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圣母院》:一部恢弘的命运交响曲

2016-05-30魏天无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爱斯梅拉巴黎圣母院

魏天无

许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会忘记《巴黎圣母院》中许多华丽、夸张、铺排,乃至冗长的描写,但仍然会记得其中的这个经典场面:

她一言不发地走近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的嘴边。

这时,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了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陈敬容译。下同)

一定是有什么击中了我们其实很柔软的内心,以至让我们长久地无法忘怀。这其中,既有美丽、善良的拉·爱斯梅拉达力排众议,走上行刑台,为因她而成为“罪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送去甘霖,也有“罪人”伽西莫多惊诧于她温柔的爱意,而流下的真诚泪水。那时在她的眼里和心里,敲钟人就是试图在夜幕笼罩下劫掠她的十足恶棍;他呢,误以为这位波西米亚姑娘和其他人一样,是来向他报复的,他羞愧于此前内心涌出的愤怒和轻视。我们和故事讲述者同时意识到,人性中的善良、纯真和悲悯是爱斯梅拉达身上最珍贵的,它们并不会因为个人的受辱而泯灭——如果真那样我们会无比失望。它们的自然流淌不仅会让伽西莫多这块“顽石”软化,并重新唤醒他作为人的感觉,也让那些之前朝他扔石子、甩阴沟里泡过的海绵、吐唾沫,极尽辱骂、中伤之能事的可怜、可憎的观众,因震撼而感动,“大家拍着手喊道:‘好极了,好极了!”与此同时,自囚在暗黑洞穴里的那位隐修女,她目睹了这一切而依然咬牙切齿地咒骂“该死!该死!”,不免让我们心生怜悯。

这无疑是全书的一个高潮,不仅是因为作家做足了铺垫,而且是因为,他让居于美与丑的两个极端状态——将人与事放置在极端状态中加以审视和刻画,这是浪漫主义作家的拿手好戏——人物面对面地“交锋”,并且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让情节和场景来了个戏剧性——戏剧性同样是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表征——的大逆转。当然也是因为,作家为伽西莫多后来从绞刑架下救出爱斯梅拉达逃入“圣地”,埋下伏笔。我们都已知道美与丑的强烈对比,是雨果《巴黎圣母院》,也是他的《悲惨世界》及其他作品的重要艺术特征;并且,为了这种强烈对比效果的强化,作家甚至不惜让人物在情节的发展中“不思悔改”,一条路走到黑。我们也知道人的外貌的美丑与他/她内心的美丑,并不一定有必然的关联,但作家为我们展现的种种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的复杂性,仍然会让我们在掩卷深思中,重新打量这个世界。哪怕是作家和讲故事者所衷情的爱斯梅拉达,貌美心更美,也有她令人叹惋的不完美之处。她的第一次出场可以用得上“惊艳”二字:

在篝火与人群之间的一块空地上,有一位姑娘在跳舞。作为一个怀疑派哲学家和一位诗人的甘果瓦,被这个灿烂夺目的景象迷住了,不能一眼看清这姑娘究竟是凡人,是仙女,还是天使。

故事讲述者之所以要透过诗人甘果瓦的眼光去看,正是为了增添这姑娘身上的神秘和幻觉,仿佛她不是来自人间。至于她的心灵美,我们在前面已说过;重要的是这种美是出自本性,发自内心的。但就是这样一位姑娘,无端痴迷于国王近卫队队长弗比斯的英俊外貌,至死不悔,以至于让心明“眼亮”的伽西莫多也难以理解,摇头叹息,却无可奈何。独眼、耳聋、驼背的伽西莫多的外表的丑陋可谓登峰造极:“……那四角形的鼻子,那马蹄形的嘴巴,那猪鬃似的红眉毛底下小小的左眼,那完全被一只大瘤遮住了的右眼,那像城垛一样参差不齐的牙齿,那露出一颗如象牙一般长的大牙的粗糙的嘴唇,那分叉的下巴,尤其是那一脸轻蔑、惊异和悲哀的表情……”他是一个遭诅咒、被躲避的“十全十美的愚人王”。但是当他救出被吓昏了的爱斯梅拉达,如此近距离地凝视着她:

随后他忽然紧紧地把她抱在怀里,贴近他瘦骨嶙峋的胸膛,好像她是他的宝贝,好像他是那孩子的母亲。他低头看着她的那只独眼,把温柔痛苦和怜悯的眼波流注到她的脸上,忽然他又抬起头来,眼睛里充满了光辉。

可以说,是爱斯梅拉达的貌美心美,激发出这个被视为“怪胎”的人的深藏的人性光辉;他对她的爱是最真诚也是最纯净的,超越了情欲,却不能表白,也不可能被理解和接受。而弗比斯,是小说主要人物形象中比较“扁平”的一个,是那个年代小说中常有的徒有其名(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的名字),空有其表,贪恋于美色而不愿承担责任的花花公子形象。克洛德·孚罗洛,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作家着力、着墨最深也最多的一个“浑圆/圆形”形象。他的性格绝非“双重”二字可以概括,借用巴赫金的说法,他可以看作多声部交织的“复调”人物。我们不能否认作家有借此人物来辛辣讽刺主教们、教士们乃至教会,在道貌岸然下的虚与委蛇、色厉内荏;但也不能简单地因其内心的污秽、扭曲的情欲而否认他对宗教的虔诚,这种虔诚不为人知的危害正在于把教徒导向走火入魔的路途,成为炼金术士。没有作家会孤立地塑造人物,他需要把某个人物放在人与人的错综复杂关系中来显影。就孚罗洛与爱斯梅拉达的关系来说,他的实则为肉欲的所谓爱是畸形的、变态的、可厌憎的;但就他与伽西莫多的关系来说,他收养了这个让人看一眼就觉得恐怖的弃婴,是仁慈的;他对不争气的弟弟的情意是真诚的,对他的训诫也是他作为兄长的责任体现。小说是对人的存在的可能性的勘探,可以说,是人的存在的复杂、诡异、荒谬,决定了小说世界及其人物的繁复面貌。

除了美丑的强烈对照,作为浪漫主义文学杰出代表的雨果,在《巴黎圣母院》的创作中还表现出其他艺术特点。比如,小说叙事和描写中体现出的强烈的抒情性,渗透着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雨果的个性气质。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不仅显示在作家借讲故事者所传达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感情,也展现在他以巨大的热情将无生命的事物灌注生气,使其犹如活灵活现的生命体一样神奇、绚烂、动人心魄。比如他对十五世纪巴黎全景的俯瞰,对包括巴黎圣母院在内的巍然耸立的古建筑的描绘,既生机盎然,又令人惊叹。其次,雨果的写作拥有史诗般的大气魄和大手笔,能够纵横开阖、游刃有余地去再现广阔的社会历史图景:教堂、宫廷、市井生活、乞丐王国,以及底层人民的起义。第三,情节极富传奇性,尤其是隐修女与爱斯梅拉达的母女相认,伽西莫多独自寻找到墓地怀抱着爱斯梅拉达死去等,给人以笔下闻惊雷的惊悚感。

《巴黎圣母院》的大纲起草于1828年,完成于1831年,再现的是15世纪后期路易十一时代的巴黎风俗和历史全貌。从人道主义思想出发,作家一方面揭示了宫廷与教会的虚伪、奸诈,另一方面赞颂了以乞丐王国为主体的底层民众的高尚品德和反抗精神。小说的主题,在原序一开始提及,并在不断出现的一个希腊文单词上凸显,它被刻在圣母院两座钟塔之间暗角的石头上:命运。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有关人的命运、历史的命运、巴黎暨法国的命运的小说,也是一部关于石头——巴黎圣母院——的恢弘交响曲。紧紧怀抱着爱斯梅拉达的伽西莫多的尸骨,在被人分离的一刹那倒下去化成灰尘,而历史会铭记这一切。

【名家评点链接】

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这部小说最明显的标志之一,是雨果把善恶美丑作了鲜明的对照。但这种对照却不是按传统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在两类不同的人物身上,或是根本回避丑怪的一面。而是让它们互相交错:外表美好的,其心灵未必善良;外表丑陋的,其心灵未必不美,未必不善。

——陈敬容《〈巴黎圣母院〉译本序》

雨果以他的艺术杰作,在这个亘古不移的人类审美领域中又增添了一座高峰,以它的崇高和优美继续吸引着当代人。

——陈思和《雨果及其作品在中国》

左拉、巴尔扎克把这世界的皮都剥开来了,一层一层地暴露出这世界的真相。可雨果不这样,他告诉我们这世界之上还有一个灵光照耀的世界,这是个永恒的世界。在那三界之中,第一界是个腐朽的界;第二界,全世的界,是很兴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现实的界;第三界,神灵的世界,它是永恒的。雨果向我们描绘的,就是这个永恒的神界,或叫灵光的界。……雨果的材料相当庞大,他几乎是用了法国几百年的历史、文化、宗教革命,来作材料,不是一砖一瓦,而是大块大块的巨石,所筑成的宫殿便要宏伟得多了。

——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

猜你喜欢

爱斯梅拉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神秘石棺
巴黎圣母院之殇——纪念巴黎圣母院
拯救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在2019年
为梦想而努力
《不一样的卡梅拉》
美与丑的对照——《巴黎圣母院》的人物塑造
意义深远的“爱斯基姆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