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3万善款的背后

2016-05-30申明鑫

雷锋 2016年7期
关键词:电话女儿儿子

申明鑫

河南省邓州市彭桥镇禹南村的张天仁一家虽然家庭状况不好,但是在村里却有着响当当的名号。究其缘由,是因为张天仁有个出息的儿子——张光付。

张光付是辽宁省抚顺市武警支队一位军官,当兵有10多年了。他天性善良,见不得别人有难处,常常帮助他人。

(一)

数年前,张光付开始在部队驻地先后揽下多名患脑瘫、中风等的病人,独自扛不起高昂的医疗费用时,他就背着父亲四处找亲戚们借债。债务日积月累,让张天仁有些吃不消。

2011年秋天一个傍晚,在兰州打工的外甥女彩华的一个电话,让张天仁的生活起了波澜。

彩华在电话里问他:“姨夫,光付找我借钱的事,你知道吗?”

张天仁说:“不知道啊。他找你借钱干什么?”

“他说是没钱花了。他还借张英的钱……我也弄不懂他借那么多钱干啥用,他是不是搞传销?”

张天仁说:“不会吧,他在部队上,怎么搞传销?他借你多少钱?”

“他借我5000,我没敢借给他那么多,给了他3000。”发现姨夫真的不知情,外甥女有些后悔自己多嘴:“你可千万别问他,他不叫我跟你说。”

张天仁心里堵得慌,正要挂电话,外甥女又加了一句:“这是他第二次问我借钱了……”

张天仁了解儿子的性格,他是不会问光付的。他去找张光付的三叔商量。三叔听了愤愤地说:“我早就说过他,手别那么大,他总说没的事,你莫管……”

三叔说,张光付2011年初探家,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去看村里的孤寡老人。当时张光付的三叔正好从门前走过,他心里酸楚楚地:“光付呀,你爸爸过的那日子……”

光付宽慰他说:“我爸还年轻,没事的。”

“你去看孤寡老人我不说啥,咋听说你还给他钱?”

“他不是没得花吗?”张光付始终是那句话。三叔知道他话少,同父亲也不说那么多,也就不再问他了。他们分析说,光付这孩子手大是真的,要说他借钱做坏事,不大可能。

(二)

张天仁其实心中有数,知道张光付又帮了别人。他心疼儿子,既不想儿子受罪,也不想过多干涉儿子,何况儿子是受爷爷的说教影响才变成这样。他决定默默替儿子还清这笔债。

张光付分两次借表姐的钱,加起来要一万多元。那时候,张天仁的肺气肿病还不太严重,偶尔外出打个小工,还经常跟随乡里的响器队四处奔走,在农村的红白喜事中挣些小钱。他把家里的积蓄全部翻了出来,数了数,也不到7000元。他去找张光付的三叔借钱。

张光付的三叔在一家化工厂干活,工资微薄,也没攒下几个钱。他东奔西走,帮大哥凑了3000多元。

远在抚顺的张光付并不知情。此后,每次打电话给父亲,他还没问,父亲总会抢先说:“家里没事的,你不用管……”弄得他一头雾水。

令张天仁没有想到的却是,这债还开了个头,却结不了尾了。

2012年春天,张光付的姑姑来电话,说张光付也找她借钱了。张天仁一听头都大了,他骑上摩托车直奔女儿小燕家。

女儿家在离禹南村十几里外的彭桥镇,由于临着路边,家里开了个小卖部,生意还算不错。张天仁一进门,劈头就问女儿:“你给我说实话,光付有没有找你借钱?”

女儿吃惊地瞪大了眼睛:“爸,你怎么知道的?”

张天仁一听,站都站不住了。过了很久,他才一字一顿地问道:“多少?”

“没多少……”

“到底多少?”

女儿低头不语。蹲在一旁的女婿梅振宇见状急忙凑到丈人面前:“爸呀,莫急,着急上火也没用啊!我哥不是有意瞒着你们二老,他是怕你们年岁大了着急。部队不比家里头,花钱多。再说,我哥借钱也是为了做好事。”

张天仁盯着女婿:“做什么好事,需要借这么多钱?借这么多,他怎么还?”

女儿见瞒不过老人家,只得打开电脑,让他看网上有关张光付学雷锋做好事的报道文章。张天仁趴在电脑跟前,第一眼就看到其中一个小标题是“离家千里,他成了别人的‘儿子”。他读了读内容,果然不出所料,儿子那个“干爹”是个中风的病人。

(三)

张天仁想起来,张光付刚去当兵没几年,就从抚顺部队打来电话,说驻地一个村民得了痛风和内风湿病,卧病在床,家里积蓄花完了,房子也卖了,小孩上学的钱都没有。张光付走访了当地很多大医院,询问了很多专家,还查看了很多书籍,也没能找到治愈这种疾病的药物或方法。他恳求父亲帮助他在家乡找找,看有没有治疗痛风和内风湿的特效药。

张天仁四处打听,找了近一个月,在彭桥镇一个老中医那里寻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药方。老中医开诊所已有几十年,自己配制中药,每瓶售价300多元。张光付明白父亲的经济状况,就提出先购买半年的药,试试疗效再说。

张天仁帮他拿过几次药,也赊过账,邮寄到部队后就没有再过问这个事。2010年,张光付妹妹小燕结婚,刚好嫁到这个镇,张光付就把电话直接打到妹子那里。

一开始,他的电话不是很多,后来才越来越勤。张光付对妹妹说,这药病人吃了管用,都能下床走动了。周边很多人听说了,主动寻找他帮忙,他也主动从他们那里打听更多的病人情况。妹妹只得让妹夫梅振宇往抚顺寄药再多点儿、勤点儿。

每隔一段时间,梅振宇会去老中医那里清一次账。开始的时候,张光付每个月寄来的钱,刚好够偿付欠款,然而随着寄药数量和次数的增多,他每月打来的款项远远追不上欠账的速度。没办法,梅振宇只好先替他垫上。这样过了不到一年时间,梅振宇就掏空了家中的积蓄,不得不向自己的亲戚和朋友借钱付药费。张天仁问到女儿家的时候,女婿已经为此欠下了几万元钱的债务。

(四)

从女儿家里回来,张天仁马上联系在郑州做生意的张光付的姑姑,要到她那里去帮工。张光付姑姑做的是批发生意,客户来了,要在眼花缭乱的货物中挑取出客人选定的型号。张天仁每次都要找上很久,客人不满,他也累得满头大汗。日子久了,他实在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就返回家乡。

2014年春节,小燕回家探望父母,看到他们如此艰辛,就告诉父亲,说以前买药和帮别人欠下的债,哥哥已经全部还完了:“军校每月600元伙食费,别人根本不够吃,他每顿只吃一个菜,连瓶饮料都舍不得喝,一个月能省下300元钱,加上他的部分工资,他都寄给我还账了。哥还说,以后工资提高了,他每月都给您打钱回来呢。”张天仁说:“告诉他,不用。我们老两口节俭惯了,一个月200元都花不完。”

2015年6月,正是农忙的季节。以前都是冷天发病的张天仁,这时却因为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病,住了半个月的院。出院时,医生给他开了一剂中药。想到住院花了那么多钱,他说啥也不在医院拿药,而是带着药方,跑到十几里外的彭桥镇药房里买药。

秋后种麦子的时候,张天仁已经吃下21服中药。他算了一笔账,每服药30多元,他已累计吃了近700元的药了。他再次来到彭桥药店买药的时候,就询问售货员有没有可以替代的、便宜点儿的药。售货员向他推荐了一种20元一瓶的西药,但说疗效差远了。张天仁顾不上那么多,他算了算,每瓶100片,每次吃四粒,20元钱可以吃25天。于是,就毫不犹豫地换了药。2016年春节前夕,药吃完了,他也没有去买。他对妻子说,大过年的,吃药不好。

3月,张天仁去看女儿时,发现他们家大门紧锁,就去找亲家。亲家说,因为欠的债太多,还不上,小两口出去打工挣钱了。张天仁问:“药费不是已经付清了吗?”亲家回答他:“这个得问你儿子!他四处承揽病人,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从女儿家回来,他把亲家的话转给妻子。妻子听了说:“自己的孩子什么样,咱们心中有数。管别人说什么。”夫妇俩替儿子算了一笔账:从张光付入伍那天算起,11年来,儿子累计资助他人已达23万元人民币。老两口不是很看重钱的人,但儿子已经年近30岁,婚姻问题、房子问题也都还没有踪影。尽管如此,张天仁还是坚定地对妻子说:“是啊,阻止儿子,我们自己这一关,都过不去。”

目前,远在抚顺的张光付,还在为资助更多病人忙碌着。一些接受他捐助的病人心有不安,張光付就宽慰他们说:“不用担心,我在部队,吃住全包,每月工资有6000多元呢!”

责任编辑 马玥

猜你喜欢

电话女儿儿子
打儿子
张 晖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夜半电话
电话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