喻不同,它往往在比喻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理解这些比喻的含义,是读懂这篇文章的关键。那么,文中的比喻有什么特点,又都表达了什么丰富的含义呢,让我们细细品味这篇文章的精妙。

一、精妙

精妙就是精确巧妙,即用精准巧妙的语言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进而让读者明白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既然本文是对美国人进行的演讲,比喻的喻体选择就颇有讲究,喻体选择既要准确巧妙,又要让对方易懂,所以作者选择了美国听众有生活体验的事物。

“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两三分钟。比如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这里连用了两个比喻,第一处比喻作者选择了自然现象“闪电”,听众立刻就能明白中国诗篇幅短小而有力的特点,仿佛一眨眼就可以阅读完。第二处是和西洋诗比较来理解,借用西方的短语“轻鸢剪掠”,既能让读者理解中国诗短小有力的特点,又让人能体悟到中国长诗的动态美,语言精妙。这两处比喻轻巧自然,令人遐想,能够迅速调动听众的生活体验,拉近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都是微型雕刻,在雕刻艺术当中难度最大,大都为西方读者所熟悉,成功的微雕作品是精美的工艺品。作者在这里将中国诗人比作技艺高超的雕刻艺术大师,比喻巧妙,“妙”中凸显一个“准”字。他们创作诗歌就像认真雕刻一件精美的微雕工艺品,作品典雅,有韵味,令人,爱不释手。

“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这里又连用两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非常具体地比照了中国厚重诗在中国诗中所占的比重,与外国诗相比,就像蛛丝网和钢丝网。同样是网,蛛丝网单薄却轻盈,钢丝网坚硬又厚重,这样精确的对比妙在蛛丝网与钢丝网形似而质不同,体现出中国诗的比重之低,也符合后面用音乐来作比。可能西洋读者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缺乏厚重感,而作者认为中国也有具有厚重感的诗,只不过比重略低。第二个在比较中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中西诗音调的不同,用西洋人熟悉的乐队合奏和吹芦管作比,一个浑厚雄壮,一个单调低沉,让人一听即明。

精妙的比喻让人感到比喻运用恰到好处,又给人带来妙不可言的感觉,从而使听众准确地明白文章里面深藏的道理。

二、幽默

幽默,是指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的语言,读者阅读后既轻松一笑又明白其深刻内蕴。“幽默”一词本身就是从国外引来的。钱钟书先生在演讲中为了和外国听众达成共鸣,增强演讲的效果,运用了大量有趣的幽默语言,激发外国读者对中国诗歌的感悟。

“我愿意换个说法,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中国诗富于暗示,外国读者很难理解,正因为暗示性,才显得含蓄,就像怀孕的女子,你不用给别人说,我怀孕了。大家一看女子的体型,自然就会明白,这是一位怀孕的女子,是让人有所期待,有所希望的。以此来说明中国诗歌的特点,显得幽默、风趣,听众在笑声中理解了中国诗歌不是故作深沉,而是一种含蓄,多加阅读就能体味其中内蕴,既而会浮想联翩。

“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含蓄、幽默,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明白作者的用意。这一句前面是“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有个安顿归宿”,由这可以看出这一句比喻在说明研究外国诗歌的目的就是为了研究本国诗歌,这就像病人需上床休息,浪荡子要回家过正常日子一样,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作者用幽默的语言点出了研究中国诗歌就是为了研究本国诗歌,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也点破了比较文学与研究者的关系,语言温馨亲切,间接地表达了对方听演讲的真正用意,就是回去更好地详细了解本国诗歌,热爱本国诗歌。

“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该处比喻承接上面比喻句,幽默风趣的语言感觉就像和对方拉家常,饶有兴趣地指出了解中国诗更能增加对本国诗的喜爱。作者将了解中国诗比作在中国小住,在比喻中又有比较,这也是作者反复说明中国诗和外国诗没有什么本质区别,通过远观,阅读中国诗只能增加对本国诗的喜爱,就像在外地旅游,更能感到家乡的温馨甜蜜,拉近了与出门在外的美国听众的距离。

幽默的比喻让人感到比喻的使用含蓄风趣,给人带来忍俊不禁的效果,幽默的比喻又让听众准确的理解里面蕴含的道理。

三、睿智

睿,通达,看得深远;智,智慧。睿智,就是形象的比喻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引发听众对中国诗歌,对人生的深入思考。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生动富有哲理意味的比喻,将深刻的道理简单化、生活化,处处显示着钱钟书先生的睿智。

“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的两层。”故事显得荒唐可笑,却讲明了一个简单的逻辑,其中的辩证法一目了然,没有一层、二层,怎么建造第三层?连普通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从而加深了听众对中国诗没有牢固的思想体系的理解。

“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比喻成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说出了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的高不可攀,是凌云之中的空中楼阁,华而不实,不切实际,后面立即解释这是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不过在这里,钱先生只是谈中国诗的特点,绝没有贬低中国诗的意识。

“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本句话诗体就是鞋子,诗心就是脚,鞋子与脚、诗体与诗心,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制约。再深入理解,作者是为了说明一个诗人作的诗并不是仅仅为了篇幅短小,而是因为中国诗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高度,就是诗心,表达出来的内容,使得诗体显得短小精悍。钱钟书为了让听众明白中国诗歌短的原因,拿人们最熟悉的脚和鞋子的关系阐释了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而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

“你们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拔石转金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的野兽狂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中外诗歌相比,外国诗奔放,中国诗含蓄。中国诗虽没有外国诗的叫嚣和呐喊,声音又静又细,但含蓄中亦有力度,只要认真阅读体味,“力的神威”却能影响到一个人的灵魂。尤其以“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比喻中国诗歌同样抒发真情实感,表达人类共同情感的追求,既新又准,妙趣横生中凸显出中国诗总体上的“笔力清淡,词气安和”的特点, 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诗的固有看法。作者在中外诗歌的比较中论述着诗歌的共同,通过比喻说理,读者很形象化地明白了中外诗的异同。

睿智让人感到比喻用的聪明机智,让人如醍醐灌顶,达到了化深奥为简单的效果。

钱钟书先生钟情于运用比喻,《谈中国诗》是以此事喻彼事,以此理喻彼理,这也正是钱氏比喻为什么往往是一个长句或者好几个句子连在一起的原因。钱钟书先生不是简单地追求语言的生动形象,而重在阐述一个道理,让外国人真正了解中国诗。他的比喻充满着“精妙”、“幽默”和“睿智”,三者并不是并列的,“精妙”是基础,“幽默”是升华,“睿智”则是一种境界,这三者又都体现着比喻奇特,创新的艺术和魅力。他运用的比喻已超乎修辞学的概念和实例,完全是出乎意料,甚至匪夷所思的,这也是钱先生语言功底深厚的体现,他总能从寻常的事物中看出深刻的道理。阅读钱先生文章里的比喻不能简单地通过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来分析,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段,读者自身的生活体验,寻求二者之间的相通性,才能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含义,进而体会文章的主旨。

(张德昌 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710000 )

猜你喜欢

诗体诗心钱钟书
钱钟书清华园养猫
钱锺书还是钱钟书?
唤起“诗心”,更要唤起“诗教”
诗心依旧(节选)
菊品与诗心——论欧阳修十年迁谪期的菊花诗
钱钟书的读书笔记
试谈诗体分类被忽视的新体诗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