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在堂识小

2016-05-30杨未君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陈师曾师范学校

杨未君

经亨颐画铜

乙未年初秋,匡时夏拍之“台静农作品及收藏专场”有经亨颐的两帧墨拓上拍,细观实物之形制尺寸,应均为墨盒拓片。一绘竹石图,一绘岁寒三友图,题款分别为“静农仁兄雅玩,十九年新秋,颐渊作于北平。”“目寒先生清玩,十九年新秋颐渊写寒之友时同客北平。”“十九年”即1930年。“目寒”为张目寒先生。经亨颐晚年自署颐渊,其时有聘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曾游居京津。这样,我们谈论近代书画名家参与刻铜文房创作,经亨颐先生也留下了鸿迹雪泥。

经亨颐堪称民国时期的传奇人物,今天说起“民国范儿”,可举其为“典型人物”。1948年画家姜丹书(敬庐)曾作有《经亨颐先生传》一文,其中描写先生风仪颇为传神:先生“性亢直,守正不阿;豪于饮,时发天真佳趣;身颀瘦而挺拔,长颈方额,巨眼赭鼻,声昂昂,望而知其为卓然丈夫。”在当今收藏界,经亨颐也颇多拥趸。上面提到的两件墨拓,和其为台静农所作的扇面双挖为同一标的,无底价起拍,竞价踊跃,在书画市场普遍低迷的时下,拍出了超20万的价格。除了台静农的影响力,经亨颐的美誉度高也是原因之一。

经亨颐(1877-1938),字子渊,号石禅,别署颐渊。斋堂号有“长松山房”“大松堂”“临渊阁”等。浙江上虞人,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书画篆刻家、诗人。《经亨颐日记》1918年7月1日记:“余生于丁丑”。1919年6月22日记:“今日为余诞生日。”由此可确知经亨颐生于光绪三年丁丑(1877)年6月22日。

先生的祖父经纬,是上海富商,因接济军饷,功清廷授主事加员外郎衔。颐渊的伯父经元善,是著名的洋务企业家。“大伯叟也聋,电政为创业。随在侍笔谈,交往皆时杰”(《六十述怀》诗)——颐渊随伯父经元善创业上海电报局,因元善老人重听,颐渊随侍笔谈。光绪二十五年(1989),经元善领衔绅商人士,公电清廷,支持光绪新法,列名者五十人,颐渊列末。触怒慈禧,廷诏严辑。伯侄二人偕避澳门。后逢庚子之乱而归。1903年颐渊留学日本,先后八年,卒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物理科。

经亨颐归国后,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更名为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的教务长,后任校长。其坚持“人格教育”的科学理念,思想开明,注重感化与启发,反对保守与压制。对学生因材施教,辅导其自动、自由、自治与自律,不加硬性拘束。课程设置主张全面发展,自文学、艺术、科学、数学,以至体育、运动,无不注重,遂使浙一师成为江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培养出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学生,如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曹聚仁、魏金枝等。后因学潮,经亨颐离开杭州,在上虞创办了“春晖中学”,同样声名卓著。 北伐战争时期代理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并曾任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职、浙江省教育会长。1931年后任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长。1938年9月15日病逝于上海。

经亨颐自幼雅好金石,篆刻取法汉印,所作端庄清雅。画从八大山人,书宗《爨宝子碑》,融会贯通,自成一家。晚年退居上海颐和路,与何香凝、陈树人等创立“寒之友”画会。论及艺事,曾有“吾治印第一,画第二,书与诗文又其次也”之语。有《大松堂集爨联》《颐渊印集》《颐渊书画集》《颐渊诗集》《经亨颐作品选》等传世。《颐渊诗集》于右任序中有云:“余尝谓颐渊先生矫然如岩上松柏,行者过者皆仰其高,承其荫,而叹为不可企及,此其人非仅宜文章学问照耀一世而已。”

我们说民国书画名家参与刻铜文房的创作,是以陈师曾和姚茫父为旗帜的,是“陈姚”先进的美术理念和美术实践推展并行的结果。创作者把自己的书画亲笔书画于铜面上,由刻铜家刻成墨盒、镇尺等实用文房,首先要认同“美术实用论”的理念,并有热情和机缘与工艺美术家(刻铜家)合作,方可蔚然成风。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参与书画铜创作的,以“陈姚”“朋友圈”的在京书画家为多。这其中,又以有留学(留日)背景的学者型书画家更为多见。陈师曾(1876-1923)和经亨颐年龄相仿,同时留日,家世背景又多有交集,把经亨颐归入陈师曾的“朋友圈”也是顺理成章。

颐渊诗书画印皆有声名,其学印最早,学画最晚。自称“五十学画竹”。其诗《六十述怀》有云:“天下何滔滔,人事愈碌碌。吾乃行吾素,五十学画竹。”此句自注:“余友陈师曾,亦茗溪同学。嗜其画已久,时师曾已故,憾不及早。”这是说,遗憾没能早一点和师曾学画竹。但观颐渊画铜,和师曾画铜风格绝似。可以看出,师曾画风对其影响颇深。所谓“茗溪同学”,指二人同在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学习,师曾入博物科,颐渊入物理科。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是今筑波大学的前身,校址在神田山麓,此处山谷低缓,林壑幽美,有清泉汇为“茗溪”。

1936年,经亨颐为纪念故友,搜集陈师曾遗作,出版了《陈师曾先生遗画集》,集中有师曾为经亨颐作画多幅。其中师曾作《红梅图》,款题(录文据刘经富先生《陈衡恪诗文集》)为:

“红云薄,前村约,春在阑干角。何处笛声和梦觉,峭寒珠错落。——师曾自度曲,辛酉初春写为石禅石友博粲。”

辛酉年为1921年,石禅为颐渊号,称石友是言二人同好篆刻;又师曾作《临渊阁图》,款题为:

“经君子渊履道修德,取诗义名其阁以自警。其有陈衡恪为之图,乃作铭曰:君子道常,戒慎自持。惟其戒慎,身心坦夷。小人行险,恣肆猖披。惟其恣肆,百事有亏。人禽孔严,操虑孔微。一蹶不振,冥漠谁欺?爰名斯阁,义取乎诗。下临深渊,高而不危。匪曰不危,君子居之。恐懼修省,君子憬之。习坎有孚,君子安之。夙夜匪懈,是为良归。戊午十一月。”

戊午年为1918年。由上可知颐渊曾自颜其室为“临渊阁”;又 师曾作《墨竹图》,款题为:

“余来京师始学画竹,于今七年矣。古人竹法茫无所知,乃取柯敬仲、李息斋之说而读之,愈不敢下笔。遂任意信手为之,谨守东坡自下而上之法。若篆若隶,不行不楷,不知涂抹绢素楮墨几何矣。子渊于弘一上人处见吾细竹扇,欲复写之,然前尘往而不复记忆,漫以此应之,未必有合耳。衡恪。”

此画约作于1920至1921年间。从此题款可知,颐渊曾在弘一法师处见到师曾的写竹扇,因喜爱而让师曾“复写之”。可见颐渊“憾不及早”之言是发自肺腑的。

复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人参与刻铜创作中的作者群像,经亨颐写铜也有特别的意义。一般认为,与琉璃厂刻铜家合作的多是津京画派在京居住的书画家,海派或久居南方的书画家参与的较少。经亨颐久居南方,在北方短暂居住即吉金染瀚,除了和陈师曾的同学情、翰墨缘外,不可否认,刻铜文房本身的艺术魅力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欢

陈师曾师范学校
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为了培养完整的儿童
河南省幼儿师范学校
王春书
高申作品
民国时期的北京书风·陈师曾
高申作品
衡士玉美术作品
诗情画意两如何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陈师曾和他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