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富描写视角,强化引导功能

2016-05-30刘晓梅

语言战略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全球华语词形华语

刘晓梅

随着普通话在海外影响力的逐步扩大,海外华人社区逐渐形成了一种“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标准的华人共同语”(郭熙 2004),即华语。华语不同于海外华人所使用的闽、粤、客等方言,也不完全等同于大陆地区的普通话,它是“现代汉语标准语的全球性称谓”(郭熙 2004),所以它比普通话的使用地域更广,包容性更强。

随着华语各个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全世界范围内华语词汇的整理与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1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全球华语词典》(李宇明 2010)是第一部由各地华人学者共同编写的、全面介绍华语社区词的词典,它“忠实记录当代各地区华语词语的时态,为汉语史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从内容到体例都具开创性”(陆俭明 2011)。该词典“将大大促进各地华人交流与沟通,更有利于汉语走向世界,有助于世界各地的人们学习汉语,有助于各华人社区的话语相互吸收,进而丰富华人的共同语”(陆俭明 2011)。陆俭明先生的评价是对《全球华语词典》性质与功能的学术角度的、客观公允的赞扬。这里我们将从使用者的角度探讨一下它在性质与功能上有哪些新要素和不足。

一、《全球华语词典》具有哪些性质

《全球华语词典》的读者群是全球范围内的华语使用者。华语对他们而言可能是母语(可能为第一母语,可能为第二母语),还可能是外语。使用者语言的多元性决定了词典性质的复杂性,其编纂过程中考虑的因素也就更为复杂。

第一个方面,作为语文词典,它具有描写性、引导性。描写性与引导性相比,前者为主体目标;后者因为不以词汇的统一为前提,所以主要反映的是客观效果,是软性的指引,这不同于大陆范围内针对普通话词汇的多层次的规范。这就既要体现普通话词汇的全面性,又要体现区域的差异,让读者在比较中看到差异,在差异中进一步选择引导的方向。

第二个方面,《全球华语词典》既有普通语文词典的性质,也有学习型语文词典的性质;它既是内向型的母语学习词典,同时又是外向型的外语学习词典。这就要求词典编纂者跳出单纯的普通语文词典的编纂思维,以满足外语学习的需求为最高要求,最大化地提供多角度的词汇信息。

第三个方面,《全球华语词典》具有跨文化的性质。由于是跨华语区域、跨文化的语文词典,必然带有不同区域的文化要素,这与双语词典的文化呈现模式非常接近。这就要求词典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最大限度地提供语言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都从属于语言交际文化,目的是使部分词语的描写具有更为强大的引导作用。

词典的性质决定了功能。接下来我们探讨它的功能问题。

二、《全球华语词典》在何种程度上具备了哪些功能

我们通过初步的问卷调查,来分析《全球华语词典》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哪些需求,达到了什么样的功能。

(一)《全球华语词典》具备了哪些功能

语文词典的功能就是供读者查考,而查考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全球华语词典》到底可以提供给读者什么方面的查考内容?为此,从读者角度出发,我们设计了如下三个层面的查考功能:

第一个层面:静态的词形、词义、词用层面的查考功能。(1—8题)

第二个层面:词语理据与文化层面的查考功能。(9—10题)

第三个层面:词语乃至语言研究层面的查考功能。(11—12题)

然后就这三个层面,设计了12个问题,以确定词典实际具备的查考功能。如下所示:

您是否认为《全球华语词典》提供了:

1.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区域用什么样的词形(异名词语)来表达?

2.同一个词形在不同的区域表达的意义各是什么?

3.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的华语区特有的词语,包括词形、意义。

4.每一个词语准确的用法,包括搭配条件、使用场合的限制,尤其是动词的用法。

5.每一个虚词的用法。

6.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华语区域不同的用法。

7.通过丰富多样的例句来展示词语的用法。

8.通过用法的直接说明来说明词语的用法。

9.不同区域词语的理据以及其中的文化要素。

10.“知识窗”提供了词语背后的区域文化。

11.词语在不同区域之间的传播情况。

12.丰富的、带有区域特点的华语语言样本。

以上各题以选择题作答:A.是 B.否

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的40名在校学生,分别是:20名高级汉语水平华裔留学生本科生,10名国内本科生,10名国内研究生。他们均已阅读并查考过《全球华语词典》。

调查得出的结果是,除了第8题全部为“否”外,其余均为“是”。另外,我们还附设了一个填空题:“您认为《全球华语词典》还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查考内容?”均无填写,在此不作讨论。这一结果表明,《全球华语词典》具备了上述三个层面的查考功能。

(二)《全球华语词典》具备何种程度的查考功能

1.问卷设计与统计结果

我们在前述12个判断题的基础上加以调整,又设计了12个选择题。例如:

Q13.在何种程度上满足了“我想了解同样的意思在不同的区域用什么样的词形(异名词语)来表达”?

A. 0—20%(1分) B. 21%—0%(2分) C. 41%—

60%(3分) D. 61%—80%(4分) E. 81%—100%(5分)

其余问题据此类推,此不赘述。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统计结果表明,总体分值偏低且不均衡。其中Q13即异名词语,Q15即华语区特有的词语,这两项为满分。Q14即同形词,Q21即理据,Q22即知识窗,这3项分别为4.3、4.05和4.25。上面5项分别属于第一层面中的词形、词义方面的查考功能,以及第二层面中的理据与文化方面的查考功能。除了这5项,其他项目都很低,其中用法说明(Q20)的分值为0。可见,词典在满足词形、词义、理据与文化查考方面做得很成功,但在词用方面(Q16—20)、提供语言研究的材料方面(Q23—24)存在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全球华语词典》具有功能的多样性。“《全球华语词典》是描写型词典,不是规范型词典,但有时也提出词用导向。它不是用法词典或学习词典,但有时也提示词语用法。它不是搭配词典,但有时也通过例句或释义暗示搭配关系。它不是辞源词典,但通过知识窗也提供一点词语命名的理据。”①

2.统计结果的原因分析

这个问卷调查结果中用法说明的分值为什么为0?我们认为,就词用方面而言,一方面是因为《全球华语词典》的关注点主要在于有差异的实词的词形、词义,而词的用法、尤其是虚词的用法就被淡化了。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词典编纂时华语研究的不充分。华语研究兴起于20世纪末,多是编写社区词典,语法方面的深度研究也在最近十年左右才渐趋丰富。而编纂之时,全球范围内的词汇整理研究尚属第一次。再一方面,受面向母语者的普通语文词典编纂倾向的影响。这种性质的词典一般只对虚词的用法以单独的用法说明的形式予以展示,例句丰富且具备多样性的也局限于虚词。但虚词又不是《全球华语词典》关注的主要对象,故而能体现用法的词条与板块明显不够充分。

再就提供语言研究的材料这一功能来看,一方面如前所述,受制于华语研究的不充分。另一方面,这一功能不属于词典的核心功能。再一方面,《全球华语词典》属于共时词汇面貌的记录,而非历时演变的描述,所以难以展示区域间的影响,也难以展现单区内的历时演变。

三、《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建议

(一)宏观思路层面

在宏观思路层面上,一方面,跳出内向型普通语文词典的编纂思维,借鉴外向型语言学习词典的编纂策略,强化华语学习词典的功能,更好地为华语使用者服务。另一方面,加强词典历时特征的呈现,以突显词汇融合、统一的进程,从而突出词典的引导作用,并进一步增强其语言研究价值。当然,这一切都要以对华语的系统、深入研究为前提。这里我们以印尼《国际日报》(2005年7月31日)的语料为例:

(1)造福社会上需要被照顾的孩子。

(2)为发掘新秀,这一次的比赛,专业歌手及上届冠军的歌友不准参加。

(3)我问她应酬什么?她大声说不必我管。

(4)印尼来的王心忠同学是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的留学生,他将在两年后回到印尼从事华文教学工作。

(5)她有份参与由欧盟发起的伽利略计划,并拉拢中国组织新阵线,抗衡美国独霸全球数十年的全球定位系统。

例(1)中的“造福”搭配了超长宾语,而普通话中则不会。例(2)中的两个“的”都与普通话的使用规则不一致,前一个“的”在普通话中一般不出现在“指数量短语+宾语”结构中;后一个“的”处在复指短语的两个成分中间,也是普通话所不接受的。例(3)中的“不必”后面搭配了主谓结构,而在普通话中只能搭配动词或动词短语。例(4)中的介词“在”和名词性短语组合,做定语,这在普通话中是不允许的。例(5)中的“拉拢”显然不像在普通话中那样具有贬义色彩。这些词如果都收录进词典的话,都应出现相应的例句,以展示不同的用法。

另外,从语义韵角度来探讨新马泰华语与普通话词语在搭配方面的差异,也有一部分词语的用法需要格外注意。比如笔者指导的一篇硕士论文中提到了30个有语义韵差异的词,如“领略”和“频传”在普通话中含积极语义韵,即它要求与其搭配的语言项目所反映的语义类别是积极的,如“领略”常和“美丽、可爱、瑰丽、秀丽、神奇、雄伟、丰富多彩、绚丽多姿、博大精深”等词语搭配,“频传”常和“捷报、喜讯、佳音、喜报、佳绩”等搭配。而在新马泰华语中则相反,前者的搭配对象大都是“悲戚、伪善、微寒、严重性”等词语,后者的搭配对象大都是“丑闻、事故、灾害”等词语。类似的还有“称号、充满、高涨、积累、境界、揭示、流传、流露、描绘、事迹、历来、展示、见证、眷恋、相互、逐步、纠合、发生、诡辩、含糊、狠心、惊动、扩散、盛行”等(侯雅丽 2015)。

(二)具体操作层面的建议

1.强化例句的用法提示作用和可类推性

从外向型学习词典的角度来看,例句承担着更为多样的职责,其主体作用之一就是标示词语的用法。比如《全球华语词典》中收录了副词“才”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独特的意义与用法,即“表示在某一情况或行为之后接续另一情况或行为”,相当于普通话的副词“再”。《全球华语词典》所举的例句均为新马两地的真实语料,具有可类推性:

您喝完了~走吧|时间到了,我得走了,下次~来参加吧|还是把画先拿来看一下,然后~喝茶|他原想休息以后~去冲凉睡觉的。

这种做法非常值得在整部词典中贯彻到底。

而像“布达”(公文用语。正式通知人事命令。多用于军事任职)一词,只设置了唯一例句:“‘内政部长9日下午亲自主持新任署长~典礼。”显然无法显示其除了做定语之外还能充当哪些句法成分。可见,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例句不够丰富,不够多样化,用法的展示过于单一,就难以体现词语用法的多维度和限制条件。这就会极大降低用法的可类推性,对华语的学习乃至华语研究都是不利的。

2.对于用法有区域差异的词语,强化例句的区域差异和体系性差异

《全球华语词典》中大多数例句都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但就通用词语而言,这一点还要进一步强化。

体系性差异是就整个语言系统而言的,词典中可以把任一个词目置于多样的语法、语用环境中,既体现该词目的用法,同时也可以体现相关或不相关的语法、语用特征。比如《全球华语词典》给“生蛇”(带状疱疹)列出的例句是:

~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春季最易流行,但一般不会传染给他人|过去五十多年来,他只住过院两次,一次是二十多岁因患上骨痛溢血热症,另一次是因被病毒感染“~”。

其中第二个例句包含了与普通话不同的搭配现象:住过院两次。我们可以把这个动量补结构分析为“V+过+宾(普通事物名词)+数+动量”,而相对应的普通话中的结构是“V+过+数+动量+宾(普通事物名词)”。

再比如,《全球华语词典》给用于新马的“半独立式洋房”设置的例句如下:

市区重建局只允许业者在独立式洋房或一对~设立新的托儿所|他在义顺一带买了两间~,拆掉围栏,把两边衔接起来,一间让父亲及亲人居住,另一间给自己一家五口居住。

这两个例句中的两种量词也都有不同于普通话的名量搭配。

这样的例句处理,自然而然地使词语用法的多样性有更多的空间展示出来。这里应考虑的是,这种现象在海外华语区是否普遍存在,如果极少出现,可不考虑出条,例句也可不引用。如果是常态,则要考虑将动态助词“过”、量词“对”“间”的独特用法加以介绍,并要着重指出用法的区域分布。

3.必要时补充搭配限制,或增加独立的用法说明板块

在语文词典的释义处理中,词语的搭配选择有时会通过括注的形式在释义中给出,这就是释义上的补充搭配限制。这种处理利于清晰地展示搭配信息。比如只用于大陆范围内的动词“办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2012)中的释义是“(案件、议案等)办理并了结”,在《全球华语词典》中的释义是“办理了结(案件、议案等)”。两个释义都给出了“办结”的受事,同时前一个还给出了受事做主语的搭配模式,后一个给出了受事做宾语的搭配模式,但都没有给出施事,即“政府部门”。这个施事决定了“办结”使用的语体环境是“公文语体”,而不是普通百姓的日常表达。笔者建议把这个施事加进释义中,同样用括注的形式给出:(政府部门)办理并了结(案件、议案等)。这就等于给出了使用框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出现的语言环境。同理,建议将“严打”的释义“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调整为“(司法机关)依法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重点是要明确其施事。

《全球华语词典》没有设置独立于释义和例句之外的用法说明栏目。对外向型语言学习词典而言,特别是对于一些抽象词语尤其是部分用法复杂的虚词,需要从区域差异的视角予以指出。

4.强化例句的历时分布和首见例句,以展示词语及用法的传播过程

笔者建议,《全球华语词典》的编纂不光要依据共时的静态语料库,还要依据历时的动态语料库。可以考虑各区域分为早期(20世纪40年代及以前)、中期(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近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收词和例句都均衡地分布在各个时期,并强化最初用例。这样,读者就能从词典的描写中看到共时的面貌和历时的变化,也更利于体现词语或用法吸收、共享的来源和方向性。比如,《全球华语词典》从共时角度把“愿景”的使用区域标为“各地”,这是从共时角度来标注的。但它在大陆的推行有据可考,它是由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2005年访问大陆并演讲时引进大陆的,于是就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从此就在普通话中推广开来。对于诸如此类明显可追溯的词,可以将其首见例证或早期例证列出来。如果《全球华语词典》对每个词语都能像《汉语大词典》(罗竹风 1995)一样从历时角度设置例句,像《近现代辞源》(黄河清、姚德怀 2010)那样给出始见书证,那就可以立体地呈现区域间词语影响、吸收的过程,并为以后的华语研究提供扎实的语言事实。

四、余 论

(一)对即将问世的《全球华语大词典》的展望

我们从使用者的视角来考察开创之作《全球华语词典》,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供需的不匹配,这给编写中的《全球华语大词典》提供了一个暗示:词典的设定如何最大化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果说《全球华语词典》对华语各区词汇面貌的典型差异的静态记录,是华语规划的先导之作,那么《全球华语大词典》就应该是对华语词汇发展、传播的系统、动态的描摹。从普通民众的词语查考角度看,后者应最大化地满足词形、词义、词用以及交际文化的需求;从华语研究者的研究角度看,后者应提供深度比较、剖析的语言材料。所以,它需要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借鉴外向型语言学习词典的优势,吸收华语研究成果,以期日臻完美。

(二)关于华语词汇的引导功能

描写是引导的前提,描写越是丰富细腻,引导就越有效果。华语词汇的引导,不光是词义、词形方面的,还应包括词用方面的。由于语感、文化背景的阻隔,越是词用的,普通的使用者就越是难以体悟,越是需要通过词典的展示来做一个有形的描写和推介,从而达到词汇的更有效度的引导。

注 释

① 引自汪惠迪先生的审稿意见。

参考文献

郭 熙 2004 《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侯雅丽 2015 《普通话的语义韵倾向词及其与新马泰华语的比较》,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黄河清、姚德怀 2010 《近现代辞源》,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李宇明主编 2010 《全球华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 2011 《〈全球华语词典〉创作谈》,《国际汉语》第1期。

罗竹风主编 1995 《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2012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责任编辑:金艳艳

猜你喜欢

全球华语词形华语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词形变换解题指导
韩国学校语法中副词形语尾的变迁
带前置功能的词形《 в сопоставлениис 》的结构与搭配
新加坡华语的语音与流变
全球华语动素选择的倾向性——以《全球华语词典》中的动素词语为例
华语大片经典改造的迷失与救赎
心灵幽暗处的悬疑风景——2013年华语惊悚片述语
中国歌曲排行榜全球华语排行榜
中国歌曲排行榜 全球华语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