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殊途同归

2016-05-30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归途格调人品

青瓷缸中戎戎水影,养的是水仙清丽;污泥塘里深深沼洼,养的是白莲洁净。倘若人品是哺育艺术的土壤,为何白莲见不到泥土色,闻不见土壤气?性情急徐固然可从字里行间略窥几许,而人品一说,实难揣测。然而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一定的评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偷人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最强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但也愿南辕北辙。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让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携手并肩,一同前行。

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归途。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考查学生在二元对立语境下对“文如其人”或“文不如其人”的思考,富含人文气息,体现了浙江卷一贯重视文化底蕴的命题思想。其实,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的表现,当然,这并不否定作家的人格力量对风格的影响,人格是透过作者的创作个性,升华为审美意识、审美情趣,才能对风格的构成产生作用。

本题在审题上没有为难学生,立意也很明确:第一“文如其人”,从创作角度讲,文载道,诗言志,诗文当直抒胸臆、发自肺腑、忠实地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从鉴赏角度讲,从作家作品中可窥见其品性、思想、志向、人格。第二“文不如其人”,从创作角度讲,作家可能潜藏在作品背后,审视人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自己,就如鲁迅给李秉一的信中说道“我也常常想到自杀,也常想杀人,然而都不实行,我大约不是一个勇士”,这才是没有被过分神化或过分贬抑的真实的鲁迅;从鉴赏角度讲,艺术家笔下的高雅并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甚至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可能是背道而驰的。

本题重点是对学生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积淀的检验,拼的是实力,没有相当丰厚的阅读积累,只落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一定的阅读识见,当然也只能是茶壶里倒汤圆。如果说写作是建房造屋,那么,阅读理解是基础,鉴赏领悟是骨架,表达阐释则是“内外兼修”,证明加分析兼顾。关于文体限制,题目要求是“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适宜写成议论文。

《殊途同归》作为2015年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有如下突出亮点:

首先,内容方面: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格调高雅。作者聪敏颖慧,巧妙地将“文如其人”“文不如其人”的“人”定义为“人的高尚的追求”,从艺术欣赏的视域探讨人品多元化与作品内容的关联度,提出“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这一貌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命题,观点突出、新颖;作者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马赛曲》的问世、《自由引导人民》的创作、牛顿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莫言儿时生活的“富足”等等素材信手拈来,如酿甘醇,令读者唇齿生香;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看似冷静的议论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作者浸润文章中的真挚健康的情感,如“我们欣赏艺术,并非一定要读作者生年,只要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最强烈痛苦的诗意吗?”“我虽然知道这条路难找也难走,但也愿南辕北辙。我希望有追求引路,让我的文字、我的人品携手并肩,一同前行”,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作者带领我们对那些洗尽铅华见纯真之人、之文的探知与领悟,这一过程本身就是充实而美好的精神洗礼。

其次,表达方面:结构谨严,收放自如,语言富有感染力。本文引论、本论、结论层次明晰,开头喻证、引证后得出观点,即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一定的评判标准;接着举鲁热、牛顿、毛姆、米芾事例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进一步凝练出“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的观点;再次,用孔庆东评莫言推演出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不必纠缠于多变的人品之道理;最后,水到渠成,画龙点睛,艺术家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归途。本文语言流畅,清新自然,富有感染力,引用信手拈来、评析简明扼要,议论不仅有理性的高度,也有情感的热度。

最后,发展等级方面:深刻,丰富,有文采。本文揭示了事物内在的因果联系,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但因有高尚的追求而殊途同归,在这一前提下,论证“文”背后“人”之追求的价值,体现了作者的人本情怀。本文论据充足,材料丰富,又不显得“掉书袋”,这得益于作者对阅读材料超强的驾驭能力。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如“青瓷缸” 与“水仙清丽”、“污泥塘”与“白莲洁净”、“字里行间”与“性情急徐”三组短语对举,比喻恰切生动,言近旨远,读者对“骨子里渴望开出一朵好花”这种富有诗意的点题也就不难理解了;“云泥之别”“何苦”“依然”“很难”“从来”遣词精当,极有分寸;“那是不同人品,一致而永恒的归途”收束有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表现本文议论说理的目的,即对那熔铸作者高尚追求的佳作的恒久探寻。

总之,本文极富文化意蕴,观点鲜明,构思精巧,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容、表达,还是发展等级,均可达到各项评分标准的最高要求,获评满分,毋庸置疑。

(王红涛)

猜你喜欢

归途格调人品
第十五章 踏上归途
黄河 伟大的归途
吃饭见人品
踏上没有归途的“文具朝拜之路”
分手最见人品
法式新格调
运动,是一种格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