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民族歌剧实践与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性

2016-05-30沈德鹏

音乐生活 2016年4期
关键词:歌剧声乐民族

沈德鹏

内容提要

在声乐的发展史上,民族歌剧的起源占据着重要的—部分,这种从西方引进的艺术形态给中国歌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经了不同时期,逐渐形成了中国歌剧的民族审美意识。中国的声乐教学随着歌剧的创作表演不断发展,其中涉及的剧本文学、歌曲演唱、歌剧表演等都对中国声乐教学起到了积极影响。目前,高校对于民族歌剧的教育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导致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结合民族歌剧的特点,阐述民族歌剧对高校民族声乐教学的重要作用,探讨如何结合民族歌剧创造良好的民族声乐声教学课程。

关键词

中国民族歌剧实践高校民族声乐教学

1.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民族声乐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高校扩招使更多学生报考艺术专业,导致学生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很多学生的声乐功底并不扎实,只是为应付考试报读短期培训班恶补声乐知识,很容易对所表演歌曲不知其意。再者,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演唱基础教育而缺少对学生的情感以及艺术修养教育,使得学生只能呆板、麻木地演唱,毫无歌唱乐趣。在声乐教学中,部分教师不重视民族歌剧的影响力。一味求成,不注重民族歌曲的鉴赏.造成学生机械模仿,不能演绎出自己的风格。这是现阶段部分高校的学生声乐素养得不到提高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导致民族歌剧实践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科学的发声方法和声音技巧的训练是民族唱法的追求目标,如今高校民族声乐的教育却出现了怪异现象: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都要学唱西洋歌曲来解决技术问题,对传统的戏曲、民歌发声很少钻研,认为美声的发声方法才是科学的。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不平衡的主要表现是:声乐训练不规范、方法不够系统、教材层次少、缺乏保留下来的经典歌剧和艺术性高的作品。虽然专业基础课在实践中有所完善,但仍存在高音多中低音少、女声多男声少的尴尬情况。

上世纪90年代后,文化艺术迈进多元时代。流行音乐成为主流,改变了原有的音乐结构。民族声乐为了使歌唱贴近生活、跟随音乐潮流。在学习西洋声乐技巧基础上,出现了“民通”“美通”相融合的唱法。民族声乐教育在美声技巧和流行乐发声的影响下,逐渐远离传统民族声乐,学生接受的知识面窄、形式单一,没有条件学习多风格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音乐素养浅薄,只会模仿成名演员,难以真正把握作品、诠释作品特色。

2.民族歌剧与高校民族声乐教育的联系

在当前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培养专业素质过硬、表现能力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在时代发展中必不可少。在高校教学中加入歌剧片段或者整部歌剧的展演实践课程。将使得我国民族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传统戏曲元素是传统声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歌剧是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原动力,声乐教学的发展弘扬壮大了民族歌剧。两者息息相关、相互促进。要提高中国高校的声乐教学效率,必须要让学生接受民族歌剧的熏陶感染。回顾中国民族歌剧发展史,歌剧《白毛女》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真正意义的歌剧,之后的歌剧在《白毛女》的影响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独特演唱风格与表演形式,歌剧《白毛女》中的唱段包含了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民歌的各种演唱与表演风格。很多唱段都被纳入许多的民族声乐教材中。成为高校舞台表演的必选曲目,推动了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高校声乐教育开设中国民族歌剧的鉴赏课、排演实践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把握人物角色,融入歌剧剧情,接受音乐带来的心灵洗礼,使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文化素养在演唱中得到提高,所投入的感情更为真实深刻,达到声情并茂。

3.如何在教学中实践民族歌剧排演

3.1结合历史背景和人物特点帮助学生融入角色

我国的民族歌剧创作所采用的素材来自民歌和戏曲。其中所体现的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歌剧的创作原则大相径庭,人物的音乐形象通过传统音乐所特有的风格得以完美塑造,使得形象更为成熟,通过对其情感世界的表现来突出艺术成就。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理解歌剧创作背景以及评价歌剧中人物特点并发表其观点,让学生以第一人称来融入到歌唱中来。以歌剧《原野》主人公“金子”的一个经典唱段《啊,我的虎子哥》为例,看似简单的几句歌词.却有很深的内心情感,首先,要了解金子所处的历史背景、家庭背景,以及剧中人物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真正了解之后,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金子当时热情如火的内心世界,从而再唱出:“我又活了……哪能不疼,哪能不爱,哪能丢了你!”时,观众才能被歌唱者打动。这些问题都耍引导学生去进行自我思考,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2融合传统表演手段和科学发声多层次表现人物

中国民族歌剧在创作上承袭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形式,将声乐与戏剧用现代化艺术手段加以结合,呈现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形式,声乐演唱者不仅要借鉴传统戏曲表演手段,还要提高演唱者的歌唱水平,对表演方面和歌唱水平都有着严格要求。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雷佳老师,在歌剧《白毛女》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喜儿,不仅是我国民族歌剧中的标志性人物,还让民族歌剧存改革开放以来得到巨大发展。她在把握人物形象时不仅仅拘泥于剧本中所塑造的人物性格,而是将艺术创作融入生活想象中塑造出来,注重表演的真实性,更贴近生活。她还能将科学的发声方法与传统戏曲相结合,在演唱中巧妙地运用戏曲中的元素,如咬字、气息、韵腔完美结合,创造出一套新的综合表演艺术形式,通过多层次的现代民族歌剧表演,将人物性格和人物情感存演唱中真真切切地传达给观众,使得人物的命运在表演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热泪盈眶。只有将这样的表演与教学相融合,才能使学生在提高自身演唱水平的同时。为民族歌剧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贡献。

3.3通过二度创作找到适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鼓励学生对经典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找到适合自己的唱法。中国的传统歌剧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教师在民族歌剧教学中的一个误区是让学生模仿西方美声唱法,这样容易弱化我国民族歌剧的特点,不利于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声线及演唱习惯.要让学生具备创作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如吴碧霞老师在歌剧《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的演唱中,在唱出第一句时。为使字与音之间富含饱满与连贯性,慢板喁腔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性,观众听到“水”字所加上的后倚音,感觉好像一下就进入了那个美妙的山水之间。蓝蓝的天空存清澈的湖水映衬下显得愈发清明,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存特定的环境中有着非常飘逸的美妙体会。吴碧霞老师把戏剧和民族声乐存这首作品中巧妙结合,给入耳目一新的感觉,体现了她深厚的演唱功力。因此,在表现歌剧人物时,应结合自身的音色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注入自己对歌剧的理解,才能唱出自己的特色,所谓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一百个演员也同样有一百个喜儿,是同样的个道理。

结语

高校声乐教学的很大一部分比重由民族声乐的演唱构成,并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的学生存民族声乐的教学中只能简单地演唱歌曲,或者是模仿歌唱家来歌唱。教师忽略了学生对歌曲的情感表达,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民族歌剧实践教学中要加入对作品的深层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演唱前深入了解歌曲创作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在演唱时如何投入真宴情感,从而实现,度创作;使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文化修养得到提高。存社会宴践中打下良好的演唱基础,从而成为优秀的歌唱人才。敦教师要给学生传授演唱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结合学生自身特点来修改教学方法,有效展开教学舞台实践。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相关理论知识积累.使学生能够熟知并熟练掌握经典民族歌剧唱段,增加对歌剧中的人物理解与形象建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增加学生的表演宴践机会有助于学生舞台表演的综合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只有这样,我们高校的民族声乐教学才能逐步完善,才能为社会以及未来的舞台培养出全面、合格的综合型歌唱人才。

猜你喜欢

歌剧声乐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走进歌剧厅
多元民族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北京的沉浸式歌剧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从门外汉到歌剧通 歌剧在路上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