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缓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2016-05-30吴志丽

大东方 2016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

吴志丽

摘 要:与普通教育不同,特教学校因教育地位特殊、教育对象特殊,学校的各方面管理也有特殊性,许多问题的发现与合理解决,没有现成的办法和依据,需要管理者用细致的慧眼去发现,用新颖的思路去分析,进而合情合理地解决。

关键词: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缓解策略

一、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三种表现

(一)从教的自卑感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特教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在世俗的眼光中,特殊教育毕竟属于非主流教育;对待特教工作,不同领域的人往往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不理解、缺少尊重、甚至歧视。因此,有很大一部分特教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总是怀有自卑感,甚至不认同自己的工作和成绩,看不到自身的价值。这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态和精神面貌。

(二)岗位的厌倦感

由于教育对象特殊,特教工作相对琐碎繁杂、单调机械、重复啰嗦,缺乏知识的创新与“教学相长”的生成快感体悟;加之特教学校学生人数少,学生在校周期长,教师岗位相对固定,大部分教师往往九年一贯地面对一群相同的面孔,因此极易产生厌倦感,在工作中惰性倾向严重。

(三)工作无成就感

在特教学校工作时间长的教师总是这样感叹:几十年默默耕耘,就教了那几届学生,而这些学生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就是最大的成就了。更多的情况是,许多学生毕业后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常常传来婚恋、家庭、职业等方面不幸福的消息。如今,聋生逐年减少,智障及多重障碍学生越来越多,教学的成就感就更低了。因此,工作无成就感,是特教教师的普遍感受。

二、緩解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策略

(一)凸显三个优势,唤醒教师自主发展意识

优势之一:特教学校无敏感问题的困扰。与普通中小学教育相比较,特殊教育没有当前择校、收费、减负、家教等热点、难点问题的困扰,可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教师可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残障学生身心缺陷补偿等方面发挥自身特长,施展才华,作出成绩。

优势之二:特殊教育尚属教育新开垦的“处女地”。我国特教历史仅仅百余年,真正的起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所以特教工作待开发的领域较多。毛泽东同志说:“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可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可画最新最美的画图。”特殊教育虽然缺乏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方法,但毕竟框框较少,教师可以放开手脚去实践、去研究,且容易出成果。

优势之三:社会关注度高。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特教事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实现“伟大的中国梦”,预示着特教事业的春天来临。因此,特教教师应“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的起点上认识特教事业,为特教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二)实施“三大工程”,体现教师人生价值

(1)爱心工程。爱心是由许许多多、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关心、帮助和爱护组成的。教育本身是爱的艺术。我们通过宣传特教学校和“最美乡村教师”,号召教师以“爱”坚守人性的至善,坚守平凡岗位。在打造“爱心工程”的过程中,引导教师不仅做“爱”的使者,更要做“爱”的纽带:一方面关爱学生,体现特教人的形象;另一方面又要把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爱,传递给每个学生。大道理人人都懂,但在现实中做到并长期坚持却不容易,这就需要特教人从灵魂深处改造自己,对于“爱”有更深层的认识和体会,面对世俗浮华、物欲横流的现实,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2)责任工程。特教学生是个广义的概念,教师面对的则是具体的个人。他们每个人的残障特点都不同,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既要促进学生向常态化健康发展,又要确保学生平安快乐。因此,特教工作责任重大而艰巨,来不得半点疏忽和马虎,学生在校时应时刻在老师的视线之内、掌握之中,这既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安全负责,又是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实施个别化教学训练的重要途径。要用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来教育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学会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品质。

(3)制度工程。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我们更需要从制度层面上来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我们需要着力打造具有特色的制度工程。采取民主集中制的形式,形成特殊教育学校章程,其中囊括了学校全方位管理的各项制度。操作过程中,我们引入激励机制,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教职工实行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对于教学、后勤等不同岗位,尽量实行量化管理,打破了“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在执行制度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刚柔相济,体现人性化。人是有差异的,我校在制订计划和工作要求时,不搞“一刀切”,而是遵循适度宽容的原则,允许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个性特长的教师有不同的表现。评价教师看主流、看工作、看绩效、看特长,对无伤大局的小缺点和不足,不揪住不放、不上纲上线。对一些有特殊情况和暂时困难的教师,给予尽可能的照顾和通融,做到既尊重教师人格、劳动,更尊重他们的意见,甚至“善意的牢骚”。

实践表明,缓解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不能仅局限和停留在一味要求教师无私奉献、燃烧自己的层面上,而要在此基础上鼓励教师做出业绩、发展自己。教师工作主体地位的确立,会极大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时,管理者发号施令的角色隐退,而服务保障的角色得以凸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尝试,从更多角度、层次对特教教师给予关怀,切实缓解、消除他们的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李宏飞.职业化——21 世纪第一竞争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15.

[2]曹从坡,杨桐.张謇全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106.

[3]周朝坤,罗平,徐桃坤等.特教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与相关因素研究[J]. 中国特殊教育,2012,4:55-59.

(作者单位:河南省遂平縣特殊学校)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
放射科住院医师职业倦怠研究进展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院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与对策探讨
重症监护室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
大学教师的职业倦怠干预机制研究
驻疆官兵成就动机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