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基本问题的追问与思考

2016-05-30达娃拉姆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定义传统

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追求的是语文教学的高效,对此需要思考和探究语文教学本源,分析中学语文的内容,研究最佳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需对“什么是语文”“语文从哪里来”“语文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什么”等抽象问题进行寻根问底,以便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全面、科学的认识基础语文教育,而这又对改变目前的教学短板,认真贯彻和执行新课程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语文课程,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固然需要思考和探究语文教学的理念、内容、方法等问题,但是诸如“语文是谁?它从哪里来?它要到哪里去?”这些看似抽象、在实践中没有即时收效的问题,对于全面、科学的认识语文教学,切实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影响至深、意义重大。笔者认为以上这些问题既不是空泛的、渺茫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它恰恰是基础的、根本的、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语文教育实践者,推进语文课程的深度改革,使之合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不可回避地要思考和回答这三个基本问题。

“语文是谁?”这一追问回答的是关于语文的“定义”问题,即“语文是什么?”一直以来,关于语文的定义种类繁多、争鸣不断。如“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学”,“语文就是语言和文章”,“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化”,“语文就是美的艺术”,“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语文学科定义的不确定性与流变性使一些教师对于语文到底是什么,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与范畴等的理解显得混杂而模糊不清。表现在实践中,如有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游戏活动课、音美课、第二课堂、拼盘课、狭义审美课等情况,无的放矢,以至于耕了“别科”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搞清学科定义对于有效教学至关重要,因为“正确的认识是正确行为的先导”,定义是对于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语文的定义就应该是对语文本质特征或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所作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明了语文的定义会使实践者清楚语文“到底是什么”而不是“可能是什么”,从而减少因主观的阐发造成的误解以及由此所带来的实践的混乱与低效。

语文,虽然是人文科学,但毕竟也包含“科学”二字,它“是什么”,就会“不是什么”,它有自身的特征与规律,它有其明确性,是独一无二的,客观存在的。2011版语文课标是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它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其中“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这些关键词在理解“语文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应在历次改革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紧密与实践结合,进行深刻观照与阐释。这样,会对语文的定义进行理性思考、科学思辨,减少主观臆断与想当然,少走弯路。需要说明的是,搞清语文的定义并不是要死抠名词、咬文嚼字、纠缠概念,而是要理性认知、科学实践,要在尊重语文课程基本要求与汉语学习基本规律与方法的基础上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回答好“语文是谁”这个问题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关键之一。

追问“语文从哪里来”这一问题,主要是强调了解语文发展的历史进程,对古代、近代、现代、当代语文教学的状况有一些了解。“历史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知道我们以前做了什么,以后还可以做什么(《中国教育学百年》)。”尊重历史、了解历史才可能以联系、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才可能更好地审视学科发展的完整性、连续性、科学性,才可能谈得上继承精华、推陈出新、科学发展。如果割断历史或对本学科历史一无所知,创新和发展很容易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反观语文教学的来路,了解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与脉络,对当代语文教学至关重要,这也是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必须要搞清楚的事情。

首先,追问“语文从哪里来”这一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语文发展的历史状态,搞清楚语文从萌发到生长不同生命时期的特点、成效与问题。这种回溯不仅能使我们感受到汉语和古老文化带来的教育与启示,增强我们对于民族文化与母语的情感,也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传统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汲取精华,进而结合当代语文教学的实际,更好地加以创造性运用。常有一谈改革就否定历史与过往的现象,这种历史遗忘和历史恐惧症对语文课改有害无益。众所周知,一切发展都是根植于历史又超越历史的,理性的实践者应该正视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就,并从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中,受到某些启发,学会活学活用,最后反思超越,从而收获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之法。

其次,追问“语文从哪里来”这一问题,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传统语文教学的经验。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多有垢病,但垢病往往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流于表面,缺乏对传统语文教学经验与做法的整体与全面的观照。如品析、炼字、涵泳等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有的观点认为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图书数量暴增,阅读信息爆炸,这些方法不合时宜,少慢差费,作用寥寥,教学中应该多探究短时间内能够大量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阅读策略或者是某些能立见功效的教学方法。如果我们对传统的阅读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了解,就不难发现这些方法在汉语学习方面有其独到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品析、炼字、涵泳等传统的学习方法不仅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还对丰富语言、提高审美能力与语文素养,涵养性情、修炼人格、增加情趣等具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而对学生的影响则体现在为用而学、无为有为、虚实结合的辩证哲学上。

所以,了解语文的历史,不仅会使我们更清晰地看到语文发展的全貌,认清语文的真实状况,也使我们能够客观地对待某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做到古为今用,惠及师生,这也是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语文课程、建设语文课程的要求。因此,追问“语文从哪里来”是语文教学应该而且必须要面对与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学要往哪里去?”所涉及的是语文学科发展趋势的问题。21世纪的人才要具有解决问题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媒体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领导力与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完成培养学生这些能力与提高其综合素养的任务,就要不断地自我反思,在扬弃中进步,以固本求实、开放创新的姿态完成自身擅变。

首先,要做课程自身的内省。语文课程本身的内省过程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也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删尽繁杂,凸显本质。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先生也特别强调语文教学要去伪存真,要打假,为此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真语文”活动,返璞归真,因为务实探新是语文教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认真总结各历史阶段语文教学的成败,萃取传统的精华,使具有传统与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焕发出别样光彩,切实为语文课改服务。

其次,强调基于传统的创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脱离传统谈创新必然是盲目、虚无、低效的。传统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宝贵经验,至今具有实践价值。如“读书须有次第”,“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诵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等等。以上理念和方法对于汉语学习具有独特的实践效果,在当今时代一如既往的富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尽管传统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也不能生搬硬套,也要与时俱进,不断改新、丰富和发展。如单篇精讲品析的阅读教学法,就需要灵活运用,不能篇篇精讲,如果把精讲品析当成解决阅读教学问题的万能钥匙,就失去了意义。好的方法用好了才有用,滥用就是害了。阅读教学还应该结合实际,开展多文本、群书等多种方式,真正建设出适合学生发展的、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另外,语文的发展要借鉴国外母语教学的某些做法,如口语交际教学中,美国对口语交际教学的策略分类及对学生运用策略能力的重视与培养;德国口语交际开展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活动教学。再如阅读教学领域的SQ3R阅读法、心智图法、意义图教学法等等,这些对目前我们的语文教学改革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应当拿出海纳百川的气概,洋为中用,进行本土化创新,这样也许我们会在艰难求索中有些心得,能够发现一些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的新路径。

参考文献:

[1]秦枫.泛在学习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再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15,(9).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唐蕾.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4).

(达娃拉姆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中学 860000)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定义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
山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