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是平常的一件事

2016-05-30薛元荣

新教师 2016年3期
关键词:胡适读书作文

薛元荣

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活着要吃饭、喝水、呼吸、休闲、工作……我们活着也要读书。人对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模糊的,读了书,就像近视眼配了一副眼镜,看得清了。何况我们做教师的,教书育人,一言一行都是教育。读书,是每个人的事,当然也是教师的事。它实在是一件平常的事。

因为读书是件平常的事,所以,任何时候都可以读书,就像一次漫无目的的逛街、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需要启动仪式,可以不制订计划,不必有激励措施。

有人说,读书是件怡情的事,能够放下白昼的浮躁从而进入阅读的状态;在我却很难做到。所以,我读书的最佳状态是在节假日。睡眠足了,精神好了,该做的事做好了,然后,一杯茶,一堆书,开始我的“阅读课”。为什么是一堆书呢?其中二三本是精读,每次读上一些,剩下的是略读和浏览的。有的人读书,是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而我是这本读上一节,再换一本。上午看这本,下午换那本,晚上看另外一本。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总觉得如普通吃饭,一个菜单调了一些,最好是荤素搭配,有菜有汤,吃起来才有味。

另外,我的包里总放着一本书,开会前和旅途中看的。不要小看这些时间,还真管用。每天的会议和培训真不少,很多会议和培训是完全可以一心二用的,特别是人多的时候,藏于人群之中,一册在手,不失为读书的好时段。一个人的旅途,书是最好的朋友。旅途中,我看的书虽然薄,但属于需要精读类的,无人打扰,正是研读之时。教师们总是抱怨没有时间读书,这是事实。应试教育挤占教师读书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滋生了他们的“厌学”情绪——教书的,读书无用。但是,如果你是做真教育,如果你曾经有做个真教师的理想,那么,就该扛起做真教育的责任,从改变自己做起,从挤出时间阅读做起。

读什么书呢?读好书。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我的经验之一是,畅销书不买。隔了二三年,如果此书还畅销,就买一本。经验之二是,读经典。读什么经典,怎么读?

起初是“杂乱阅读”时期。只要是名家名作,只要是经典,古今中外都找来看看,没有方向、没有计划,也没有人指点,凭着感觉在书堆里乱翻。适合自己胃口的,一路看下去;看不下去的,但听说是“世界名著”,硬着头皮啃下去,不管是懂了还是没有懂。确实有一些书,起先读着没有味道,啃到一小半,越来越有味道,最后竟依依不舍、不忍放手。

然后是“计划阅书”时期。一方面是自己感觉要有选择,时间和精力的原因,同时有了最初步的选书标准;另一方面是学校兴起“教师专业成长”,提倡看专业书籍。

现在是“自主阅读”时期。想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想看多少书就看多少书。“自主阅读”虽如此任性,但从未停止阅读,也不敢停止阅读。

读什么书?首先,读人推荐的书。总有人在推荐图书,如出版社的广告、学人的荐书、读者的读书心得……我一般依据学者的推荐,尤其是专业人士的推荐来买书。

其次,读自己喜欢的作家、学者读过的书。学者的学养相当一部分是和阅读有关。胡适的书,我不是一下子就喜欢的,不属于“一见钟情”。但在“啃”的过程中,我喜欢上了胡适的书。非常好奇,胡适读什么书?喜欢什么书?于是,也去了解那些书,读上几本胡适喜欢的书。

其三,经典学术著作是十分严谨的,会引用很多“参考文献”,添加很多注释。那些“参考文献”和注释很有价值,也是我买书、读书的线索。

我有十多年的“阅读史”,经验谈不上,但教训和体会是有的。

我最大的遗憾是阅读起步晚了。刚参加工作那时,同事以民办教师为主。我中等师范学校毕业,自以为有了“一桶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好好地读书。有一天忽然醒悟,已近而立之年。而那段时间,正是阅读的黄金时代。读书,要趁早。

多读硬的书。那些轻而浅的书,甜腻腻的书,不但没有营养,浪费时间,有的还有“病菌”,书读得少的人,看这类书,容易“感冒”。那些硬的书,如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它们告诉我们的是世界和人类的常识。有人可能会以为那些书“枯燥无味”,但我的阅读体会告诉我,不完全是这样的。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不厚,读着,读着,你会不由自主地被作者感染,心中涌起敬佩之情。有一次,我读完费孝通的《乡土中国》,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你捧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不能不被作者的勤勉、深邃感动……他们,是多么了不起的人啊!此后,我常常对同事们说,论文是有感情的。那些硬的书,绝大多数是积多年甚至十几、几十年之功才写就的,里边全是作者一生的心血、智慧和付出。

多读书。多读书对我的教学是有帮助的。比如,我总觉得,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少辅导,甚至不辅导,让学生跟着名家学作文即可。我不知道学生是喜欢冰心的风格,还是鲁迅、朱自清、沈从文、萧红的风格,没关系,我把他们介绍给学生,他们喜欢谁的风格就模仿谁的写。做教师的,只有读得多,才能向学生推荐得多,让学生的选择多一种可能性。读书,是一种相遇,在茫茫的书海中寻找一种缘分。书读得越多,相遇的可能性就越大。多打开一扇窗,就多看到一道风景。

从读整本书到读作者的文集。因为某位作者的一本书吸引我,我读他的第二本书,不过瘾,还想了解他思想发展的脉络,于是读他的文集甚至全集。初中的时候,并不觉得周作人的文字好,主要是不懂;后来,越来越喜欢周氏的作品,于是读他的全集,包括全部译作;而且,不是读一遍,而是两遍,现在是第三遍。要读的书实在太多了,有些书还来不及读,但看着满书柜里“陈寅恪”“丁文江”“胡适”“赵元任”“冯梦龙”“费孝通”等人的文集或全集,心里就有说不出的甜蜜。

为了更加读懂文字,可以写作。我觉得,写,更能让你读懂。当你达到了一定的写作水平,你的读,将会有一个飞跃。

读了一些书,学生的作文更能够看懂一些,特别是他们的一些天然纯粹的文字。我想,我有责任,在启蒙阶段,尽量不让他们的文字受到污染。学生喜欢我的“作文评讲”课,因为我总会发现他们好的地方,有时是整篇文章,有时是一个段落,有时是一句话一个词语一个标点。

读了一些书,体会到我们做教师的有一个责任,即应该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精神食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今天播下读书的种子,收获在未来。更体会到,教师不读书,是教育的悲哀;教师不读书,教育将会粗俗不堪。

读书实在是一件太过平常的事。希望有一天,读书成为师生的常态。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桥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胡适读书作文
我爱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尊经或贬经?——胡适等人对“六经皆史”的不同解读
读书为了什么
有感于胡适的读书“四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