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秧歌教学环节研究

2016-05-30金春昌

音乐生活 2016年6期
关键词:动律体态秧歌

金春昌

内容提要

东北秧歌的教学环节是指在东北秧歌的教学过程中所划分出的每个具体训练步骤,以及各步骤间相互关联、互为依托,环环相扣而最终达到训练目的及训练效果,本文主要通过基础训练、重点学习、强化训练三方面来阐述东北秧歌的教学环节。

关键词

东北秧歌 教学 组合 基础训练 强化训练

作为身处东北地区的专业舞蹈院校而言,在民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东北秧歌训练意义和训练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可以说它贯穿了民族民间舞教学的始终。作为中国民间舞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东北秧歌的动作特征与其它地区民间舞相比较是较为直观的,其原因是东北人直爽的个性。无论是用无声的肢体语言或是用有声的叙述来表现内心的情怀,都是非常直接的。因此,东北秧歌的动作若单纯从模仿的角度来说,是难易适中的。但动作易学、神态难仿是东北秧歌的一大特性。东北秧歌的风格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掌握的。用简单明了的动作舞出纯正的风格,需要系统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每个大的环节中还包含无数个细小的环节,从而形成了环环相扣、节节相连的教学过程。

初学东北秧歌一定要打好基础,打好基础就离不开环环相扣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科学有序的教学环节,如:低班需要进什么样的组合打好基础、中班需要进什么样的组合承上启下、高班进什么样的组合步步升华,这都是需要我们加以研究的,只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才可以使我们真正领悟到东北秧歌的精髓。

1.基础训练环节一(低班、适含1、2年级的学生)

就东北秧歌的初学者而言,首要环节是训练脚位、手位、头位、挽花动律、基本体态、屈伸、扭身、摆身、(摆身压脚跟)、(摆身动律),前、后踢步、单一的跳踢步等基础动作,这也为今后的组合训练打好基础。因此,这一环节可细化为体态、动律、节奏三个部分。

1.1体态

体态当中女性最常用的体态当属“三道弯”了,它也是东北秧歌中女子最常用的体态造型,“三道弯”是指头、胸、胯这三个身体部位依次左右交错形成“s”形的身体曲线,可以体现出东北姑娘的妖娆妩媚之美。女性当中还有像探身、藏身等体态也常出现。

男性当中最常出现的体态是挺胸、塌腰、翘头,人体犹如刚刚从水里钻出来的感觉,也就是俗称的前倾体态。它能体现男性诙谐、幽默、滑稽、放浪的美。此外状似三道弯的横移偷看的体态也是男性当中常用的。

1.2动律

动律是舞蹈表演时由一个带有主题性的动作以及其他的配合性动作构成的动作要素,是构成舞蹈形象最小的、也是最核心的要素,是东北秧歌的精髓,是舞蹈艺术形象的根本,相当于乐曲的主旋律。

动律包括上身动律、下身动律、亦包括挽花动律,这其中又包含了许多细小的训练环节。

上身的基础动律分为扭、摆、圆,到了高班时还有晃身动律。东北秧歌训练当中虽然舞蹈动作姿态变化万千,但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扭”“摆”“圆”“晃”来律动的。

下身动律在东北秧歌训练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屈伸动律是为了日后的前后踢步、顿步、颤步、叉步、蹲抬踢步等等典型步伐打基础的。

以踢步为例,前踢步各环节如下:首先正步屈膝半蹲聚集能量,然后以爆发的力量向前25度角踢出,空中瞬间挂住,同时主力腿伸直,第二环节要求踢出的腿收回正步再施行双腿半蹲聚集能量,准备完成另一只脚的踢步动作。具体要求踢出如射箭,收回如拉弓,收放自如过程连贯。具体的环节包括:发力点、高度要求、速度要求、力度要求、节奏要求等等,还包括怎么与上身去配合,结合哪种手巾花进行训练等等。

挽花动律这个训练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东北秧歌离不开手巾花训练。手巾花训练的基础离不开里挽花。

里挽花训练的各个环节要求如下:首先是从小七位悠手至腹前,然后向上托掌根,再用中指带动向内绕划立圆,手腕随之向内旋转一周完成整个里挽花动作。然后再提出里挽花的具体要求,如:手臂要放松,肘、腕部要灵活,立圆要正,动作过程要连贯等等,这一系列过程构成里挽花完成的全部环节要素。

再如东北秧歌的里片花,第一环节要求手在胸前或小七位先拎腕,第二环节以中指带动向内走平圆绕腕,第三环节要摊腕,第四环节要翻腕,以上构成了里片花的各个环节要素,外片花则要求上述环节反向运动,从而构成了外片花的动作环节要素。里、外片花总体要求连贯、松弛、不断、不卡。

1.3节奏

节奏是东北秧歌训练当中的必备环节,一段精彩的舞蹈节奏必然是跌宕起伏的。东北秧歌的节奏给人的第一印象大都是激情、火爆、热辣。其实不尽然。东北秧歌中也是有温婉含蓄之美的,这也是反映东北人性格的另一面。有了含蓄之美方能凸显火爆的韵味。它们是相对的,就如动与静、张与弛一样。

“叫鼓”是指东北秧歌的鼓点节奏,在东北秧歌中起到了分割连接的承上启下的作用,通常随着舞蹈者的情绪转折而使用。基础的叫鼓从一鼓至五鼓。还有在五鼓后面加鼓,变成八鼓、十二鼓等。叫鼓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叫鼓、连接动作和鼓相,叫鼓是东北秧歌表演当中的点睛之笔、是节奏训练环节的重中之重。

从体态到动律,再到节奏,每个教学环节都是紧紧相扣、循序渐进的。与基础训练相对应的组合如:摆身压脚跟组合、屈伸动律组合、挽花动律组合、踢步组合、跳踢步组合等等。这一环节,以训练基础动作、动律为主旨,主要强调动作的规范性,是一个以基础训练为主的环节。

2.重点学习环节——组合训练以及适具的应用(适合中、高班)

前面所述各环节解决了体态、动律和节奏的问题,属基础部分。而重点学习环节是指对具有针对性、代表性、典型性的组合加以训练,也是对上一环节的延续。通过重点学习环节,对东北秧歌能够达到驾轻就熟的状态,同时也是为掌握风格和激发表演及表现力打下良好基础。因此,这一环节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环节。

就东北秧歌而言,不同年级对应的组合具有不同的训练目的,从而使其训练更有针对性。中、高年级的碎绕花组合、捕蝴蝶组合、小翻掌组合、颤步组合、顿步组合、饲养员组合、手巾花组合等,这些组合中,既有训练性组合,也有表演性组合。表演性组合是指在组合中加入表演生活场景和人物情感的组合,是由课堂训练转向舞台表演的萌芽状态。如捕蝴蝶反映了东北女子在生活中捕蝶的状态,其中有看蝶、扑蝶、捕蝶、追蝶等动作,这样的组合可以培养学习者在舞蹈时心中的情景感,使学习者可以动作与心中情感相结合,这也是为日后在舞台上表演民间舞蹈时可以做到每个动作都由心而发,为可以舞出情感带动动作的舞蹈而打好基础。道具技巧组合如:手绢技巧组合、扇子组合、手玉子组合、以及综合手绢花技巧组合的开设,对手绢的训练难度及道具的运用的难度明显加大,特别是手绢技巧的运用,为日后的剧目表演增加了技术性的难度,但东北秧歌的手绢技巧并不是单一存在的,而是要依附在组合训练中,或应用在舞台表演之上,因此,手绢和道具的技巧不是完成的数量多就可以达到标准的,需要与动作融为一体,并且要完成得流畅自如。

3.强化训练环节——风格性组合以及舞台应用

俗话说“画龙画虎难画骨”“画鱼画龙在点睛”,用在东北秧歌中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动作易学,风格难仿。如何掌握其精华才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在经过了基础的学习和动作规范性的训练之后,接下来就是对东北秧歌舞蹈动作风格要领的掌握。在东北秧歌训练中,动作的规范性是有衡量标准的。同样的动作,姿态、体态不到位,风格就大不相同。两个人同样表演的人物都是傻柱子,可是给人的感觉却不相同,是因为每个人对“傻柱子”这个人物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由此可见,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没有办法做出详细的规定,但并不等于没有训练方法。风格性的训练在于多跳多看。“跳”是指平日训练时量的累积.“看”是指多看与东北秧歌有关的组合与剧目,在观赏的过程中找寻舞蹈动作的风格,此外要从不同角度上去了解东北的风土人情。从逗、媚、艮、俏、浪的动作风格特点来表现自己所理解的东北秧歌。

东北秧歌的教学训练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走向大众、走向舞台,所以舞蹈时动作规范、表演传神、风格浓郁,才是东北秧歌的最终训练结果。因此,东北秧歌的课堂教学训练需要的是基础规范性、表演专业性、风格独特性,要达到三者兼备,就必须注重教学环节研究,注重科学的训练环节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篇幅所限略谈冰山一角,望更多同仁乐此不疲,为东北秧歌的继承与发展奉献多多。

(责任编辑 霍闽)

猜你喜欢

动律体态秧歌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浅谈动律在舞蹈作品《摆手女儿家》中的体现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评《Smoke》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