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进课堂

2016-05-30常丽华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6年3期
关键词:识字语文课堂教材

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门的逐步开放,中国人的思想禁锢不复存在,民主、科学、自由的理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西方文化的大量涌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尴尬境地,就连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所占的比例也日益减少。也正是由于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得当下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对此,“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理论应运而生。本文旨在通过对语文教育发展现状以及“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必要性分析,探究传统文化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及教育意义。

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理论根基

(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中国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准则,更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存留了一系列关于言论、思想、技艺、育人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书籍,它不仅是古人思想的延续,而且是历代中国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基。虽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思想和主张与当下的社会现状发生冲突,甚至展露出消极、封建的一面,但我们仍旧不能否认其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对当下社会的重要影响。它是中国人审美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体现,还是中华民族繁衍至今的强大根基。

然而,“五四”运动以来,随着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和对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传统文化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成果时,开始审视和怀疑中国传统文化,更甚者,带着一种盲目和极端的态度,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一味崇尚外来文化。当然了,这种动摇文化根基的态度不仅让人迷茫,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中小学生对传统知识的严重缺乏:忽视传统节日反而热衷于圣诞节、情人节等外国节日;不喜欢民族音乐反而狂热于摇滚、说唱等西方流行音乐;不了解中国诗歌经典反而对国外神话、爱情故事情有独钟。这一系列的现象都反映出我们对自身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不可否认,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差,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当代人的传统文化意识是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还体现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摄入传统文化的因素,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脉络,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内涵,为以后的求学之路和身心健康发展奠定深厚的文化基础。

(二)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初始阶段,也是夯实基础、培养兴趣的最关键时期。随着小学阶段各个学科比重的不断变化,英语在小学阶段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母语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威胁。而传统文化是中国历朝历代文化的结晶,是汉语最独特的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引入课堂,才能扭转当下教育失衡的局面。

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也注定了中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的必要性。传统文化中启蒙教育的经典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都是儿童初始学习的最好素材。《三字经》被公认为是一本关于古代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处世、为人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是启蒙时期学生的必读书籍,而且,全文押韵,音律和谐;《百家姓》是一本涵盖了中国各种姓氏的书籍,了解姓氏由来不仅可以了解自身的家族渊源,在以后的交际中还可避免不识别人姓氏的状况,是语文实践运用不可缺少的辅助书籍;《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教授孩童识字的重要书籍,全书共有一千个汉字,而且全文押韵,比较容易记忆,可以大幅度提高孩子的词汇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由此看来,对于传统文化中蒙学经典的引入,不仅可以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效果,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运用能力。因此,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不仅是大势所趋,更是出自对孩子良好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建构的要求。

此外,语文独特的学科属性决定了传统文化进入语文课堂的可实施性。“语文”,顾名思义,指的是语言文字。特别是在中小学阶段,识字、运用文字和阅读理解是语文学科最主要的任务。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是对中国几千年来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是汉语的精髓所在。因此,在语文课上引入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识字的基础上了解更多的文学典故和古文经典,从而增加词汇量,提高识字水平,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推动其阅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课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推动了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发展,使得传统文化重新登上历史舞台,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再次展现,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归宿,进而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提高整个民族的凝聚力,推动整个社会物质、精神的双重发展。

二、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的方式方法

(一)教材改革——传统蒙学教材的引入

古今以来,识字认字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当然,随着时代的变化,古代的许多教育理念都已经不适合当今的语文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仍旧有许多识字方法值得当下学生学习。譬如上文所提到的《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都是前人在摸索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编纂的一套识字教材。这些教材充分考虑了汉字初学者的特点,采用韵文结合、由简到繁的方式降低了识字难度,而且带动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千字文》,一千多字未有一字重复,可堪是识字教育书籍中的一个奇迹。此外,大多数蒙学教材古人都充分运用了汉语元音占优势、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让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还能体会到汉字的音乐美,从而萌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由此看来,传统文化在引入语文课堂时应侧重于传统蒙学教材的引入,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阶段和接受能力,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和理解能力。

(二)师资的培训

将传统文化引入语文课堂,教材的改革是一方面,同时,对老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训也不容忽视。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语文老师的国学素养要求非常高,只有老师充分领会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及文本内涵,才能正确地指引传统文化的学习。因此,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的学习,其重担就落在了语文老师的身上。对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仅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更要与时俱进,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下教育现状结合起来,更好的“施教于人”。

(三)课堂改革

与近现代的文章不同,传统文学往往有一系列的典故和由此衍生的文学意趣。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不仅要给学生讲授文本,更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参与性。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诸如课文注释、引语、插图等入手,多方面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提升传统文化接受能力,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关于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反思

现如今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和信息的易变性,注定了一波又一波的潮流在国内盛行又迅速消失,但“国学热”不同于其他潮流,其内涵和意义对于青少年人格、素质的培养以及价值取向、人生观念的塑造都不容小觑,因此“国学热”不能止于一时,小学语文教育对于传统文化的借鉴和吸收要有持久性,要让文化之根驻扎于每一位学生的意识里,以此达到热爱并学习传统文化的效果。

除此之外,传统文化在进入语文课堂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中国国土幅员辽阔,教育资源和教育理念的不同决定了各个地方的授课方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传统文化的讲授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在城市的实际教育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内容,唯有此,才能让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其独特魅力,让学生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高云芳.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科学导报,2013,(5).

[2]张静.从古代蒙学教材的演变看当代启蒙教育[J].现代语文,2007,(2).

(常丽华 河南省许昌县教师进修学校 461000)

猜你喜欢

识字语文课堂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识字
识字儿歌
识字谜语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
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