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社会企业,国内都谈些什么?

2016-05-30葛江霞

社会与公益 2016年8期
关键词:公益企业

葛江霞

6月24日至25日,第二届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联盟年会在京举行。此次年会也称得上是中国最大规模、最具影响力的社会企业盛会。本次年会以“寻找中国社会企业”为主题,围绕中国在教育、养老、医疗、扶贫、残障群体就业等众多社会议题探讨创新解决方案。100多位国内外跨界演讲者,在此进行演讲、对话交流思想碰撞。

其实早在6月初,此次年会的筹办期间,国务院参事、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社会企业第一大国”的观点便被各个大媒体报道,并引起了大众关注。

徐永光认为:社会的痛点就是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靶心”。在未来数年,养老、健康、教育、环保、垃圾处理、家政服务等领域将会涌现大批优秀社会企业,这些领域中,均有万亿级的市场空间,因此,未来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社会企业第一大国。

颇具震撼性的言语再次将大众聚焦到社会企业,社会企业的未来似乎充满了无限可能。众所周知,“社会企业”概念真正走入中国人视野是2006年。这一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格莱珉银行创始人尤努斯教授到中国访问交流。被很多社会企业家称为启蒙书的《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与新思想的威力》在中国出版发行。2008年,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British Council)开始试点“社会企业家技能”项目(2014年起更名为“社会企业”项目),为有志于投身社会企业的人提供培训、资助、专业咨询辅导等支持。

从2009年开始,友成基金会、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国内的基金会开始关注并支持社会企业。近些年随着该类机构与组织正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组织自称为社会企业,越来越多的公益圈内外的人士开始谈论社会企业,社会企业成为热点、潮流。

然而现实是社会普通大众对社会企业的概念,在中国如何定义?当下的现状、发展状况如何?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等问题依旧一无所知。

>>给社会企业添上“一把火”

基于此背景,第二届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联盟年会主办方希望通过此次年会的举办给刚刚起步的社会企业添上“一把火”,旨在建立支持中国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发展交流和展示平台;鼓励由社会企业家、社会投资机构、媒体、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等组成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对话,加强相互理解和跨界合作;通过与国际伙伴交流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创意与实践,构建跨文化的交流和网络,加强国际合作。

为了添足社企的这把“火”,此次年会也是声势浩大。年会设置了15场分论坛、工作坊和路演活动。在主论坛环节,7名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英国的社会企业,各自分享其在能源、教育、助残、文化、农村社会发展和普惠金融六大领域的社会企业实践和探索。同时分论坛内容包括“社企·在路上”分享会,如何让社会意义为社会企业产品增值、为企业凝聚文化,影响力投资市场在中国可行性,设计+社会企业设计思维改变世界等内容,内容涵盖社企理念、社企管理、融资扩张、跨界合作等领域。

>>社会企业是什么?

我们探讨社会企业发展,寻找中国社会企业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什么是社会企业?同时针对社会企业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讨:要不要认证,是否能分红,是否需要免税等。

一般认为,社会企业是通过商业活动来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区、人们的生活机遇、或环境的企业。国内目前对社会企业的概念及范畴还有很多争论,对此,曾多次在不同场合明确表达过自己观点的徐永光先生认为:不要问社会企业是什么。不必纠缠于它的运行模式、投资、分配结构。只要可持续地解决社会问题。他的观点很明确:社会企业不需要认证,也不需要免税,但可以分红。这也是徐永光两次前往英国考察后的结论。

2010年、2014年,徐永光曾两次前往英国考察社会企业。社会企业及社会投资在英国蔚然成风,有超过七万家社会企业,雇员多达百万,为英国经济贡献了超过200亿英镑,其影响力辐射全球。不仅在英国,在世界各地,社会企业都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要素。在美国,社会企业家超过3万人,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他们的企业总营业额超过400亿美元,韩国、泰国等国,社会企业也正蓬勃发展。

在徐永光看来,社会企业是为解决社会问题而生的,需要用社会创新的办法特别是通过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的力量来解决。社会企业是未来的趋势,解决社会问题比纠结于概念要重要的多。

基于此,2014年,在徐永光的倡导下,由17家机构参与的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论坛(联盟)成立。彼时,社会企业与社会投资的发展已由萌芽期迈入市场构建期,联盟的成立旨在整合资源共同推动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的发展。徐永光表示,我们就是搭建一个具有广泛性代表的开放平台,举行社会企业和社会投资论坛,一是为促进跨界交流合作,推动行业整体发展,二是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提升行业认知度。也是在这一年越来越多的媒体人关注到社会企业这一概念。

>>需不需要认证 如何认证

25日下午,年会分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联合承办、由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支持的“中国社会企业认证的挑战与路径”论坛,来自认证机构、社会企业、高校智库、支持性机构等50余位专家学者与实践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论坛旨在借鉴国际社会企业认证体系的构建方法与实践经验,结合中国国情,探索中国社会企业认证标准体系,形成指引文件,开展大众倡导与政策倡导,最终推动中国社会企业的生态环境构建。其最终成果是完善2016年第四届中国慈展会关于中国社会企业认证办法,并计划于今年9月第五届中国慈展会发布《中国社会企业认证办法》2.0版本。

论坛现场,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国际公益学院总务长傅昌波教授认为:社会企业认证是能够营造有利社会企业蓬勃发展的关键一环,在社会层面,能够加强大众对社会企业的了解与认知;在政策层面,能够开展社会企业的政策倡导,争取相关政策支持;在资源链条上,能够促使资金、智力等资源向社会企业流动;对社会企业界来说,认证可以从通过激励和约束来提高社会企业的专业化水平。

然而当下中国的社会企业认证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与困难:一是由谁来认证;二是如何界定认证标准 。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袁瑞军袁瑞军认为: 对于中国社企认证的未来依旧面临两大问题,一是:要不要认证,二是如何认证。社企认证的必要性也非常明显,对大众来讲,没有认证就没有识别,各种各样的识别它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全社会的交易成本。第二,对政府来讲.没有认证就无法激励。如,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税收等。第三,对整个行业来讲,没有认证就没有标准。第四,没有认证就没有绩效,无法判断优劣,所以从这些角度来讲还是应该认证。

袁瑞军教授对美国、韩国、香港等地的社会企业标志等国际现行标准和法律架构进行了详尽地分析与解读,详细介绍了英国社会企业标志的认证原则、标准及详细流程,并就认证标准与流程、影响力测评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袁瑞军教授讲道:正如此次年会大多数嘉宾的演讲,可以看出,因为存在将社会企业贴上公益标签后会不会带来道德绑架、自我束缚、行业污染;同时现有的认证体系不完善,劣质的社会企业的认证是否会毁了社企的牌子,认证后的约束是否会约束其发展等等担心。目前,大多数群体对国内社企的认证持“缓行说”。

所以,对于社会企业的认证从认证主体:单一还是多元认证?(政府、独立第三方?)是否分类模式:纯社企(不分红)、准社企(有限分红)、社会型(不限分红);是否分级认证:分级数量以及标准?包括现行状态“缓行说”的相关问题如何消除等等都是需要研究和考虑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社会企业认证标准体系尚处于探索与试行阶段。去年9月在慈展会上,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南都公益基金会、北京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和社会企业研究中心五家认证发起机构发布了首个民间的社会企业认证标准,7家机构获得认证。当时引起了来自各方的关注。

深圳市中国慈展会发展中心典春丽秘书长介绍: 首届社会企业认证设有1、组织目标,2、收入来源,3、利润分配,4、人员结构,5、注册治理五项认证条件。今年的社会企业认证,基本参考的去年的标准,从3月28号开始已经在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官网上公开接受申报。不同的是,今年认证的后期增加了评估与监督,认证机构对其认证的社会企业开展评估与监督,主要是从战略规划、内部治理、领导与管理、用户服务、人员管理、学习发展、资金管理、资源管理、沟通促进、员工福利、合作发展、投入产出、收入构成等方面开展评估,目前北大公民社会研究中心已经开始展开相关方面的工作。谈到认证、认证标准问题,就需要谈论社企绕不开的分红问题。

>>“社会企业能否分红”争论正在向“右”转

在国内,徐永光先生最先提出将社会企业投资分配模式按左、中、右三种观点来分析。

偏左:社会企业不能分红。中间派:有限的分红。右派:社会企业可以分红。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在“社会企业能否分红”的争论上整体是在向“右”转。尤努斯先生关于“社会企业不分配利润”的准则正在面临挑战。

>>社会企业潜力大 是未来 是趋势

无论是主论坛,还是分论现场,来自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和英国的社会企业,各自分享其在能源、教育、助残、文化、农村社会发展和普惠金融六大领域的社会企业实践和探索。虽然演讲主旨、论述方向各有不同,但是有一点已经达成一个基本共识,社会企业潜力大、是未来、是趋势也刚刚开始。

猜你喜欢

公益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