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铺垫:让文章丰满而灵动

2016-05-30韦存和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铺垫背影文章

韦存和

不少同学在写作文时,常常为内容单薄而苦恼,刚进入中学的某些同学甚至为作文不能达到规定的字数而大伤脑筋。其实啊,你只要学会一种作文技巧,你的文章自然就会饱满起来。这种技巧就是——铺垫。

什么叫做铺垫呢?《大辞海·语词卷》里是这样说的:(1)铺的和垫的东西,多指卧具。(2)为了使一些事物突出,用另一些事物陪衬或者对照,衬托。很显然,作为写作手法的“铺垫”一词是从它日常生活里最普通的意义当中比喻和引申出来的。

是不是有点抽象和概括呢?那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体会一下铺垫的运用。

同学们读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背影》吧?这篇文章所写的内容其实并不复杂,说透了,就是父亲在浦口车站送别时留下的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要是作者平铺直叙,为了写背影而写背影,那么文章不到300字也许就结束了,我们读来是何等的单调乏味啊。作者的高明就在于他不仅四写背影,写背影给自己的心灵撞击,而且为了浓墨重彩地推出父亲的背影,他得心应手地运用了铺垫的手法。文章主体部分首先写了家里的祸不单行:祖母的去世,父亲的赋闲(失业),这是一重铺垫,交代了浦口车站送别时父亲背影产生的特定背景,也使文章笼上了浓重的愁绪,这里的送别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送别,仔细品味,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人生感喟。接着文章中又来了第二重的铺垫,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本来已经说好了不送“我”,可是“终于不放心”,还是决定送“我”到了车站上了车,说好不送还是送了,内在的不放心正是深深的关心,这是一种牵挂与关切,这里的铺垫不仅将送别这一事件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也使得年迈体衰的父亲费尽心力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有了充分的情理依据。不止于此,文章还有第三重铺垫,即父亲为“我”料理了一切又拜托了茶房关照“我”,甚至帮“我”在火车上拣定了靠门的座位并且再次作了叮咛后,还是觉得有什么事情没有做,终于想到为“我”买几个橘子让“我”带在路上吃(这一切当然是在“我”的不理解甚至不屑中完成的),于是这才顺理成章地有了下文令读者读来潸然泪下的父亲买橘子的背影,有了这个至今定格在中国文学画廊里的感人至深的极富人情味的光辉一幕。

散文里的铺垫大多数是为了为了渲染浓烈的抒情氛围,而小说里的铺垫则更多的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凸显人物形象特征。例如《老残游记》里的《明湖居听书》一节向来为人们所称道,也是因为它出色的运用了铺垫的方法。这个章节写的是听白妞说书,赞美白妞出神入化的说书艺术。小说先是写老残看到了一则黄纸写的关于白妞说书的广告,然后耳朵里便灌进了两个挑担子的人要去听说书的议论,再就听到了柜台后要去听说书的争论,而且“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接着借茶房之口,把白妞好一顿夸奖,说“此人是天生的怪物”,还说“仗着她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她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她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她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并且告诉老残“她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结果第二天老残去明湖居,10点果真没有了座位,“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还没有看到演出,前戏已经做足,把读者的期待心理调动得够充分的吧?可是还没完,作者铆足了劲,继续铺垫,先出场的是一个弹三弦的,“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这时我们以为白妞该出场了,仍然没有,继续暖场,这回是黑妞,“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这时作者又插入了一段听书人的议论,说“她(指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她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到了这份上,白妞才终于出了场,接下来作者从年龄、外貌、动作、神态等方面具体写活了一个说书人,用生动的比喻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白妞妙不可言的说书艺术才华。

可见用好铺垫能使文章丰富多彩、摇曳多姿,那么都有哪些方法来用好铺垫呢?

1.做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使得故事更加真实合理;或者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调。如《海的女儿》里用了不少篇幅来写人鱼公主和她的姐姐们长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漫长而充满惊喜与期待,也会有淡淡的哀愁,这样的一个快乐而“微凉”的过程,为下面人鱼公主遇上王子、暗恋王子,以致为了王子而变为泡沫的故事作了合乎情理的背景交代与铺垫。《丑小鸭》的故事则是从一只生存在鸭群里的天鹅觉醒这一背景开始的,试想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消磨意志的环境,“丑小鸭”的逃离如何能够理解为发现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的奋斗呢?再如《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对秋天冷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凄清的气氛,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也暗示了孔乙己死亡的命运。

2.做陪衬式铺垫:《三言二拍》里经常出现一个小故事引出一个大故事的写法,前面的这个小故事就是用来陪衬的,它往往有警醒意味,也许算不上具体和精彩,但它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陪衬来引出和铺垫下面的主要故事。席慕蓉的散文《燕子》开头写父亲因为知道《送别》的歌词“长亭外”不是“长城外”而失落、懊恼,引出另一件事:“我”明白自己多年来一直误把“乌秋”当做燕子后的心情和思索,从而生发出“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存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的深刻感悟。

3.做对照式铺垫:毕淑敏的散文《城里人与乡下人》先在开篇详细地写了最近几个月来在一个小山村吃过的最美味的一顿饭——烤鱼,而这最美味的烤鱼除了放了盐之外,没有任何调料,原因在于按照传统的种植养殖方式出产的食物本来就是最纯净最美味的。后文再接着写城市与农村吃到的食物的不同,以及由此引发的城乡对立的思考,便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龙应台的散文《目送》共写了六件事。前三件是关于儿子的,儿子一次次离开母亲的目光,一天天长大,这是“生离”;后三件是关于父亲的,父亲一次次把日渐老去的背影留给女儿,终至不再回头,这是“死别”,对照之中,人生的悲与喜、沧桑与无奈叠加成为文章的主题,这样的铺垫于主题的表达来说,意义不言而喻。

4.做反衬式铺垫:很多时候,反衬所起到的铺垫效果格外的惹眼。如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开头浓墨重彩地描述“我”一家人如何日夜盼望“发了财”的于勒回来,如何对于勒的钱拟定上千种计划,然后笔锋一转,写全家人意外地发现于勒竟是个靠卖牡蛎为生的穷水手。这样,前面的铺垫与后面的情节形成巨大的反差,情节跌宕,意味深长,艺术效果强烈。《背影》中父亲为了儿子可谓“用心良苦”“无微不至”,然而作者却一再写自己的“聪明”,写自己的不解和不屑,这一切都是为下文理解了父亲以后悲从中来、伤心落泪做铺垫,从而造成文章情节上的波澜和情感上的起伏,具有感人的效果。2005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不肯死去的心》也是巧用反衬式铺垫的成功之作,文章写老年痴呆的外婆,把外公看做“陌生人”,把外孙们看做“野孩子”,她只记得女儿欣欣,为了女儿欣欣,她不敢随便发病,甚至“偷”藏厨房里的食物想带给女儿吃,很显然前面的“不认识”就是反衬后面的“只记得”,从而表现了母爱强大的力量,感人至深。

铺垫的好处当然很多,但是使用不当,也会给我们带来挺大的麻烦。这里我得提醒同学们,在采用铺垫的手法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与中心事件、主要人物、主旨表达保持高度的相关和扣合。任何游离于文章主旨之外的文字都是多余的。所以铺垫的内容要真正为中心事件、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服务。二是要自然合理,争取做到“无缝对接”。铺垫的内容与中心事件和写作重点之间要衔接自如,合乎逻辑,不能生搬硬套。三是要避免喧宾夺主、主次颠倒。文章很忌讳的是跑题偏题,铺垫在考场作文上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开始洋洋洒洒,后面时间不够,或者空间不足(指卷面被写满),还没有切入正题,还没有真正写到关键环节或者关键语段,文章的篇幅已经被挤占得差不多了,时间也唤不回了,结果阅卷老师看到的是一篇重点游移甚至结构不完整的文章。这样的铺垫不要也罢。

猜你喜欢

铺垫背影文章
两个背影
我的年度汉字
——宅
背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引导学生做好阅读理解题的铺垫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