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2016-05-30高玉强

大东方 2016年7期
关键词:报国爱国

高玉强

摘 要:当前,爱国主义受到了来自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及信息化的冲击和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地强化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历史新课题。本文希望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方面能提供有力支持。

关键词:知国;爱国;报国

凯洛夫曾说:“爱国主义也和其他道德情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特别是现在过分追求物质,而精神世界贫乏的时代,爱国主义将是我们最大的精神寄托。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

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它的内容有不同的定义。拿中华民族来说,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对自己的祖国的最深厚的一种感情,是经过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并且与为国奉献、和对国家尽责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说,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意义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主题。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最重要的体现,因为只有坚持爱党与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精神才是真实的、鲜活的。但是在现实当中,却有人一直在大力鼓吹“爱国并不等于爱共产党”、“爱国并不等于爱社会主义”、“在全球化的时代爱国主义早已过时”、“爱国主义就是对极权主义的宣传”、“爱国主义只是空洞的口号”,如此等等。面对这样的奇谈怪论,我们必须要明确认识到,爱国主义精神不但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优秀传统美德,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支柱;如果想在当代中国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要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优秀传统,还要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任务。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是一项基础工程、铸魂工程。

三、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途径

爱国主义精神就是指在知祖国和爱祖国的基础上,确立报国的志向、学习报国的才能、践行报国的行动。将它们进行有机统一到一起才是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必须引导他们知国、爱国、报国。做到以了解祖国、和学习爱国主义有关理论知识为基础,并以激发大学生们的爱国主义的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出具有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和刻苦学习的积极行动的青年。知国、爱国、报国是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1.知国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知国才能爱国。那么当前大学生们对祖国是否能具有足够的了解呢?通过一些调研资料结果表明,他们对于祖国的历史、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确知之不多,也知之不深。所以,他们对旧中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的本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现实和历史中出现过的某些问题,不能进行科学地分析,并正确地对待,容易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偏见。因此,大学生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关键在于通过各种切实有效的途径,帮助他们去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以此激发大学生们了解、珍重祖国的光辉历史的热情,并对中华民族终将永远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充满信心。

帮助大学生们去了解祖国的途径有很多,比如结合班会或各种团学活动进行教育;利用黑板报、广播、宣传橱窗展览等,介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的各种伟大成就;指导大学生们收看相关电视新闻节目,开展社会调研工作,使大学生们感受到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做到通过结合教学去讲传统、讲历史;结合教学去讲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做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去讲爱科学家、艺术家等民族英雄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去讲奋斗精神和远大理想、爱国主义精神理论;结合教学去讲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以及党的政策方针的无比正确等等。

2.爱国

不管是采用什么样的途径,都要求引导大学生们在生动的鉴别和对比中提高认识。比如,通过了解不同阶级的对比,使大学生们懂得虽然目前的剥削阶级早已不复存在,但一些腐朽的思想却依旧存在,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阶级斗争依然会存在;通过对新社会和旧社会的对比,使大学生们清楚的认识到劳动人民已经翻身当家做主人和新旧社会两重天的事实;通過对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对比,使大学生认识到党的改革開放策略才是真正的强国之路和富国之本;通过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比,使大学生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认识到中国也只有在共产党所领导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能救中国的历史事实;通过对比教育激厉大学生们去热爱社会主义的祖国,并把爱社会主义与爱国有机的统一起来,加强对实现四化建设的信心,明确自己所肩负的民族历史责任,同时树立爱憎分明的情感以及阶级斗争的思维。

3.报国

爱国主义精神是指关心祖国的荣辱兴衰和前途命运,并准备随时为祖国的建设事业献身的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就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大学生们的情感往往和具体的事件和事物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精神教育是要帮助大学生们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以及中华民族对人类历史的巨大的贡献的同时,激发大学生们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并帮助他们可以客观的了解我国近代落后的原因并对未来美好的展望,激励他们发愤图强、努力刻苦学习的精神,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未来的中坚力量,应立足当前,放眼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赵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唐凯麟.试析爱国主义和经济全球化[J].道德与文明,2003,(3).

[3]郑志发.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2).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

猜你喜欢

报国爱国
爱国拥军矢志不渝 扶危济困不遗余力
李迪川:矢志不渝,逐梦报国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同心同向 谱写留学报国新华章
坚守初心 治水报国
报国何时尽此心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产业报国 科技兴企
爱国是心中唱不完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