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生活方式养成的影响

2016-05-30龚俊玮

决策与信息·中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

龚俊玮

【摘要】随着国民对文化建设日益关注,但文化于市民相对“高冷”。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切入,以义乌市为例子,探索非遗文化和社会生活两者关系和相互作用,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生活方式;义乌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文化研究的热点,但大多数研究还是局限于文化圈内,很少敢于突破文化,非遗文化之所以能够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更要探讨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结。

一、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如下: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 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义乌的非遗项目名录已达80个,其中金华市级38个,省级12个,国家级2个。

二、非物质文化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义乌精神的培育

义乌精神总结为“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这十二个字。

义乌商人早期大多有鸡毛换糖的经历,早在清朝乾隆时期,义乌人就以红糖制成姜糖,他们肩挑着货郎担,风餐露宿,忍饥挨饿,义利并举,摇着拨浪鼓走四方鸡毛换糖,有的鸡毛扎成鸡毛掸,细绒掺和鸭绒制作羽绒衣,没用的鸡毛扔在地里当肥料,各有用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红糖制作技艺缘起于此,在鸡毛换糖过程中不断发展、传承、衍变、创新,体现了义乌人勤耕好学以及诚信的品质。

义乌兵的故事刚入选义乌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讲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抗倭名将戚继光带领义乌兵转战浙江、福建和广东屡立奇功,守土卫国的事迹,此外还有金台拳、戚家军鸳鸯阵等竞技类非遗,因此,义乌人刚正勇为的精神由来已久,不仅是儒家对世人的基本要求,在义乌更是一种天然自发的群体行为,对不正之风会群起遏制。

义乌十八腔是义乌市级非遗,由于义乌位于浙江中部,与外地交往频繁。因此义乌方言受邻近地区和内部地域差异,得名“义乌十八腔,隔溪不一样”,体现了义乌人兼蓄包容的精神。

概而言之,义乌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里子,是货真价实的果肉,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具象化,指引着义乌人敢为人先,傲立潮头,义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恰恰是义乌精神的记录、承载和创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义乌工匠精神的培育

义乌非遗中的红糖制作技艺、木活字印刷术、黄山八面厅建筑营造技巧,红曲传统制作技艺、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义乌木雕、根艺(根雕)、捏面人、陶艺制作技艺等,涉及生活各个领域,这些不仅记录了各种技艺的制作流程,更是勤劳义乌人智慧的结晶,手工制作类非遗经过时间的传承和衍变,工匠精神根植于每个义乌人心中,推动了当代小商品市场的繁荣,现代义乌人对制造业尤其是小商品制造的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义乌市遵循“以贸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原则,终成世界最大小商品交易市场。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养成义乌人饮食习惯

义乌非遗中涉及了大量的饮食类技艺,如红糖制作技艺、东河肉饼、义亭起酥、柴叶豆腐、金华火腿加工技艺、头梗饼制作、红曲传统制作技艺、丹溪红曲酒酿造技艺、道人峰茶加工技艺、义乌糖烊制作技艺等,一方饮食养育一方“吃货”,作为生活必需品,饮食类非遗的传承保留了义乌人独特的饮食习惯。

(四)非物质文化对审美的提升

义乌漆画是义乌农民为了美化自己的生活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漆艺,有精美的木雕花床、门窗家具、牛腿都用传统大漆制作。此外,还有义乌农民画,他们立足生活,汲取地方文化,取材于风土人情兼及现实生活,用画笔描绘表现自己熟悉的生活,形成独具风格的审美能力、艺术主见和艺术风貌,在绘画色彩上反对俗气、追求俏雅的风格,反映了传统漆艺转化漆画的产物,清新质朴,俏而不俗,浓中有雅,培育了义乌人民的美术审美。

义乌婺剧是浙江省的戏曲剧种之一,以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而深得本地人喜爱,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道情是浙江省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之一,用渔鼓、简板伴奏,演唱新经韵,也称道歌。此外,还有义乌徽戏、花鼓、小锣书等戏曲演艺形式,既以义乌特有方式对作品进行重新演绎,同时逐步丰富了业余休闲方式,提高艺术鉴赏水准。

义乌的木雕、根雕、建筑营造技艺等多存在于古建筑,各种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刻、别具一格的构造布局,古风文韵的匠人智慧。此外,义乌剪纸、刺绣、百子灯、风筝等技艺制作都是经风雨洗汰而积蕴出独特文化风骨,凝结了古人智慧和审美的结晶。

三、结语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非遗文化灿若星海,义乌市的非遗文化仅仅是沧海一粟。通过解剖当地非物质文化分析本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精神、饮食、审美等,研究他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状态,加深对非遗的认识、保护、传承与创新,同时也是对本土文化基因和地域身份的认识和保护,让文化更接“地气”,从身边的点滴保护和弘扬非遗,以非遗保护为支点,往非遗传承方向发力,撬动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参考文献

[1]劉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J]. 西北民族研究, 2005(1):130 -139.

[2]张道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义[G] // 东吴文化遗产:第一辑.上海三联书店, 2007 :1 -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EB/ OL]. http://unesdoc.unesco .org/ images/ 0013/ 001325/ 132540c.pdf.

猜你喜欢

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展
“没了义乌,圣诞老人可能‘失业’”——浙江义乌圣诞产品叩开世界
在“贴近”上下功夫 讲述义乌好故事——以《义乌商报》迎接党的十九大宣传报道为例
浙江义乌: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为义乌试点聘任公务员制叫好
印度鼓动本国商人远离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