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成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2016-05-30冯旭

广东教育·高中 2016年3期
关键词:中心词另类审题

冯旭

2015年的全国高考新课标甲卷、乙卷在继续沿用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命题人特意增加了包含着具体要求的任务性指令。如乙卷要求:“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指令考生必须用写信的方式来入情入理地就问题明态度、讲道理;甲卷要求:“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指令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这种任务型材料作文的特点是:在作文材料所规定的具体情境的范围内,命题人提出相关指令,引导考生就一个具体明确的任务(要求)来写作。简单理解即是“材料+任务”型作文。即在材料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具体的写作任务指令。它要求学生先读懂材料的内容与含意,在此基础上按照任务指令作文。

任务型材料审题立意包含三部分:读懂材料内容与含意,明确写作任务,立意。

作文材料的类型大致可分两大类——事件(事实)类和阐述类,下面分别就这两类材料谈谈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一、事件(事实)类材料的审题立意

事件(事实)类材料作文题中的材料以“事件”的形式呈现。这些“事件”有的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包括人物故事、哲理故事和寓言故事等),有的源于现实生活,如时事新闻,调查报告等。漫画类材料往往隐含了一定的故事,可归入此类。

事件类材料一般包含了“人”(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如果是多个,则其中有主要人物,有次要人物),和“事”(即情节,情节可详细,也可简单)。

事件类材料有的体现出较明显的感情倾向,有的则相对客观;有的事件有相对明显的结局,有的则结局较隐晦;有的材料中有明显的中心句揭示材料中心,有的则无;有的材料只有一个事件,有的包含两个或多个事件。

此类材料审题立意的基本方法有:概括中心法,分析材料含意、揣摩命题意图法,提取关键词、以果溯因法。

1. 概括材料中心

概括材料中心指通过用一句话(有时可用两句话)概括材料核心事件,从而把握材料中心内容的方法。基本句式是:谁做什么,结果如何(或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结果如何)。

2. 分析材料含意,连接现实,揣摩命题意图

概括中心法只是把握了材料的主要内容,但很多材料(尤其是寓意类材料)往往在材料内容、文字的背后隐藏了更深层的含意。这恰恰是命题人真正希望考生思考和探讨的东西。其实任何一个作文题,命题人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考生通过他所给的材料(或题目、话题)理解、思考现实社会、生活、人生中的某一问题或现象,从而形成一定的认知(观点),或表达一定的情感。因此,在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分析材料含意之后,必须连接现实社会、生活、人生,仔细揣摩命题人在材料中或隐或现地表达出来的命题意图(即材料的含意)

3. 提取中心词,以果溯因,确立写作中心

此种方法指的是在准确把握材料内容和含意的基础上,提炼出写作的中心论点(情感)。之前二法是审题,此法则是立意,包括两方面:一是准确立意(力求是核心立意)必须围绕着材料中的核心事件进行(能确保立意不偏离材料核心事件的最好的办法是提取出材料内容和含意的中心词);二是明确立意,即确立一个明确的写作中心,因为在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的范围之内,考生可从不同角度切入,表明不同的态度和自己对核心事件的认识与思考。如何才能得出一个明确具体的思维结果,就需要借助“以果溯因”的方法。

以果溯因,具体地说就是由事件的结果入手,步步发问,倒追产生这个结果的根本原因。所得到的根本原因,即是写作中心。

【示例】阅读下面的材料,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不少文艺界人士前往现场观礼,也有部分守着电视看直播,并在微博上发表自己的激动心情。但也有例外,如范玮琪3日上午就在个人微博上,继续晒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她的行为引发众人热议,有网友谴责、抨击她,有网友为她打抱不平,还有网友觉得……

对于此事,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不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1. 概括材料内容

对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众多演艺界人士关注并为此激动,范玮琪则在网上继续晒双胞胎儿子,引发争议。

2. 分析材料含意,连接现实,揣摩命题意图

⑴分析材料含意

范玮琪等演艺界人士:公众人物(名人);

“纪念……70周年大阅兵”:公众关心的重大事件(关系到社会、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利益);

关注大事件并激动:一种“大爱”“大我”;

“晒双胞胎儿子”:注重亲情,“小爱”“小我”;

网友争议的本质:公众人物该如何妥善处理“大爱”(“大我”)与“小爱”(“小我”)二者的关系。

⑵连接现实

近几年,公众人物因为言行不慎而引起的各种纷争可谓此起彼落,相对于平民百姓,这些公众人物于社会而言,他们是价值和道德的标杆,他们的一言一行无疑都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一定程度上,他们的道德良知的高低有无,决定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高低。他们传递给社会的是正能量,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反之,他们所在的国家、社会的现状和将来就令人忧虑。同时,公众人物也是人,他们也可以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嗔怨痴,他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生活的空间,世人不必也不能苛求他们不食人间烟火,升格为“神”。要紧的是,如何将这看似矛盾实则可兼顾的二者协调好。如果当年的“范跑跑”(当然他不是公众人物)只是在灾难来临时独自逃生,而不在公开的场合信口开河,宣扬、卖弄自己的人生哲学,又何致于成为众矢之的,为世人唾弃。

3. 提取中心词,以果溯因,确立写作中心

⑴提取关键词

从材料内容的角度:范玮琪等演艺人士,关注大阅兵,晒双胞胎儿子。

从材料含意的角度: 公众人物(名人),大爱(大我),小爱(小我)。

⑵由果溯因,确立中心论点

结果:范玮琪的行为引发争议。 立意角度:其一、赞成(打抱不平);其二、否定(谴责抨击);其三、综合(二者)角度。

由果溯因:赞成 →为什么赞成?→因为……;否定→为什么否定?→因为……;理性看待→为什么要理性看待→因为……

参考立意:(1)范作为公众人物,其行为举止对社会有表率作用,应合时宜。(应在关键词范围内分析)(2)范的行为与其他明星相比,只关注 “小爱”(小我),没有体现出高尚的大爱情怀(大我情怀)。(3)爱国(大爱)与爱子(小爱),都是人间真情,“秀”爱国(大爱)可以,“秀”爱子(小爱)为何不可?(4)范有感动的自由,也有不感动的自由,爱不能强迫。(5)勿以“爱国(大爱)”绑架“私人生活”(小爱)。

二、阐述类材料的审题立意

阐述类材料是相对于事件(事实)类材料而言,它包含两种:一是命题人用或叙述,或议论,或说明的方式(可能也夹杂点抒情的成分),围绕某一个中心话题,给考生提供一段或两段文字材料;二是材料由言论(如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其他言论等)构成,诗歌类材料可以归入此类。

第二种材料可以只由一则言论构成,也可由两则或两则以上言论组成。两则以上材料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同义关系,反义关系,相对关系。

阐述类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主要有:提取中心词(关键词);揣摩中心词内涵和命题意图;扩词成句、以问领想,确定写作中心。

1. 提取中心词(关键词)

所谓中心词(关键词)指的是阐述类材料阐述的中心话题。阐述类材料命题人一般是围绕某一个中心话题进行阐述。因此材料中一般有一个或两个中心词(有时可能有多个)。中心词可以是一个词,也可是一个简单短语,如2015年广东卷的中心词是:途径、感知自然、结果;2015年天津卷的中心词是:范儿;2015年上海卷的中心词是:坚硬的东西、柔软的东西、和谐自我;2015年江苏卷的中心词是:智慧;2015年湖北卷的中心词是:泉水、喷泉。

2. 揣摩中心词内涵和命题意图

一个词,尤其是作文材料中的中心词,往往有丰富的内涵,即词的含意,或实指,或虚指,或本意,或寓意(比喻义和象征义)等等。如2014年江苏卷的中心词“青春”,显然不只是指人生理上青春期(这是必然失去的,也就是必朽的),“青春不朽”中的“青春”应该另有所指。又如2015年天津卷的中心词“范儿”,材料中命题人已对其内涵和外延作了充分的解析。再如2015年上海卷的中心词“柔软的东西”和“坚硬的东西”显然有比喻义。

同事件(事实)类材料一样,当顺利提取出命题人隐含在材料中的中心词(关键词),并揣摩其含义后,还要将中心词所蕴含的意思和现实社会、生活、人生进行连接,仔细揣摩命题人在材料中隐藏在材料背后的真实意图(即材料的含意)。如2015年湖北卷:透过中心词“泉水”“喷泉”,我们应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命题人是要我们思考现实社会类似于“泉水”“喷泉”的人和事,弘扬像“泉水”一样的默默奉献的精神和社会正能量。

3. 扩词成句、以问领想,确定写作中心

前二法是审题,此法是立意(确立写作中心)。基本思路是:由中心词(关键词)扩展成一个短语式的简单句子,然后从不同角度,用提问的方式,将立意变得更加具体、深刻、集中。

【示例】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经有人说,阮籍,郑板桥,布鲁诺是另类;也有人说,韩寒、李宇春、丁俊晖是另类;还有说,国家体育场鸟巢的设计、广州亚运会的“水上开幕式”很另类……今天,这样另类的人和事频繁出现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让人惊叹、赞美、深思……

你是怎样看待“另类”的?请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不能脱离材料的内容与含意,标题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1. 提取中心词:另类。

2. 揣摩中心词内涵:“另类”,可是名词,指另外的一类,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的人或事物,是与传统,或者当今主流不一样的言行。也可是形容词,指与众不同的、非常特殊,与传统,或者当今主流不一样。

3. 连接现实:现代社会,另类之人,另类之事,越渐增多,人们对此的态度也从过去的单一否定,到宽容接受,到赞美;但理性分析,并非所有的另类都是合理的,也不是所有对另类的追求都是正确的。一味否定,或一味肯定都不值得提倡。“另类“,让人惊叹、赞美、深思……

4. 扩词成句:包容另类,赞美另类,不做另类,理性对待另类等。

5. 以问领想,确立中心论点。

从“是什么” 突破,立意会很肤浅,只能表面地列举生活中的种种“另类”来办展览。

从“为什么”突破,写“生活中为什么有‘另类”,分析“另类”产生的根源,阐释生活中“另类”存在的必然性,文章可能有一定深度和价值。

最好的角度是从“怎么办”突破,猎取生活中与主流相差甚远的“另类”进行现实意义和价值观的阐述,即“面对生活中的另类,我们该怎么去(以什么心态、方法、智慧)应对。(如宽容、信任、赞成、反对、压抑、忧虑、反思等)

参考立意:角度一:辩证看待“另类”。 “主流”“另类”都是潮流;“主流”应该善待新生事物 ——“另类”;“另类”“主流”可以和谐共存;“另类”终将汇聚成“主流”;生于“主流”,活得“另类”;和而不同,文化和思想应该包容“另类”;做“另类”,应理性等。

角度二:赞美“另类”。 偏离“主流”才能引领“潮流”;敢做“另类”,才能成就自我;“另类”成就“主流”;舒展个性,活得自由,活得另类,走自己的路;敢当”另类”,敢为天下先,做时代的逆潮儿;对 “另类” 不妨多些宽容;文学的“另类”,在文坛上独领风骚;尊重“另类”,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压制“另类”,就是扼杀生命的“个性”;艺术的“另类”,成就艺术的高峰;“另类”展现的是“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等。

角度三:反对“另类”。做“另类”,应该有基本的道德底线;盲目追求另类,是片面理解“美”的涵义;刻意标新立异,这样的另类太“雷”人;“网络另类”,你的爱心何在、是非何在等。

三、明确写作任务

任务的要求有多种:⑴限定写作文体(如2015年全国乙卷限定写书信);⑵明确写作对象(如2015年全国乙卷“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2015年全国甲卷“这三人中”);⑶进一步缩小写作范围(如2015年全国甲卷指令考生分析“谁更具风采”);⑷指定写作内容(如2015年全国甲卷指定考生写作内容中要体现“思考、权衡与选择”)。

明确写作任务属于审题,应在立意之前完成。对于命题人在作文题目中提出的任务,一定要充分重视,认真解读,透彻分析。可以说,能否准确地解读、明确命题人在作文题目中提出的相关任务,并在写作过程中按要求完成相关任务,直接关系到一篇作文能否进入一类文(核心立意)。下面以两则相似作文题目来说明“明确写作任务”对于考场作文的重要性。

【示例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2月11日,83岁乞丐老人周元武在黄岛香江路地下商城旁边,一边乞讨,一边举着一块寻找失主的牌子。这一举动被热心市民拍下并上传到微博。随后老人的事迹在网上迅速流传,引发热议。有网友们称他为“最美乞丐”,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恶俗的炒作,还有网友认为老人的行为是美,但不能说最美……

你怎么看待老人的行为?请联系生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示例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2年12月11日,一个83岁乞丐老人一边乞讨,一边举着一块牌子寻找失主的事迹在网上引发热议。有网友们称他为“最美乞丐”,也有网友认为这是恶俗的炒作,还有些人认为动辄冠称“最美”,过于草率……

你怎么看待网友们的这些言论和表现?请联系生活,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以上两作文题目中的材料相似,但命题人给出的任务明显不同。示例一要考生思考“老人的行为”,并明确讨论的问题——材料中众网友争论的焦点,老人行为是“最美”、“丑”,还是“美但非最美”,然后思考,确立自己的观点去写作。示例二给出的写作任务则是“怎么看待网友们的些言论和表现”,显然要考生思考、辨别的是网友在“老人举牌找失主”这件事上的不同表现——善意与恶意,浮躁与冷静,理性与草率。

最后附带说明一点,在完成对任务型材料作文的准确审题,确切立意的基础上,写作过程中也要注重行文的针对性和对象感,突显作文的目的性,绝不能离开“任务”作文,而要根据“任务”就事论事,就事论理,辩证分析。

责任编辑 彭 琳

猜你喜欢

中心词另类审题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另类四不像”登场
Why I ride
“三招”学会审题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基于频繁依存子树模式的中心词提取方法研究
“中心词+外化亲属称谓语”的多维分析
另类演奏家
另类交通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